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柄手榴弹里程碑

2018-09-20

兵器 2018年9期
关键词:米尔斯手榴弹英国

在手榴弹的样式和战术方面,一战中的英国与德国不同。在经历了战争初期五花八门、效率低下的“战地发明”后,英国人成功开发了一款经久耐用的高品质手榴弹。其在武器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足可与德国的棍式手榴弹相提并论。

“你们可得小心了!”

一战时,当英国远征军于1914年8月抵達法国时,是准备打一场机动战争的,而不是被纠缠在无尽的铁丝网和泥海中。堑壕战突然居于统治地位后,英军缺乏适合武器的弊端暴露无遗,手榴弹便是其中之一。那时的英军只有一种制式手榴弹,就是于1908年7月开始装备部队的1号Mk Ⅰ型撞击触发手榴弹。

源于日俄战争时期的1号手榴弹完全不是为堑壕战而设计的。在此战中于满洲里日军司令部任军事观察员的英国武官霍尔丹带回了一种日本手榴弹的样品及他自己所撰写的详细评估材料。1号手榴弹就是在这种武器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种手榴弹的外观呈现怪异的长条状,弹头是黄铜制的圆柱体,连有1个手柄,手柄尾端还配有布条以确保弹头先着地。手榴弹总长55厘米,重0.8千克,需要使用者“极其小心的握持”。它最大的缺陷在于撞击引信那与生俱来的危险性,一旦处于待发状态,1号手榴弹和任何物体的碰擦都可能导致爆炸。

1915年初,英军手榴弹教官罗伯特·格雷夫斯遇到了一件事。当一队大兵正在等他开讲时,其中一位士官从桌上拿起了1号手榴弹,“女士们,你们可得小心了!记住这玩意儿碰到任何东西都会炸。”然后他拿着这枚手榴弹象征性地碰了碰桌边以为示范。结果手榴弹当场爆炸,炸死了这名士官和离他最近的一名士兵,炸伤了包括格雷夫斯在内的另外12人。

1号手榴弹是英国士兵们在一战中向他们的敌人掷出的第一种手榴弹。然而这种武器对自己人造成的伤害一点儿也不比对敌人的少。从1914年到1915年,前线发生了无数起手榴弹误爆的事故。一个原因是1号手榴弹的手柄过长,士兵们在激战状态下很难按照规范要求的那样做出“安全”的投弹动作。有的部队动手把手柄截掉了一半,但事故率并未降低多少,因为这种手榴弹的触发引信本来就是极不安全的。

导致事故多发的另一个原因是训练不足。远征军原本要求由工兵这样的爆破专家对普通步兵传授手榴弹操作技巧。但在战地传授中,往往仅仅是匆忙的口头说明和肢体示范。事实上,英军到1915年年中才建立起系统的手榴弹训练体系。

除了安全性极差,1号手榴弹的另一个麻烦是生产速度奇慢,交付数量始终无法满足远征军所需。英军尝试由战地工厂组装这种手榴弹。1914年12月的一份统计材料表明,当时1号手榴弹每周的战地生产量仅为70枚——差不多只够打上一次小型战壕突袭战。

供不应求的局面催生了多种应急方案。一战爆发前,英国一家军工厂曾应墨西哥政府之邀为其设计制造手榴弹。这款由马丁·海尔设计的手榴弹虽然不太稳定,但在1914年年底被英军采用,称为2号手榴弹或者“墨西哥”式手榴弹。它有着和1号手榴弹相同的手柄和布条,相同的触发方式,同样也“复制”了1号手榴弹引信危险和生产缓慢的问题。

英军装备部门对“布条”的怪异趣味仍在继续着。后来又有几款采用类似设计的手榴弹问世,其中在1916年6月开始装备的19号手榴弹,成为英国在一战中最后一种拖着长飘带的手榴弹。

“罐头”、“梳子”和“柠檬”

