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效果观察

2018-09-26李文静王志伟赵田华王文晋侯兰芬李素欣胡兴茂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免疫性小剂量单抗

李文静,王志伟,赵田华,王文晋,侯兰芬,李素欣,胡兴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外周黏膜出血,严重者可能出现颅内或内脏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临床传统治疗ITP的方式为应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易引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rITP)[3]。利妥昔单抗是抗B淋巴细胞表面CD20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有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可作为ITP的二线治疗选择[4-5]。本研究利用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观察其治疗效果,旨在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月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24~68(51.37±5.21)岁。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ITP诊断标准[6];患者已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治疗无效;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严重精神异常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自愿退出研究者。按照利妥昔单抗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4~62(50.45±6.73)岁;病程3~14(6.73±2.34)个月;体重指数(26.21±2.34)kg/m2。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5~68(52.68±5.97)岁;病程4~18(7.28±2.61)个月;体重指数(26.12±2.41)kg/m2。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54),即375 mg/m2静脉滴注,滴注速度50 mg/h,1/周;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即100 mg静脉滴注,滴注速度50 mg/h,1/周。两组静脉滴注前30 min,均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广东三才药业集团,国药准字:20120120)8 mg和氢化可的松(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120104)100 mg。两组均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CD3+、CD4+淋巴细胞水平;②按照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进行疗效判定[7],完全有效:无出血症状,治疗后PLT≥100×109/L;有效:无出血症状,治疗后PTL≥30×109/L,增加基础值2倍及以上;无效:有出血症状,治疗后PTL<30×109/L,增加不到基础值2倍。总有效率=(完全有效+有效)/总例数×100%。③记录两组的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2 结果

2.1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比较[例(%)]

注: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

2.2治疗前后PT、APTT和PLT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T和APTT均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PT、APTT和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PT、APTT和PLT水平比较

注: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PLT为血小板计数,PT为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3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gA、IgM和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和IgG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gM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注: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2.4治疗前后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5。

表4 两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注: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表5 两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注: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与对照组比较,bP<0.01

3 讨论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出血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8]。临床上治疗ITP常应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方法,但治疗效果却不甚理想,部分可能转变为rITP,且治疗后易出现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ITP的难点[9-10]。ITP的发生是由于体内T淋巴细胞调节功能受损紊乱,从而促使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造成血小板减少[11]。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的免疫球蛋白,能与B淋巴细胞表面CD20结合,并通过抗体依赖或补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清除B淋巴细胞[12-14]。利妥昔单抗常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细胞瘤,虽然其治疗ITP与治疗恶性淋巴细胞瘤方法相似,但ITP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明显少于恶性淋巴细胞瘤患者,故使用标准剂量的利妥昔单抗不适用于治疗ITP,易损伤人体免疫系统[15]。曾有文献报道,利妥昔单抗也可能对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且费用昂贵,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16]。故考虑多方面因素,本研究将标准剂量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曾有研究对28例ITP患者进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发现有效率为75%,有效率较高[17]。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为62.22%。本研究的有效率略低于以往研究报道,可能与研究所纳入样本量不同有关。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无差异,两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PT和APTT均短于治疗前。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PT、APTT和PLT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效果较好。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IgA、IgG、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免疫系统损伤小于标准剂量。

利妥昔单抗治疗ITP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以往有文献报道,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ITP患者可能发生轻微不良反应[12]。还有研究报道称,利妥昔单抗治疗ITP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等不良反应[18]。因此,利妥昔单抗治疗ITP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为11.11%例。提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小,安全性较标准剂量治疗高。

综上所述,使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的临床效果好,对免疫功能损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而且给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小,患者更容易接受。因此,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作为临床上治疗ITP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免疫性小剂量单抗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