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的胜利

2018-09-20林立群

兵器 2018年9期
关键词:斯特林陵园苏军

林立群

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附近的六月十七日大街上醒目地矗立着一座连基座高达8米的苏联士兵纪念雕像,这就是蒂尔加藤苏军陵园。该陵园距离德国的权力中心——议会大厦和总理府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在一个主权国家权力中心旁边保留一座曾经敌国的军事纪念碑,可见德国人对二战反省态度之彻底。

实际上,苏军在柏林的陵园不止这一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主纪念陵园位于特雷普托公园,整体占地93000平方米,是苏军在境外最大的一座烈士陵园。这些陵园无疑在提醒着人们当时欧洲战场上最后的柏林战役有多么惨烈。苏军虽然歼灭了大量德军,但自身也付出了重大伤亡。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特雷普托陵园的介绍上说有22000名苏军阵亡,而更为广泛的说法是80000人以上。

苏军进攻柏林的主力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斯大林让两者竞争打下国会大厦的最高荣誉。两支部队你追我赶,在混乱的战场上一度还发生误伤,最后总算是崔可夫的第8近卫集团军为朱可夫赢得了这一荣誉。

战后驻德苏军总司令朱可夫下令,沿着苏军攻克柏林的路线(正好也是纳粹德国的1号高速公路)修建3座烈士纪念陵园,分别位于屈斯特林(现为波兰的科斯琴),泽洛高地和柏林蒂尔加藤。本文是笔者实地对泽洛高地纪念馆、柏林特雷普托陵园和蒂尔加藤陵园的拜访后,对历史的一次追忆,对现实的一次思考。

奥德河/柏林战役

只有了解战争的残酷,才会珍惜和平的不易。我们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局势:苏军经过维斯瓦河战役后,已经于1945年1月在奥德河西岸建立了屈斯特林桥头堡,距离柏林仅剩80千米,胜利就在眼前。但消耗巨大的苏军在此时需要停下来进行补给,并清除北边波美拉尼亚和库尔兰残余德军造成的威胁,为最后一战做稳妥准备。他们抓紧修建前线机场,改造波兰铁路为宽轨,方便后方运输补给。苏军于3月30日彻底拿下了屈斯特林堡垒,从而确保了300平方千米出击阵地的安全。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在战役发起时拥有多达90萬士兵,3059辆坦克,14983门火炮、1500辆火箭炮和3440架飞机。

德军驻守柏林以东区域的是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其下辖第9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具体防御奥德河防线的是占据其2/3兵力的第9集团军,该部共拥有19万人,其中战斗人员93178人,拥有坦克512辆、火炮2625门。即使他们另配有第4飞行师的300架飞机和第23防空师的32个重型炮营支援,对于长达138千米的防线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第9集团军指挥官特奥多·布塞上将非常无奈:“我手里一点预备队都没有,唯一可动用的少量补充军单位估计撑不过2天。”

奥德河西岸被称作奥德沼泽,这里地形逐渐抬高,泥沼遍地,守军占据明显地利,尤其是泽洛高地扼守谷地通道,易守难攻。因此德军计划通过3道防线来阻止苏军推进,首道防线位于奥德河边往西9千米的老图赫邦德一线。这里的海拔高度为10米,德军构筑了大量障碍物,并在每千米埋设多达2000枚地雷,以此迟滞苏军前进的步伐。第2道防线是核心防线,其位于再往西9千米的泽洛高地,这里地形陡然增高,海拔为50米。最后1道防线是往后15千米的慕钦贝格一线,海拔为85米。德军认为经过前2道防线的消耗,苏军到这里应该已是强弩之末,因此装甲部队主要配属在这一线,给予苏军致命一击。德军在更南边的法兰克福(奥德河畔)构筑有完善的堡垒体系,其任务是防止苏军从这里突破,逼迫对手只能从北边进入德军预设阻击阵地。