英军吃够了德军堑壕战武器的苦头,自身又没有应对手段,因此对列装高质量手榴弹的呼声自然是一浪高过一浪。于是英国战争部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手榴弹的设计和制造,由路易斯·杰克逊上校主持。此人多年供职于工兵部队,一战前周游世界,1914年以退役军官身份重起而进入战争部。多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装备部队的新型手榴弹在他主事期间出现,其中不乏“战地发明”。

有两种在1915年初同步出现的手榴弹被士兵们以其外形命名为“果酱罐头”,官方名称是8号和9号手榴弹。这两种“果酱罐头”的基本结构都是2个相套的圆柱状马口铁管,隔层中内置直径12.7毫米的钢珠,内管中装填炸药并插有引信。它们比1号手榴弹更易于制造,很显然也更易于持握。

还有一种更加制造简易的“果酱罐头”。它的“配方”是:取一个真正的果酱罐头,填入切碎的火棉混合物,插入8号雷管和一小段引信,最后粘上盖子。用火柴、烟斗、雪茄或香烟轻触一下引信,接着用尽全力扔出去。

和“果醬罐头”同时出现的“梳子”手榴弹(12号手榴弹)也令人称奇。观察者说:“它看起来不太像炸弹,而且重达1.5千克,我从没见过能把这玩意儿扔出太远的人。”这种战地发明以其球拍状的木制底板而得名。一个长方形的铁盒——也即弹体——置于球拍前部,以两个螺栓固定,铁盒的内部结构类似于“果酱罐头”。

除了“罐头”和“梳子”,那一时期的英军至少还使用过另外6种不同的手榴弹,包括“柠檬”、“水罐”、“圆球”和“椭圆”等等。这些奇怪的东西都出现在1915年上半年。“水罐”拥有“对使用者相当不利”的可怕名声。而使用“柠檬”的部队被称作“自杀者俱乐部”。一名刻薄的军事评论家写道,“所有这些东西对他们的使用者比对他们的敌人更具致命性。”

当英国远征军在1915年9月发动鲁斯攻势时,司令约翰·弗伦奇爵士把突破德军阵地的厚望寄托在“圆球”和“椭圆”身上。“圆球”直径7.5厘米,是一种铸铁外壳球形手榴弹,和德军的同类武器看起来很相似,其壳体上也预制破片凹槽,配有5秒和7秒两种延时引信。“圆球”原来是为应对达达尼尔战场所需而紧急开发的,以结构简单易于尽快大量生产为首要原则。果然,它在短时间内的产量就达到了20万枚之多。鉴于它在达达尼尔战场上首次使用时的表现不错,让人相信它在法国也将大有作为。这种手榴弹的唯一不足是球体稍微大了些,不利于单手握持。英国人的应对之道便是制造了一批较小的16号手榴弹“椭圆”。

然而,英军的鲁斯攻势不仅失败了,而且这两种手榴弹的表现简直是灾难性的。配发了“圆球”和“椭圆”的英军士兵简直就像是没有手榴弹一样,“许多团都配发了这种武器……因为下雨,引爆装置根本不管用,平均每20枚里面有18枚炸不响。”

皇家韦尔奇燧发枪手团第2营是在鲁斯战场上使用“圆球”的单位之一,营长邓恩少校惊惧地发现这些玩意儿的导火索整天都是湿漉漉的,在战场上一点用处也没有。英国人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达达尼尔是干热环境,而法国北部则阴冷潮湿。

弗伦奇爵士在鲁斯战役期间致信英国战争部,再度呼吁向远征军提供充足数量的手榴弹。他指出,“在堑壕战的特殊环境中,士兵们变得越来越依赖手榴弹。他们发现步枪和刺刀在逼仄的空间里使用不便,唯一可取的手段就是投掷手榴弹。”

这位远征军司令觉得应该把所有士兵都训练成掷弹兵。他要求后方提供统一制式的型号,因为现在战士们往往在受训时扔一种手榴弹,打仗时却被分配到另一种。看起来,这是个绝望的请求,因为那时的英国尚没有可以大量生产的某一种制式型号手榴弹,没人知道哪种型号更好,或者更糟。

