APP下载

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述评(1985-2016)

2018-09-27吴秀兰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材英语研究

吴秀兰

(衡水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这三种课程的总称就是ESP[1](P47)。20世纪60年代迄今,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日渐明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6)指出:“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2]因此,对ESP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国外对ESP的研究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在ESP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论著,并创立了专门的ESP期刊,如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和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Newsletters[3](P35)。

ESP真正得到大力推广是在20世纪70年代。其定义在不断演变和充实。Strevens(1977)、Strevens(1988)和Dudley-Evans&St.John(1998)的版本是较有影响的三种主要定义。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把外语教学分为ESP和GE(General English)两大类。ESP又被分为EAP和 EOP,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4]。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把EAP细分为ESAP和EGAP两种[5]。

Dudley Evans和St.John对ESP教师的素质进行研究并认为,一名合格的ESP教师应同时扮演五种角色[6](P81-85)。Tom Hutchinson提出了指导ESP教师的九条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原则并指出可以根据这些原则编写教材[7](P39-41)。Lewis和Hill提出了 ESP教材的衡量标准[8](P52-53)。Ellis和 Johnson详细讨论了 ESP教材的原则[9](P115)。

国外语言研究者对ESP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张义斌介绍了英国ESP/EST教学与研究的近况[10]。韩金龙对ESP从语言研究、技能研究、需要分析、教材编写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11]。我国对ESP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者在该领域做了不少研究探索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ESP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尚属空白。为此,笔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疏理并简要评价,希冀促进我国ESP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ESP研究状况

笔者检索了1985年—2016年期间国内主要外语类期刊,把检索所得的有关ESP研究的文章85篇按照发表的年份、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

(一)基本趋势

从表一和图一可以看出,近30多年来,我国对ESP的研究虽然在年份上有间断,但整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图一可以看出:1985-1989年发表论文数为7篇,占32年发表论文总数的9%;1990-1999年发表论文数10篇,占32年发表论文总数的13%;2000-2009年年发表论文数24篇,占32年发表论文总数的30%,而2010-2016仅7年的时间发表论文数为38篇,占32年发表论文总数的48%。(见表1和图1)

表1 1985-2016年国内主要外语类期刊发表的有关ESP研究论文情况

图1 1985-2016年国内主要外语类期刊发表的有关ESP研究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如:束定芳(1995),高一虹等(1999),王立非(2000)。本文借鉴高一虹等有关研究方法分类的标准,将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主要外语期刊刊登的85篇ESP研究文章就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类(见表2)。

表2 1985-2016年中对ESP的研究方法情况

表2显示,国内对ESP的研究整体上看以非材料性方法为主(59篇,占75%),以实证性研究为辅(20篇,占25%),上世纪的研究方法均为非材料性研究,而本世纪的研究方法增加了实证性研究,尤其近几年来实证性研究的数量有所增加,2000-2009年10年的时间里实证性研究的百分比为25%,而2010-2016年7年的时间里实证性研究的百分比就达到37%。

(三)研究内容

本文所选的对ESP研究的文章除了4篇专门探讨英语专业ESP教学情况外,其它文章大多是关于ESP相关概念等的研究或大学英语ESP教学研究,所探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ESP相关概念等的研究

对ESP相关概念、性质、特点、分类、理论基础等的研究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主要以介绍国外的研究为主。如张义斌的“英国ESP/EST教学与研究的近况”主要介绍了ESP/EST在英国大学的语言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的情况,英国ESP/EST教学的现状和设想,以及英国ESIPEST的研究工作情况,指出ESP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而相关研究,除了教材编写外,注重ESP性质的研究、交际法在ESP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语言测试等方面的问题[10]。

陈融介绍了ESP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特点、ESP教学存在的问题,而史宝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12]。程世禄、张国扬介绍了ESP的兴起、发展、特点和种类,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ESP理论体系的必要性[13]。

