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民间谚语 弘扬民族文化

2018-09-21陈明曹春绿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7期
关键词:谚语习作语言

陈明 曹春绿

谚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优美,语言简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表现了人们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把握谚语内涵,亲近民族文化

谚语的界定 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典籍中常被称为“谚”或“语”。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流传习用,是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指出: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谚语流传于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广泛流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的特点 一是句式精练。俗话说“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鲁迅谓之为“炼话”。这种精练性是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单句形式,如“少时夫妻老来伴”“乘船走马三分忧”“萝卜小人参”等,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内容丰富。谚语的思想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哲学知识。从内容上划分种类,可以分生产谚、讽刺谚、气象谚、风土谚、常识谚等。例如,“苗多就欺草,草多就欺苗”“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这些是反映生产的生产谚;“干响的炸雷不下雨”“鸡上笼早,明天天气好”“蚂蚁拦路,洪水在后”,这些是反映气象规律的气象谚。有些谚语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是形式优美。这主要是指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谚语的语言既凝练简洁,又生动形象,更具口语化;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谚语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优美的形态。如“江湖一张纸,戳破不值半文”“成家犹如针挑土,财家就象浪打沙”“娇儿不孝,娇狗上灶”等谚语,是丰富内容和优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是通俗易懂。谚语多来自民间,是人们一代代流传的语言智慧的结晶,往往带有浓重的口语性,通俗易懂。如常说的“眼睛不整不得瞎,鼻子不抠不得塌”“穷人不听富人哄,桐子开花就泡种”“人越睡越懒,嘴越吃越馋”等,人们一听这些经典的谚语,让明白了非常深刻的道理。这些经典谚语,人们常常挂在嘴边,流传至今,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優秀传统文化伟大的生命力。此外,还有不少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

加强谚语积累的方法

谚语已成了人们在生活中互相传诵的语言,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把谚语引进校园,能够涵养学生文学功底,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改变学生行为习惯,甚至能够形成新的办学特色。

在诵读中感悟谚语的语言艺术 一是开展谚语诵读。诵读记忆是积累谚语的重要方法。谚语具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积累一些趣味谚语,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库存。保证学生诵读时间,是积累谚语的可靠保证。为了帮助学生对谚语的理解、积累和应用,学校经常开展“谚语背诵、谚语小品、谚语情景剧、谚语说唱会”等趣味性活动,调动了学生背诵谚语的热情。学生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二是建设谚语校园。“谚语校园”是笔者所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了民族文化传统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特色,营造了“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特别是校园里的每一处边角空间,印制了许多精美的谚语图示,学生们可随处阅读、赏析和积累。

在积累中体会谚语魅力 一是勤于谚语收集与积累。①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谚语。这既拓宽了学生收集谚语的渠道,又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网络媒体是一个广阔的知识天地,其中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搜索和获取。比如,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生活类谚语、自然知识类谚语、讽刺类谚语、励志类谚语等。②利用课外阅读收集谚语。这是积累谚语的有效方法之一。课外阅读资源丰富,书籍门类繁多,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取谚语。③通过访谈交流收集谚语。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生活,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接触长辈与亲朋好友收集谚语。

二是开展谚语趣味活动。谚语积累小博士活动:为了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谚语,开展评选“谚语小博士”活动,谁积累的谚语最多,就授予优胜学生“谚语小博士”称号。谚语接龙抢答赛:就是让学生把谚语补充完整,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有关谚语知识的了解。谚语故事会:为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开展“谚语故事会”活动,激发对民族语言艺术的热爱与传承,陶冶学生的情操。故事会形式多样,突出个性,健康向上。谚语故事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谚语的认同,充分感受到了我们祖先创造语言的智慧。

强化谚语的运用

在生活中巧用谚语 谚语是特有的沟通工具,它能够使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毋庸置疑,谚语的教诲性与启迪性较强,学生经常接触谚语,能够受到潜移默化,帮助矫治不健康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比如用白开水泡米饭吃,可以“吃饭泡茶,喂成光架”来劝诫学生这种吃法对身体不好;以“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来告诫学生珍惜今日,发愤求学;以“无所问者无所获”来鼓励学生善于思考。

在日记中巧用谚语 写谚语日记,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景等,用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下来,并用谚语形象地表达出思想和情感。某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蚂蚁搬家晴必雨”,笔者对这句气象谚语产生了怀疑,准备找个机会来验证一番。不久,笔者发现有一大群蚂蚁正在地上行色匆匆地走着。咦,真奇怪!仔细一看,它们有的扛着饭粒,有的驮着面包渣,还有的推着小青虫……原来它们是回家搬粮食呀!再抬头看看天空,还是晴空万里。“等会儿真的会下雨吗?倒要看看这句谚语到底灵不灵。”不久,一阵阵轰隆隆的雷声响起。此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哗哗哗……果然下起了大雨。笔者心里暗暗称赞:“小小的蚂蚁啊,你们真不愧是预报天气的小专家!‘蚂蚁搬家晴必雨这句谚语可真灵呀!”

在习作中巧用谚语 习作中应用谚语能使事理更精彩、人物更生动,能使空泛的变得具体、肤浅的变得深刻,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利用谚语拓宽选材思路。习作选材,就是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比如写命题作文《真正的朋友》时,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沟通,有的甚至有些自私,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朋友。因此,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寻找自己真正的朋友。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朋友?一位同学在文章中用谚语做了很好的诠释:“真朋友是遇难就帮,假朋友遇难就嚷”“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通过对谚语的应用,学生充分认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二是利用谚语升华习作主题。习作中应用谚语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让学生在学“作文”的同时体会“做人”。比如刘晓芳同学在《买菜》一文结尾处这样写道:“虽然今天辛苦了一天才赚到10元钱,但我心里还是很高兴。”于是,我引导她用一句谚语来感悟父母工作的辛苦与劳动的艰辛,这样文章会显得更具有意蕴。她第二天修改后这样写道:“摸着兜里的10元钱,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由得想起朱熹的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做个节俭的人。”三是利用谚语点评学生习作。比如夏慧同学在《做饭》中这样写道:“天已经黑了,爸妈还没有回家。摸着咕咕叫的肚子,看着冰冷的锅灶,决定给爸妈一个惊喜,给他们做顿美味的饭菜。可双脚踏进厨房,才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修改草稿时,笔者用谚语告诉她:“劳动的后面跟着幸福。雁美在高空中,花美在绿丛中,话美在道理中,人美在劳动中。”她明白了这个道理,并细致描述了克服困难的过程,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幸福。

结束语

谚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经典。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谚语积累与应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完全小学)

猜你喜欢

谚语习作语言
我有我语言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习作展示
语言的将来
24节气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