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基础教育支撑下的德国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探析

2018-09-20季晔

价值工程 2018年29期
关键词:技术型基础教育技能型

季晔

摘要: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大学的访问与实践,探讨其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分析其基础教育对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作用。我国目前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不接轨、动手实践能力偏弱等现象,探讨两国教育体制上的不同,提出现行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分别对比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应用技術大学教育和教师要求这几方面的差异,借鉴德国教育体系下的先进理念,吸取其人才培养优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目的。

Abstract: Through the visit and practice of Germa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the skilled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which conforms to the law of market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and the supporting role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skilled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s analyzed.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being not in line with the market demands and the operation abilities of the graduates are weak in our country, so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two countries are prob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in education.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differences of basic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erpris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ability requirement of teacher, we'll learn from advanced ideas of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learn the advantag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ability to further meet the market demands.

关键词:多元化;基础教育;技能型;技术型

Key words: diversified;basic education;skilled;technical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9-0262-04

1 绪论

作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强国,德国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其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被公认为二战后德国工业发展的基石,是德国经济腾飞的法宝,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上世纪就开始学习和效仿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1]。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1999年以后“专升本”高校占据本科院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半数以上。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出现了就业难、专业对口的就业更难现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吸取国外大学办学经验,国家考虑高校分类建设,提出部分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宗旨。

通过赴德进行职业教育交流与实践,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体系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但限于整体教育体系差异,如何能充分吸取其职业教育条例和框架精髓仍需深入探讨。针对我国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总量过剩,但又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的矛盾,对比德国基础教育支撑起的职业教育,本文分析目前我国教育现状,并提出值得深入思索和需要面对的问题。

2 德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基础教育与我国差异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由、注重平等。需要明确的是,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会被记录在案。职业教育内容充实,对实践环节重视,注重并特别强调毕业生具备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多元的基础教育作为支撑和保障,德国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2.1 中、小学教育阶段

德国小学教育只有4年,规定的上学年龄为6周岁,一般不会低龄或高龄入学。适龄学生入学方式非常简单,5周岁时居住地市政厅会在当年年底通知家长,孩子明年将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家长要为孩子选择一所学校[2]。工作人员会把离家最近的三所学校列出,家长需要从中选择。三所学校性质不同,一般是天主教学校、基督教学校和普通学校。

德国小学毕业后,正常年龄在10岁即分学习方向,依据成绩和兴趣表现,老师会给家长建议并最终由家长和学生决定上什么类别的中学。德国中学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主干中学(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和文理中学(Gymnasium)①。文理中学是以进入大学资格为教学目标,主干中学和实科中学主要以毕业生今后从事职业培训为教学方向,课程内容相对文理中学简单。德国基础教育有如下特点:

①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成绩排名。德国的中小学没有升学压力,考试后也不公布考试成绩,更不会进行成绩排名,这样做是出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并防止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出现心理压力。如果家长或学生真的想知道成绩排位,老师最多会告知各分数段人数,让家长及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效果。

②老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关注度高。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会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重点交流,平时上课也会更关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努力帮助他们进行课程学习。学习没有什么问题的学生,在家长会上老师不会与家长过多交流,平时上课老师也不会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

③德国义务教育不鼓励提前学习。课前预习将无法体现学生在同样时间内,个人对知识掌握能力的真实水平。课前预习还会干扰课堂上老师用于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剥夺其他学生思考的权利。

④学生交流主要是参加各类俱乐部。放学后,德国学生一般没有课后课业要求,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各种兴趣俱乐部,在那里他们会结识很多伙伴。

⑤没有择校概念。通常情况下不允许择校,家长也不会自找麻烦把孩子送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因为基础教育资源均衡,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没有什么差别。除非家长工作地点不在居住地,又不能经常回家等特殊原因,否则不会考虑择校问题。

⑥义务教育强制性。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德国的基础教育是强制教育,家长不能以家庭教育而取代学校的义务教育,学生上哪所学校市政厅必须备案,其目的是监督义务教育的落实。

2.2 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阶段

德国的主干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都将进入职业教育,即便是文理中学毕业生也会有很多在未来进行职业教育。进入职业学校前,学生会找到一家企业就业,成为企业的一名职员,同时也是培训生。根据培训生岗位专业要求,企业会依照职业培训条例(企业使用),职校对培训生实施与之对应的框架教学计划对培训生进行职业教育。企业+职校的职业教育即我们所熟知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很多中学毕业生在成为培训生后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不清楚,处于迷茫期。在进行正式职业教育前,为了培养职业兴趣,可以在职业专业学校先进行3个月的职业预备教育,让培训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初步感性认识。在此期间,培训生如果对自己的职业领域不感兴趣,可以更改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行新的职业预备教育,然后进入正式职业教育。

中学毕业的学生年齡大致在16岁,进入企业后,企业不但要负责其培训成本,还要给予学生足额的生活费。职业教育由IHK或HWK等行业协会负责,秉承职业性、发展性、行动性理念,制定了完整的行业培训体系并实施考核。

