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外国文学课程的“落地性”教学反思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

2018-09-27孙文娟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外文小语

孙文娟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30)

高师教育以培养、培训合格的学科教师为主要目标。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专科师范生毕业后进入小学任教,高师教育也渐趋兼顾小学教学。外国文学是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类专业的主干理论必修课程。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和小学语文(简称“小语”)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外国文学/文化(简称“外文”)课文在小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日渐提升,世界名著阅读也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教育应真正思考风格迥异的外国文学如何牵手小学,做到这门纯理论课的真正落地。

一、小语教材中的外国文学呈现

既然研究目标是“学以致用”,那么应首先关注小语外文课文选编现状。自2016年起,全国小学正式使用部编语文教材,但部编版教材目前只发行至二年级下册,所以本文暂以原人教版语文教材(2006年版)为研究对象,将小语教材中的外文篇目梳理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外文选文占小语课文总数的18.4%,在中、高学段甚至都超过了20%。这说明小语教学中,外文选文所占比重不轻,应受到关注。此外,结合表格其他信息和具体课文,得出其他特点。

学段 课文总数外文数目所占比例比例体裁 作者职业主题 所属文学思潮总低段一年级 40 2 5%12.7%二年级 78 13 16.7%寓言故事童话作家教育家人文科学古希腊罗马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苏联文学中段三年级 80 16 17.5%21.2%四年级 80 18 22.5%作家教育家昆虫学家人文科学自然寓言故事童话科学小品小说散文科学小品故事童话小说五年级 73 11 15.1%20%高段古希腊罗马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苏联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苏联文学六年级 57 15 26.3%作家教育家演讲家昆虫学家博物学家编剧酋长人文科学自然风物合计4087518.4%

(一)内容浅显、贴近儿童

新课标明确标明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1]小学阶段的授课对象为6-12岁的儿童,阅读和接受能力有限;加之外国文学的异域特色浓郁,因此小语教材在外文的选编时,不是以选择世界文豪经典名作为原则,而是选适合小学阶段阅读和接受的作品,是“外国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交集。

例如,面对俄国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英国唯美主义巨擘王尔德和美国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家马克·吐温,小语选择的是既彰显大家风范,又符合儿童阅读和审美的作品,分别是童话《七颗钻石》、儿童故事《穷人》、短篇小说《凡卡》和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此外,即使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本身就贴近小学的童话作品《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被选作课文时都做了删减和改动处理,变复杂为浅显。这样做不仅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更保护了他们那份最初始的珍贵的阅读热情,以实现他们人生长久阅读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

(二)作家多元,文化多样

小语外文选文的作者国别仍以欧美国家为主,但选文的作者呈现职业多元化。其中作家人数最多,达29人,占总外文选文作者人数的三分之二。其他职业的作者,如教育家、科学家、博物学家、昆虫学家、演讲家、编剧、酋长等的作品都有入选。这些并非名家的作品亦或描写生动形象、解说细致得法;亦或情节生动曲折、情感真挚动人。如作为一篇说明文,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松鼠》写作细致入微、用词精确生动,虽篇幅短小但却是说明文体的好范例,适合初接触说明文学习的学生。

除此之外,小语在占据三分之二的外文作家的选取上,并非以世界排名的重量级为原则,而更倾向于专业领域的专职作家。如选文《蜜蜂》的作者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的作者梅布尔·瓦茨是赞美诗作家;《小狮子爱尔莎》的作者乔伊·亚当逊是“奥地利女生物作家”;《琥珀》的作者柏吉尔则是德国著名科普作家等。他们虽没有名著的世界高度,但因涉猎领域的专属和广泛,易于开拓学生视野,完成语文承载的“多元文化赏鉴”的目的。

(三)跳出历史,全新解读

小语外文选文的四大主题“人文、科学、自然、风物”多且相对稳定。但对主题的解读呈现出追随时代的创新性。

受历史影响,传统小语教材的外文选文中诸多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人民生活困苦,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视野的到来,中国学术界对外国尤其是西方文学逐渐摈弃了意识形态分析立场,而是以客观、艺术的视角去看待西方作品,挖掘其作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宝贵遗产的价值。所以,目前小语教材中虽仍保留着上述的传统篇目,但对这些篇目的主题把握和教学要求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如在1996年的小语教师用书中,《小珊迪》这篇课文的一条教学目标为“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当这篇课文进入当下的人教版小语教材时,它被放置在“语文园地”中作为选读课文存在。教参对选读课文也没有明确要求,可见对这类主题课文的弱化处理。又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反映了卑微小人物生活的贫苦,有映射社会大环境之意。但人教版教师用书将此文思想内容的两个重点表述为:“一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P46),重点放在理解“穷”而不是时代所为;“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2](P46)。从这两个重点可以看出,当下小语关注更多的不再是社会性质的差异和优劣,而是回归到“人”和人性本身。

总之,小语中的外国文学涉猎是把高深的外国文学化作精湛的浅语文字,带给小学生多姿的斑斓世界和优秀的写作体验。

二、外文选文教学中的师范能力需求

小语教材中外文选文呈现出的独特样貌决定了对它们的教授也应有别于中文选文。近年来,外文课文的施教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那么要想实现外文选文的理想化教学,小语老师应具备哪些特殊素质呢?