2.ESP教学存在的问题

王蓓蕾(2004)、谷志忠(2010)、余樟亚(2011)、王俊凯和陈洁(2015)和蔡基刚(2013)等对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论述,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ESP教学存在误解与偏见;2)缺乏有关部门的重视;3)ESP教学管理混乱;4)ESP定位不够明确;5)课程设置不尽合理;6)ESP教学的课程目标与实际实施情况的出入;7)ESP师资相对薄弱;8)ESP教材使用混乱;9)ESP教学模式较为落后;10)对ESP具体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较少;11)ESP教学的软硬件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

3.大学ESP课程设置

关于大学ESP课程开设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为是必要的,但就如何开设持有不同的观点:大致分为“替代派”和“互补派”两种观点。

“替代派”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替代普通英语。如:蔡基刚[14]、蔡基刚和廖雷朝[1]、蔡基刚和陈宁阳[15]、蔡基刚[16]、黄萍和郭峰[17]通过多角度的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大学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逐步把重心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的看法。

而“互补派”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应该与普通英语互为补充。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确认了学术英语的教学地位,但同时认为学术英语可以融入到通用英语教学中[2]。殷和素和严启刚认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8]。文秋芳分析了替代派思想上存在的主要误区,提出了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互为补充的三个理据并阐述了互补教学理念及其实施建议[19]。徐柳明和刘振前通过调查与分析指出从词汇的角度考虑,应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继续开设 EGP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共核词汇及语言技能,逐步过渡到ESP[20]。

4.ESP课程目标

陈冬纯提出了在制定微观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的五个方面的问题[21]。王丽娟提出了准确定位课程需求和科学设立ESP课程目标的观点[22]。

5.ESP教师发展

对ESP教师的发展研究既有对教师素质的界定,又有对教师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及培训方法的探究,还有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研究。

毛玉华认为ESP教师应能分析学生的需求、评价学生的水平、规定目标和目的、选择和改写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创造一个适应成人的学习环境、评定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23]。

朱万忠和韩萍论述了建立一个专业英语师资培训课程的必要性,并指出该课程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24]。陈冰冰提出了ESP教师培养模式设计总体理论架构,建立了ESP教师培养基础模式[25]。

赵学灵[26]、郭燕玲[27]、蔡基刚[14]、付大安[28]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向ESP转型的有效途径和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6.ESP教材建设

蔡基刚提出了我国目前的专业英语教材类似于双语课程教材,并不是真正的 ESP教材的观点,并分析了造成这种伪ESP教材的原因[29]。

高嘉璟[30]和郭燕玲[31]在“学习中心法”的相关理论下分别提出了真实性、多样性、趣味性等ESP教材建设原则和 ESP教材任务设置的原则和任务形式。王艳在国内外外语教材评估标准述评基础上探讨了ESP教材编写的原则[32]。谷志忠认为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学校定位、学科类型、专业需求和学生水平,分类编写教材[33]。

在ESP教材建设方面,这些研究既指出了当前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又提出了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这些研究不仅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原则,而且对教材中任务的设置原则和任务形式提供了范例。

7.ESP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卫乃兴和周俊英[34]、刘运同[35]、郭剑晶[36]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出ESP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学习需要、职业需求等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韩萍,朱万忠,魏红在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信息输入--学习与思考---实践---总结与反思[37]。何文贤依托ESP教育模式,以英语报刊上一些典型、实用、富含时代特点与科技信息的句子为点,以激发学生对诸方面专业知识的兴趣为线,探索一条 ESP实用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38]。

减骊珠阐述了意念功能大纲在ESP强化教学中的地位并分析了该大纲如何在强化教学中体现[39]。陈忠华[40]和汪家丽[41]论述了如何运用交际法培养ESP学员的交际能力。段平,顾维萍把专业交际所涉及的文化素养、修辞技巧和文件设计技巧引入ESP教学,明确了ESP同基础英语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关系问题[42]。刘法公提出了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词汇、术语、句子、文体进行语义比较的“对比教学法”[43]。郭燕玲在比较“学习中心法”和“后方法”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阐述ESP在“后方法”时代的特征[44]。孔繁霞、王歆认为基于“6T”路径的ESP工程英语课程设计和研发项目任务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英语技能,掌握专业内容知识,由此实现ESP课程本土化开发建设的目的[45]。王俊凯,陈洁分析了教育信息技术在ESP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46]。