朱可夫在此期间也制定了A、B两个计划,其中A计划是从屈斯特林桥头堡出发,B计划是从法兰克福(奥德河畔)桥头堡出发。但此时斯大林看到西方盟军进展神速,担心柏林会先落入英、美之手,因此命令朱可夫不得迟于4月16日发动进攻。由于法兰克福(奥德河畔)桥头堡的后勤保障设施还没有完善,朱可夫只得选择进攻难度更大A计划,即从屈斯特林出击。虽面临种种困难,但凭借10倍于德军的兵力,他还是乐观估计用6天时间就可以粉碎德军防线,并拿下柏林。新组建的波兰第1集团军将协同作战。

事实上进展却不那么顺利,苏军按计划于4月16日凌晨发动进攻,但在付出惨重伤亡后,依然进展缓慢,至19日才突破德军3道防线,之后又清剿了2天才彻底消灭防线上残留的德军。据现在研究估计苏军在从奥德河往易北河的突击中阵亡37600人、负伤141880人,波兰军队损失3286人。苏军另外还损失了800多辆坦克,而德军守军阵亡12000人。

苏军虽然突破了以泽洛高地为核心的防线,但德军第9集团军并未被全歼,部分部队逃回柏林,在后续巷战中给苏军造成很大麻烦。4月25日,苏军两支大军终于完成对柏林的合围,并与美军在易北河会师,最后的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2日才宣告结束,红旗终于飘扬在德国议会大厦楼顶。

泽洛高地纪念馆

按照战役发展的顺序首先来介绍泽洛高地纪念馆。屈斯特林城从历史上来说就是控制奥德河的要津所在,横跨大河两岸,主要防御建筑均朝向河的东岸。熟悉《权力的游戏》的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奔流城的布局。人数处于劣势的德军在这里进行了顽固地抵抗,坚持了59天后才被占领。

如今德国和波兰的边界以奥德河为线,这也是二战后定下来的新疆界。苏联希望兼并部分波兰领土,因此将德国原先在奥德河东的领土全部划给波兰以作补偿。而屈斯特林因为在河东也被并入波兰,并改名为科斯琴。苏联当时在协议里没有区分奥德河新旧两条源流,而两种标准下的领土范围大不一样,这也让德国和波兰产生过龃龉。但由于民主德国已经和波兰政府友好解决,联邦德国也只有接受现状了。

泽洛是座小镇,乘坐火车从柏林往东前往波兰斯科琴方向,在泽洛-古索车站下车后换乘巴士往南开,全程大概2小时左右。到达当地后,本可等公交车前往纪念馆,但过了很久还没车子来,咨询当地人说可以直接走过去。确实也没多远,沿着屈斯特林大街步行20分钟左右就能到。德国道路命名一般以该路所通往的城市命名,让人回味的是这条街沿用了屈斯特林的传统名字,虽然那座城市早已改姓波兰。

小城比较清静,一路上都没看到什么行人和车辆,在越过铁道上方的高架桥后,就能看到绿树掩映下的纪念馆,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山脚广场上陈列着苏军武器,山腰上是展览馆,山顶则是墓园和纪念碑。这片陵园在1945年5月由朱可夫下令修建,于当年11月27日竣工。后于1972年和1985年两次扩建。

广场上陈列的武器有ZIS-3型76毫米火炮(来自东德人民军装备),1938型120毫米迫击炮,1943型152毫米火炮,BM-13-16NM火箭炮(其在战时主要使用美制US6型卡车,而战争后期开始由苏制ZIL-157取代)以及T-34/85中型坦克(下图)。都是苏军常用的武器,因此这里也被称作“胜利武器”广场。

山腰上的展馆采用黑色圆木装饰外墙,以此纪念朱可夫当时指挥战役时的司令部。展馆大约有200平米大小。现在的布展是2012年完成的,分为3部分:从奥德河到柏林、纪念碑到纪念馆、冷战结束后。与其说这是介绍泽洛之战,还不如说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民主德国从诞生到消亡的复杂过程。

纪念陵园在刚落成时只是有山顶的陵墓和纪念碑,比较简单。等到勃列日涅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1964年至1982年),他大力推动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及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因此在苏联势力范围内涌起了一股纪念热潮,东德本身建立在苏联红军战胜纳粹德国的基础上,因此更是积极参与。