(一)中外选文区分对待的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在初遇外文课文的备课伊始,就应启动头脑中的外国文学思维,有先入为主的外国文学潜意识。如人教版三年级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讲述了小男孩科利亚战争前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木匣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主流教学目标设定为引领学生“感悟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3](P23)但在讲授时,语文老师如果头脑中怀有外文选文意识,他/她就会联想到西方民族的理性思维:西方文明是蓝色海洋文明,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民族严谨的勇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小语老师便可以把这种精神融于课文,传达给学生。

又如,中西文学作品善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如同样是记叙文,中国作品往往侧重事件的述说,西方作品则充斥着细腻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并擅长使用对比、联想、悬念等方法来写人记事。列夫·托尔斯泰《穷人》的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描写通篇就特别多,其中还包含她的两次“沉思”和“沉默”。所以如果小语老师能挖掘这种中西手法的不同,并联想到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抓住全文的心理描写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整个授课将颇有新意。

所以说,外文课文要求小语老师先将自己“另眼相看”,这是其后各个执教环节的基础。

(二)将基础知识由大化小的本领

小语的外文选文弱化了文学史和名家大篇,多为短小精悍、符合儿童心智的作品。这就需要小语老师有将自己学到的“大”的外国文学史知识活用成“小”的与课文相关点的本领,使其更适合小学执教。

通过前表格可以看出,小语外文选文中,并不是外国文学史每个阶段的思潮都有作品被选用,其中19和20世纪现实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苏联文学被选取的篇目较多,古希腊、启蒙和唯美思潮也有少量涉猎,这就需要师范生一方面要把这些小语相关的思潮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另一方面学会嫁接与选择。如在引领学生对四年级下册课文《普罗米修斯》进行赏析时,大多数老师会在课堂小结时把主人公归结为“勇敢”“坚毅”之人。但如果有老师结合古希腊的文化背景及西方人“反抗”精神的由来和内质,他/她会把“普罗米修斯”的反抗升华到“爱”——对全人类之爱;会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形象升华到“正义”,而不仅仅停留在“拯救”这个层面。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虽仍处小学,但是可以随着老师的步步引领,体会到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这些深意的。

再如四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是《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节选自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集大成者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教师的外国文学储备会提供与这篇童话相关的两个信息:第一,作品弥漫着一股清新的童真之美,体现着唯美主义“旨在求美”的特征;第二,原作最后的结局是巨人改变了自己那颗冷酷的心,在小男孩基督式的感化下,静静死于花园树下,跟随小男孩进入了天堂。这符合王尔德童话“钟情死亡”的主题特点。教师在执教这篇童话时,应结合小学生赏析童话的特点,学会对王尔德及唯美主义理论知识做出合理取舍。不纠结于全篇的“死亡”主题,而是侧重其艺术和人性之美。由大化小、活学活用——这才是一名小语老师真正为自己的外国文学积淀找到的最佳喷发口,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小学。

(三)举一反三的外国文学拓展阅读能力

除课堂教学外,引领学生课下广泛阅读也是小语老师的责任。自身外国文学作品渊博的阅读量,这是对小语老师引导外文阅读的首要要求。只有教师本身的阅读量够大,脑海中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储备够多,他/她才能在教授课文同时举一反三,给学生进行优秀外文作品的推荐。

在此基础上,小语老师应有“因地制宜”拓展外文阅读的能力,即结合小语教材的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外文阅读。如低学段学生阅读能力有限,绘本资源是非常好的过渡性资源。加之绘本这种文体本就起源于美国,诸多经典的绘本作品也诞生在国外。小语老师便可适当推荐优秀绘本作品,以此做好学生阅读兴趣的起步。再如,低学段也已经出现了来自《伊索寓言》和《安徒生童话》的选文。小语老师便可随堂或课下布置学生阅读这两部经典中的其他浅显篇目。

到了中高学段,各种文体都逐次出现在小语课文中。这就要求教师以课文为出发点,寻找相近外国文学作品引领阅读。如六年级下册的课文《鲁宾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均采用了“梗概+精彩片段”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更容易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小语老师可适当推荐简易的青少年版本或其他小说的精彩片段供学生进行阅读。

此外,小语老师还应有“因时制宜”拓展外文阅读的能力。当下小语教材中的课文解读,阶级意识已经淡化,小语老师更应该以培育学生体味人生、感悟人性的人文主题为核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多元解读和大胆评论,和学生一起多方面感受外文作品的人生真谛和艺术魅力。

三、高师外国文学教学的“落地性”反思

小语的外文选文既然对小语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那高师教育就应当以这些素质目标为基准,来反思当下外国文学教学。

当下高师教育中,外国文学教学最显著的问题其实就是缺乏“师范性”。长久以来,外国文学总被理解为纯理论课,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它是位于“学科教师培养”这个总目标之下的理论课。高师与非师教育的该课程教学没有任何区别,始终与小语教学是油水分离的两张皮。所以,实现了外国文学教学的“实践性”,也就实现了外国文学的“落地性”。