幸运的是,新的手榴弹型号出现了。

1915年10月,英国远征军通过分析前线部队的每日消耗量,得出每个步兵师每天需消耗120枚撞击触发手榴弹和240枚延时触发手榴弹的结论。那时远征军共有48个一线师,也就是说一天就需要17280枚各式手榴弹,这还不算上预备使用的7000枚撞击和7000枚延时手榴弹。以周为单位计算,则英国远征军每周至少需要12万枚手榴弹。而1915年10月全英军工厂的手榴弹周产量是多少呢?可怜的8000枚!

开战以来,英国军方已经向不同的厂家下达了超过57万枚手榴弹的订单。这种广泛选取生产伙伴的做法对于刺激手榴弹产量提升并无多少意义。因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工厂具备生产对手榴弹至关重要的引爆装置的能力。战前英军大约50%的手榴弹引爆装置是从德国进口的!

而在远征军做出手榴弹消耗精确统计的好几个月之前,一种颇有希望的新型号就已经出现了。这就是被看作手榴弹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无柄手榴弹最佳“形象代言人”的“米尔斯手榴弹”。

从1914年8月到1918年11月,在英国涌现的有关手榴弹的专利多达百项。仅1915年一年就出现了39项。这其中有9项专利属于威廉·米尔斯。这位海军工程师设计的新型手榴弹明显比以往出现的和在研的任何型号都要优秀。英国史学家认为这是一战交战双方所使用过的最好的手榴弹。“米尔斯手榴弹全面改变了英军对手榴弹的认知。”

米尔斯手榴弹的发明权存在着争议。一战爆发时米尔斯时年58岁,他的工厂主要从事金属模具开发业务。有人说他对于军火本来一无所知,能够发明一款留名青史的手榴弹纯属机缘巧合。

早在1914年初,一位名叫阿尔伯特·德万德尔的比利时工程师和比利时陆军的莱昂·罗兰上尉一起开发了一种具有自动引爆装置的手榴弹。它最大的优点是不再需要用香烟去点燃潮湿的导火索,安全栓被拔掉时内置的导火索就被激活,带动延时引信和雷管引发爆炸。

当然那只是尚需完善的雏形设计,一战的爆发中断了其完善工作。保家卫国的罗兰上尉不幸落入德军之手。德万德尔逃往英国继续研发工作。由此产生的罗兰手榴弹是一个弹体设置预制破片凹槽的球形弹,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在德万德尔把设计方案提交英国战争部后,战争部于1915年1月委托拥有两家金属锻造厂的米尔斯装配4枚罗兰手榴弹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然而1月26日的测试结果不佳,战争部认定罗兰手榴弹不可靠,于是请米尔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设计。

米尔斯推出的改进设计方案采用了圆柱形弹体,而不是罗兰手榴弹的球形。相同之处在于保留了预制破片凹槽。米尔斯表示,这是便于沾了水或泥的双手能够牢牢抓住它。原型弹在1915年2月20日的测试中大获成功。战争部对其下发5号Mk Ⅰ型手榴弹的制式名称,并在次月就发出了第一批5万枚的订单。

之后的几个月里,新订单不断下达,到7月初已经达到50万枚的规模。但到那时的全部交付量只有1.6万枚而已。8月中旬,战争部对米尔斯手榴弹的需求达到了100万枚之巨,而同期产量只有小幅提升,到9月4日只完成全部订单量的十分之一。这使得5号Mk I型手榴弹在定型几个月后还被视为一种“新武器”,因为有许多步兵营根本就没有见过它。形势压迫下,战争部转而采取向分散在全英的超过20家工厂分包部件的办法。到10月已经成功地将周产量猛增到了30万枚,此后更达到40万枚的规模。