1972年,为了祝贺苏联成立50周年,法兰克福(奥德河畔)地区政府决定扩建泽洛高地陵园,将其命名为泽洛高地解放纪念馆。东德希望用这种方式理清楚和苏联的关系,成为两国友谊的桥梁。其实无论是民主德国还是联邦德国的官方表述都是同盟国军队把他们从法西斯暴政下“解放”出来,这无疑是没错的。

“胜利武器”广场就是在这时期拓展出来的,武器来自东德人民军和苏联红军。从1972年到1990年,这里共接待了来自130个国家的多達130万访客,大部分都是组织好的集体参观,估计这里面少不了中国当年外派东德的学习人员。现在馆里也呈现了不少当时的纪念品,颇有我国六十年代的风格,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民主德国在每年的5月8日“解放日”,10月7日“国庆日”和11月7日的“十月革命节”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党组织、工会、学校和士兵定期会来敬献花圈,以此怀念苏军和德共击败纳粹的伟业。德意志自由青年同盟和人民军也常在这里举行新人宣誓活动。

笔者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闲聊,那位女士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看到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我自然还有些亲切。她开心地送了我1本东德时期发行的博物馆纪念册,说她也参加了封面上那庆祝柏林战役发动40周年(1985年)的盛大活动。想来当时在场的她还是个小姑娘呢。追忆人声鼎沸的过往,再看寂寥的现在,冷暖自知。

蒂尔加藤陵园入口陈列的苏军M1937 152毫米榴弹炮,远处的是T-34/76坦克。

此后,俄羅斯联邦驻德大使馆的战争墓地管理及纪念办公室负责后续所有协调工作。在他们那里有明确记录的埋葬者共有64万人。其中原东德范围内埋葬的30万人主要是战死的,而原西德范围内埋葬的34万人主要是战俘和奴隶劳工。除此之外,还包括部分一战俄军战俘和驻德苏军在1952年至1990年间中死亡的17000名士兵或其家人。由于最后这一组人并非战死,并且埋葬的地点非常分散,关于其维护费用也偶尔会引起纷争。

我仅以特雷普托陵园的状态举例,除了官方组织负责履行协议外,也有“特雷普托反法西斯联盟”这样的民间组织会在每年的5月9日定期去敬献花圈和鲜花。笔者还注意到在雕像下面还有人摆放了一面以色列国旗。这更加证明了“解放者”的历史价值。

虽然偶发过极右团体或个人去纵火、涂鸦等破坏事件,但这里整体维护做得非常好。尤其在2014年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前夕,柏林政府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对陵园进行了大修,巨大的雕像还被船运到吕根岛花了长达半年时间进行保养。园区内描金的刻字、徽章都进行了翻新,因此完全看不出来这座陵园都已经有70岁高龄。

历史需要尊重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一页,有野蛮的征服者,也有正义的捍卫者。可当时过境迁后,人们如何对待历史?无数的纪念碑就这么起来了,又被摧毁了。但随着文明的进步,时间的流逝,仇恨总有化解的一天,如何对待敌国阵亡在本国的士兵遗骸?如何对待本国牺牲在异国的士兵遗骸?这都考验相关各国的智慧。

看着德国官方网页里对上千个苏军陵墓的明细记录,包括每个陵墓的照片,地址等信息,让人真心感觉到其对历史的敬畏。但我想俄罗斯在撤军前坚持签订的协议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德国虽然在历史上一直以侵略者的形象出现,二战后还是积极和很多欧洲国家签订了遗骸、坟墓处理双边协议,确保这些无法回归故里的战士可以在异乡安眠。

而苏军在前同志加兄弟波兰领土上的屈斯特林堡建造的纪念陵园却已经不存于世。其位于国王堡的方尖碑于2008年被拆毁(同样是科尔贝尔设计),展示的火炮也于2009年移走,诡异的是负责移葬烈士的公司挖开墓园后却没有找到任何遗骸。当地政府撤除陵园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恢复屈斯特林堡在普鲁士时期的历史风貌。一个是前敌国,一个是前盟国,两相对比更是让人感慨世事变幻。

猜你喜欢

斯特林陵园苏军
赞少先队员清明祭扫革命先烈墓
当小提琴演奏者翩翩起舞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陵园绿化配置与维护探析
最炽热的火焰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
陵园艺术雕塑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