(一)树立牵手小学意识,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由两部分构成:文学史梳理和经典作家作品研读。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文学性而非师范性的。所以应重组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将小语的外文教学纳入教授范畴,做到教学内容的实用。

1.重拾东方

从大的教学板块看,目前的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依旧沿袭国内大多高校的做法,以讲授欧美文学为主,亚非文学要么不讲,要么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过。但小语的外文选文却未将东方文学排除在外。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日本著名动物作家惊鸠十和童话大王新美南吉等的作品都有被选入小语教材。而且在小学生课外阅读领域里,日本的绘本、黑柳彻子、安房直子及印度泰戈尔等的作品都经常被推荐给学生阅读。所以高师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也应把东方文学的精华添加进来,让学生感受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2.重置作家

结合小语教学的经典作家赏析应做到两手抓:一手抓世界经典,一手抓小语选用。在按文坛地位讲解外文作家的基础上,对小语中已有作品被选用的作家应格外重视,加重对他们的讲解。如18世纪启蒙作家笛福本是在章节概说中出现的作家。但他的《鲁滨逊漂流记》却被节选为小语课文,那就应将其改为专节所讲作家,以专题形式带领学生对其详细评析。再如上文提到了托尔斯泰对教育的重视,那么高师课堂上也应将他给农奴孩子们创作的儿童故事、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一并赏析。此外,对与小语课文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家作品,都可以在主体教学内容之后,添加“牵手小语”环节,附加对应的小语课文,布置备课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吸取外国文化力量,提升精神涵养

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师德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说过:“文学是人格和社会的表现。”[4](P11)来自异域的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学,会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人生启迪和道德指引。

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对人个体价值和现世生活的肯定;中世纪文学中的自我牺牲、救赎和民族责任意识;文艺复兴时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善与恶的呈现;17世纪古典主义对理性与秩序的推崇;18世纪启蒙文学对社会重建的呼吁中透露出人的那份“自强不息”,这些都对处于浮泛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宝贵的激励和启迪价值。

其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催生着文人进行新的思索。浪漫派对“自然”和“自由”的崇尚、对道德戒律的蔑视;现实主义作家对金钱统治的调侃,对“人道主义”的青睐;以及20世纪以来,一方面是现代人的孤独、异化、焦虑和迷惘,另一方面是“桑提亚哥”式的强硬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式的坚韧。西方文学始终高举对人生和人性的思索,与阅读它的人一起举杯把酒问天,低眉问己。

此外,高师的外国文学教学也应重视渗透师德及从教理念,以文学作品作为平台“润物无声”地实现对未来小学老师的素质教育。利用古罗马贺拉斯的诗作让学生明晰“寓教于乐”观点原来已久;靠近卢梭的《爱弥儿》,聆听他的“自然教育理念”;从列夫·托尔斯泰在波良纳庄园办教育的动人事迹,感受育人的“大爱”精神,这些都能让学生感悟为师之道和教育精妙。

总之,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功利时代,外国文学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可以启迪学生智慧并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塑造未来小语老师的健全人格。这些又都被他们带到小语课堂上,进而对其一代代的学生进行文学和人生的启蒙。

(三)开拓多元阅读模式,强化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小语老师要想较好地引导小学生开展阅读,自己首先要具备更高的作品赏鉴能力。高师的文学教育也就应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最终落脚点。作为独具特色的外国文学课程而言,多样化地激发师范生阅读兴趣、综合性地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

1.多元化教学

高师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文学类课堂绝不应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也不再是老师一人所唱的独角戏。教师的理论讲授必须和学生的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外国文学课堂应搭建起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首先在专题章节讲述之前布置阅读任务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读作品,做笔记,早思考。课堂上亦不是“作家生平+经典作品情节+主题、艺术分析”的传统讲授模式,而是在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总结反馈。其中也可以采用小语常用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不同观点在碰撞、研磨甚至争辩中达到对文学作品更深的认识。课后再结合小语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关备课、讲课或说课等作业继续强化实践运用。

此外,小论文撰写、课堂剧演出、做小老师反执教、欣赏同名改编影片油画音乐作品、中外文学比较等多种教学形式,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等执教能力,对未来小语老师的培养具有“一箭双雕”之效。

2.自主式解读

高师教育要想实现未来小语老师“因时制宜”引领阅读的目的,必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师范生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观点的阅读习惯。

如学生在阅读完莫泊桑的《项链》时,如果提出他读到的是路瓦栽夫人对诺言的遵守和作家对她十年还债生存状况的悲悯,外国文学老师也应该对这种解读加以肯定,并顺势进行西方文学“人的文学”层面的引导。这不仅鼓励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一改传统学术界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批判的传统观点,让学生在人性共通点上产生对作品的艺术共鸣。

综上所述,文学和语文课堂都是人学课堂。师范生文学素养和从教能力的提高需要文学课老师从“人学”出发,以“为师”为纲,不舍弃理论,更侧重实践。高师的外国文学教学应使师范生爱上并活用外国文学和文化知识,真正架起它与小语教学的桥梁,使课程改革走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外文小语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心灵小语
外文局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