米尔斯手榴弹问世后,英国陆军认定这就是自己唯一需要的手榴弹,所以在1915年底对“柠檬”和“梳子”之类的东西发出了禁令:规定这些武器应该马上退出一线,后续订单全部取消,前线库存全部运回国内。在战地实现“大一统”的米尔斯手榴弹提升了英军作战效率,简化了后勤,同时以每枚3-5先令的弹体造价和5-6先令的装药价格给战时的英国军工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随着米尔斯手榴弹开始进入量产,米尔斯也在1915年2月提交了武器专利申请,并于当年12月获得通过。于是问题出现了。德万德尔之前在英国提交的相关专利申请在1914年12月就已经获批,虽然罗兰手榴弹和米尔斯手榴弹严格来说不是同一样东西,但两者毕竟系出同源。一场持续颇久的专利纠结开始了,甚至到一战结束之后,这场专利官司还没完没了。

一战手榴弹的巅峰

米尔斯手榴弹是一个拥有多种子型的武器家族。不过从最初的5号MkⅠ型开始,其基本结构就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早期型号的米尔斯手榴弹长95毫米、直径58毫米、自重700克、装药重量60克。这种手榴弹的弹体由带有预制破片凹槽的铸铁压制成形,外形很像一个小型的菠萝。弹体带有一个侧面填充孔,顶部有另外一个孔用于插入撞针机构,底部有一个较大的孔,内置带黄铜基座的点火装置。点火装置完全置于弹体中,一个用弹簧压缩的移动撞针面对一个固定在弹体底部基座后面的起动器帽,撞针顶部连接到由安全销固定的外部撞针杆。

在使用米尔斯手榴弹时,一名士兵只需要拉开带拉环的安全销,并将手榴弹弹体压在手掌内,当将其抛离手掌时,获得释放的弹簧作用将撞针向上移动,从而推动起动器帽,点火器点燃延时导火索,最后点燃雷管引爆手榴弹。

无柄的米尔斯手榴弹和德国棍式手榴弹相比,后者的制造更为简便,易于安装延时引信,投掷距离更远且更弹着点更为精准。无柄手榴弹则易于大量携带,几乎很少会发生意外事故,爆炸时的杀伤效果更好。

从1916年7月开始,米尔斯推出了改进后的5号Mk Ⅱ型手榴弹,它的弹体密闭性和装药质量比早期型号提高了,更适合在北非和中东等干热地区使用。有的Mk Ⅱ型特供手榴弹后面还跟有字母“M”,意指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伊拉克等地区。之后又出现了5号Mk Ⅲ型,其变化主要在于采用了新的引信,以及对弹体外壳进行了优化设计。

从1916起,投弹分队的职责分工也变得更加专业化。1名投弹手专注于近距离作战,另1名投弹手负责较远的距离。在袭击中,分队将使用左轮手枪、刺刀、砍刀、斧头和棍棒,而不是单纯依靠操作相对繁琐的步枪,然后在有必要时就集中使用手榴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多处战场上,尤其是阴冷泥泞的佛兰德斯地区,英国人不得不以血肉之躯去冲击德军碉堡、堑壕和其它工事,手榴弹就算不能确保英军攻克这些关键地段,至少也是战斗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堑壕战之王”

手榴弹在战斗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1916年7月1日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的战时日志中窥见一斑。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这个营很快冲垮了敌人的第一道战壕,接着到达了第二道战壕,在那里受到了德军第三和第四道战壕中的火力阻击。

“从这一刻起,战斗几乎全是靠投掷炸弹(手榴弹)进行的。我们大概在出发后35分钟至40分钟达到目标,立即开始巩固阵地。到那个时候,下一个营已经到达,但是伤亡惨重。我们被从各个方向掷来的手榴弹打得很惨,但全营坚持不退,并用我們自己的手榴弹还击。战士们尽力收集着各种炸弹,有英国的,也有德国的。只要我们手里有足够的手榴弹,我们就能够恢复向目标的进攻。然而,始终没有从后方供应上来的手榴弹,所以我们不能坚持太久,只能放弃辛苦夺取的阵地。”

