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中生态减贫作用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8-09-20谈多多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制约因素对策

谈多多

摘要 退耕还林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具有生态环境差、贫困人口多、国家贫困治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特点。本文在分析退耕还林中生态减贫作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退耕还林中生态减贫作用成效的对策,旨在为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减贫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生态减贫;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8;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2-0148-01

2002年,我国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旨在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岩溶石漠化等问题。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普遍较脆弱、贫困人口比例较大。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的不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成为国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减贫工作的重要内容[1]。如何借助退耕还林政策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程度,是摆在扶贫减贫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分析退耕还林中生态减贫作用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对改善退耕还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1 制约因素

1.1 政策制度因素

国家扶贫政策不断发展,为退耕还林生态减贫提供了保障。但是,退耕还林减贫措施作用的发挥仍受到政策制度限制。一是政策重视不足,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但是对农村扶贫的投入多侧重于医疗社保、教育补助、产业扶持等方面,对退耕还林的减贫作用重视不足,致使退耕还林的生态减贫作用无法充分发挥[2]。二是政策存在边际递减效益,即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次才考虑农户脱贫致富,同样,退耕还林重在生态恢复,为农户提供基本的财政补助,未能有效发挥生态减贫作用。

1.2 农户自身因素

农户自身因素是制约退耕还林生态减贫作用发挥的基础因素。一方面是发展能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农村减贫措施理解不到位,造成退耕还林惠民措施落实不彻底;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削弱了个人发展能力,也增加了医疗费用,加剧了贫困程度[3]。另一方面是农户参与因素,主要表现为农户对退耕还林措施参与程度较低,农户心理依赖程度较高,积极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意识不强,也没有足够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退耕还林农户后续发展不足,在国家已投入的基础上对后续发展呈现茫然状态,缺乏对退耕还林区域的综合有效利用。

1.3 社会参与因素

社会参与是指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以非盈利目的参与公共事业建设。在退耕还林事业中,主要指第三方组织,其能够有效弥补政府职能和作用的不足,为退耕还林减贫作用的发挥贡献力量。然而在实际中,退耕还林地区多是贫困落后的山区,第三方组织发展不足现象严重。一是两极分化问题突出,要么没有与政府建立有效合作,自我开展活动,缺乏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要么完全依赖政府,承担政府部门任务,失去自身第三方组织的意义。二是开展活动类型单一,多是在节日期间发放慰问品,扶贫层次较低,减贫效果较差。

2 对策

2.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退耕还林作为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举措,应发挥政府在退耕还林生态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针对退耕还林地区,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建立生态农业体系,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协同[4]。二是保障退耕还林政策后续补贴、引导和保障工作,继续在财政上加大扶持力度,并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奠定生态减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在加强惩治毁林复耕宣传力度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并注重生态保护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提升生态减贫工作成效。四是基于生态保护实施精准扶贫,针对符合退耕还林要求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应通过退耕还林措施,呼应精准扶贫政策,发挥退耕还林生态减贫作用。

2.2 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

农户既是退耕还林的责任承担者,同时又是退耕还林政策的享受者,农户降低自身贫困程度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退耕还林生态减贫的效果。因此,为提升退耕还林生态减贫作用,应充分发挥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应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一是激发贫困人口参与退耕还林热情,通过政策宣传、立项支持等方法吸引优质农民参与;二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激励措施,积极组织引导,形成强有力的带动效果。另一方面,应提升贫困人口致富能力。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增长农户知识,提升农户的政策掌握能力,为农户发展生态林业致富奠定基础;二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農户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农民发展的需求。

2.3 培育社会减贫力量

社会减贫力量是政府开展扶贫工作、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补充。因此,应培育社会减贫力量,发挥减贫的积极作用。首先,应促进政府与社会减贫力量合作,加大对退耕还林区域内社会减贫力量的扶持力度,同时吸引区域外社会减贫力量参与本地退耕还林生态减贫工作,并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途径。其次,应提高社会力量的减贫能力,通过吸纳人才,强化队伍建设,并注重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升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工作能力;同时,应加强行业自律,增强公信力,注重工作监督。最后,应建立减贫(扶贫)互助协会,以提高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收入为服务宗旨,通过开展资金发放、回收、分配等工作,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减贫工作开展。

3 参考文献

[1] 王庶,岳希明.退耕还林、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基于21省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分析[J].经济研究,2017(4):106-119.

[2] 孙贵艳,王传胜.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秦巴山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7(5):54-58.

[3] 王立安,钟方雷,王静,等.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以甘肃南部武都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7):78-84.

[4] 杨永艳,谢涛,宋林,等.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133-135.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制约因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