8.ESP听说读写课的教学

葛凤珠指出ESP短期培训听力教学所体现的强化并介绍了强化时所采用的方法[47]。李娜,胡伟华以“分析”理论为出发点,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构建了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SP口语教学设计框架[48]。王美玲从在中国和芬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国际电子邮件交流项目入手,探讨在ESP教学中,电子邮件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49]。

至于阅读教学,马俊波探讨了案例教学和图式理论与网络特征充分结合设计ESP阅读网络课件的可行性,并以“新世纪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之一为例,介绍了这种尝试的设计思想、内容结构和功能特点[50]。陈金诗以自主学习理论和交互式阅读教学观为基础,采用语篇信息分析方法设计了自主学习环境中的ESP阅读课堂,证明了该设计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实效性[51]。孔繁霞基于西方阅读投入研究和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研究了被试在学习工程英语后,其阅读水平与其他各因素的相关性[52]。

9.ESP教学评估与测试

唐雄英从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范围的界定、考试规范中的内容和任务的确定、测试方法和评判标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编撰ESP测试题提供了理论指导[53]。曾绛选取电力和机械专业为例,侧重讨论用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两种题型考测专业语境下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与应用以及专门用途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试题命制[54]。

对ESP测试的研究,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都需要加强,题型研究范围需要扩大,研究方法应增加实证研究。

10.ESP词典编撰与语料库建设

姜治文、文军对ESP百科词典编纂的宏观结构(如词目的选择和词目的编排)和微观结构(如词目、释义、介绍/阐述、引见)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举例,为ESP百科词典的编纂提供了详细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55]。

陈明瑶探讨了ESP与语料库的关系,认为ESP与语料库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56]。张鸽根据TC学科的启示,提出将职业用途英语语料库定位为按文本功能形式分类的构想,并从语料的准备以及在文本整理、标注、检索环节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论述[57]。

二、ESP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外语界对ESP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初的研究多以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近些年虽然对ESP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借鉴和可供推广的方法和经验,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重复性研究现象

统计结果表明,对目前ESP教学现状的研究存在重复研究现象,而且发现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十几年基本不变。另外,在大学ESP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重复性的研究,尤其对一般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设置方面政论较多。

(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第一,有些层面的研究还未开展,如:在对用人单位对ESP人才现状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开展ESP教学,教学目标会更加明确。第二,有些层面的研究虽已开始,但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如:对ESP具体教学实践案例研究、在信息技术时代的ESP教学研究以及ESP测试与评估研究。

(三)研究对象不均衡

国内学者对ESP教学研究多涉及非英语专业,而对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较少。在对非英语专业ESP教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又主要是学校内部的教与学,未能从用人单位一方进行调查研究。

(四)实证性研究相对匮乏

过去三十几年中的国内ESP教学研究虽然涉及到教学的诸多方面,但多以理论介绍为主,虽有一些实证性研究,但比例相对少很多。从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趋势来看,近些年来,实证性研究的比重一直在不断上升,而非材料性研究的比重则相应在下降。建议今后的ESP教学研究多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或思辨性研究方法与实证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三、对未来ESP教学研究的展望

通过以上对国内ESP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ESP教学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尤其近七八年来,更是受到专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呈现如下趋势:(1)研究范围将扩展到ESP教学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结合研究。(2)今后的研究课题将逐渐从宽泛的、宏观性的理论探讨转向深层次的研究,如对一些ESP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时代的ESP教学进行实证性研究、对ESP测试评估方式的研究以及测试题目信度和效度等的研究。(3)研究方法将呈现多元化、理性化、规范化的趋势: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并存,增加实证性研究的比例。

猜你喜欢

教材英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