皇家工兵团一位名叫尼梅的中尉,留下了他在新沙佩勒战役期间经历手榴弹对决的生动记录。“前方传来异响,我跑上前去察看发生了什么。第一个答案来自德国人。1个状如煤球般的东西在空中飞来,掉进我们身后的壕沟里,立即引发可怕的响声和纷飞的金属片。我身边的一名中士告诉我,他是西约克团的投弹分队带队者,他和另外2名士兵是这个投弹分队仅存的人,其他人非死即伤。”

这名投弹分队中士显然对手里的武器不太满意。他告诉尼梅,德国人的手榴弹比英国手榴弹飞得远得多。“我们的谈话被从两个方向飞来的手榴弹打断了,有的落进壕沟,有的落在胸墙上,我身边的一个战友负伤了。我现在明白什么叫做掉在陷阱里的老鼠了——在接下来的年月里,我都再没经历过比那一次更可怕的事。我扔出了我的第一枚手榴弹,朝我能瞄到德国佬的方向扔去,它在那里闹出了大动静。我们的手榴弹虽然扔不太远,但好在破坏性足够强。”

尼梅中尉掷出的就是米尔斯手榴弹。尽管它的投掷距离不如德国人的棍式手榴弹,但被许多英军士兵赞誉为“堑壕战之王”——假如使用者在紧张环境下记得先拉开带拉环的安全销的话。在战场上,不止一次发生没有拉开安全销环就投弹的乌龙事件,多位英国军官在回忆录里都记载了发生在索姆河战场上的相同往事:英国士兵把连着保险销的完整的米尔斯手榴弹扔了出去,然后被德国人扔回来——这次是拉掉了保险销。

1917年10月严酷的帕森德勒战役中,参战的新西兰部队必须限期攻克一处名为“奥托农场”的敌军大型掩体。新西兰人迂回敌后,大量使用米尔斯手榴弹杀死守军,如期完成了任务。正如一位历史学家在战斗结束后不久所记述的那样,“这种单兵武器在密闭的空间里爆发出了一种可怕的效果。”

时至1917年,英军的掷弹兵分队规模已经进一步扩大。同是在帕森德勒,参孙少尉负责指挥1个拥有25人的投弹分队进攻德军战壕。他们中的15人是投弹手,每人配备10枚米尔斯手榴弹。其他人是刺刀手、运送员或备用人员。

参孙分队的任务是清理一段500米长的堑壕,他本人和一名背着一大包手榴弹的下士冲在最前面。两人保持行进,沿途冷酷地投出手榴弹。“这名下士明显比我更具技巧,投弹效率也更高。他总能灵活地朝两旁的坑道口扔出米尔斯炸弹,让我们一路上都没有受到敌军的攻击,一整段堑壕就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被我们控制住了。”在战斗结束后的交谈中,参孙才得知这名下士是上一个同样拥有25人的投弹分队中唯一的幸存者。

不只在西线,米尔斯手榴弹在另外战场上也有出色表现。就在协约国军队准备撤离加里波利半岛的前夕,忽然有一名中尉听到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他发现一个孤独的澳大利亚士兵正在尝试使用新型的米尔斯手榴弹,“这种价值10先令6便士的手榴弹是刚刚运到这里的”。这名孤独的投弹手对迎上来的英国军官说:“太遗憾了,太遗憾了,这玩意儿简直太棒了!”

让我们用皇家沃里克郡团卡林顿中尉的一段话来为一战英国的手榴弹作总结吧:“士兵们匆匆穿行于迷宫般的堑壕间,急忙抛出手中的手榴弹。这种武器令人不安,令人不悦,同时也无法给交战的任何一方带来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无尽的转弯和坑道让最有经验的战士也莫辨东西——很显然,手榴弹是深陷堑壕迷宫的士兵们战斗和生存的保障,它也因此赢得了卓著的名声。”

猜你喜欢

米尔斯手榴弹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真实版“土豆雷”
《淘气二人组》(二)
淘气二人组
5%的水下奇迹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重保龄球
毒蛇和权杖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