德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②。高等院校是申请制入学,文理中学的学生需要获得Abitur才能进入大学阶段学习,但上大学的途径不限于小学毕业后选择文理中学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的企业培训生也可以通过文理中学夜校、高级专业学校和技术文理中学获得Abitur,取得上大学的资格。

1999年,德国与欧洲其他28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确定建立学士和硕士两级高等教育学位体系,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无学士学位之说[3,4]。FH是德国大学体系的重要分支,一般只能授予学士和硕士,除非和研究型大学联合培养,否则不能招收博士生。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并发挥主要作用。职业学校按照框架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企业按照培训条例对培训生进行培训,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培训生在企业的时间大约占到60%,占据整个职业教育大部分时间,只有企业无法完成的内容才在职业学校进行。

②进入企业的培训生学习动机强。由于岗位和职务的明确,学习目标和完成培训后需要具备的能力也非常清晰,加之学习期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国民对技能重视的传统[5]。企业作为培训生的“衣食父母”,培训生怀着一颗对企业感恩的心,会努力学好技能。

③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同等重要。德国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和兴趣,不会盲目拔高,他们认为掌握一门技术非常重要,只要能安居乐业就可以。一些文理中学毕业的学生也会先进行职业教育,然后再去读大学;或者边读大学边进行职业培训,他们认为两者同等重要[6]。

④FH课程内容实用。与综合型大学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相比,FH课程内容相对容易,非常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毕业生实践经验丰富。FH与市场结合紧密,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并不失超前性[7]。FH重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企业或市场需求,分析工作能力要求,合理设置和调整课程及专业[8]。学生学习期间在外实习累积能达到1年,单位需要对学生的实习制定计划并有实习过程和笔记内容记录,如果实习未达到要求或发现弄虚作假,即便课程考核成绩均合格也无法毕业。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项目与实际贴合紧密,基本都是来自于企业,并有企业参与评价。

⑤大学学习要求严格。德国大学课程考核严谨,考前没有划定考试范围或重点这个环节。大学课程也没有教材,学生需要根据教授讲授的课程内容,自己寻找合适的参考书或在网上下载教授的讲义进行学习。大学课程考试没有补考环节,累计两次不及格就无法获得该专业毕业证书,即学位证。访学中咨询了一位教授,据其介绍各大学尽管没有毕业率统计数据,但以他的经验,毕业率在50%左右,按照学习期限毕业的占30%左右。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无论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是FH,其培养过程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是以学生具备的能力为衡量指标,而不是从教师角度提出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随着生产状况的发展,德国社会也存在工种更换,产业消亡现象,只要你想再就业或换工种都可以进行免费再培训,职业促进学校会帮助你获得新技能。

只要满足条件,没有年龄限制的入读大学和职业学校的渠道畅通。

2.3 职业学校、培训企业和FH对师资要求

德国职业学校选拔教师时,注重从事专业工作的经历。职校教师上岗前,不仅要取得硕士学位,同时自身还要经历过讲授专业的职业教育,18个月的教育学培训同样必不可少,并取得资格证书,到职业学校做至少一学期的实习。在访问Eduard-Spranger-Berufskolleg职业学校与该校教师交流时,其中一位教师在文理中学取得Abitur以后,并未直接上大学,而是先进行了3年的职业教育,通过IHK组织的考试,取得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而后又去上了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经历了几年企业工作,又经过教育学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在职业学校实习半年才在其进行职业培训的母校当了教员。

德国的企业或公司必须加入IHK或HWK等行业协会,有义务接收中学毕业生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培训规则由联邦经济部制定[9]。企业需要有培训师(师傅级③)对培训生进行指导,培训生要按照培训师制定的计划学习。如果限于条件,企业无法完成培训生所有行动领域培训,可以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完成培训大纲内容,以便培训生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具备岗位能力要求。

德国FH同样注重教师的工作经历,同样需要进行教育学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10]。大学采取聘任制,大学中没有副教授职位,只有教授职位。如果想成为FH的教授,不仅要取得博士学位,还要在企业工作多年(一般至少5年),累计了足够实践经验和取得大量工作业绩,需要通过教授资格论文考试,出版一本教授资格论文,几篇代表性的论文等条件。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德国的博士毕业并不看重论文发表,甚至可以不发表一篇论文,但教授资格申请时论文是需要的,教授资格论文必须是博士阶段未研究过的项目,规模也要大于博士论文。德国的大学教授是一个职位,而不是职称,是入职前就需要达到岗位要求才能履行职务。即便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也依然举足轻重,在访问Hochschule Hamm-Lippestadt时,该校的所有120名教授都有深厚的企业工作经历。

3 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FH办学思考

由于我国与德国教育模式和体制不同,即便是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能依然无法直接照搬实施,需要根据我国情况转化、吸收、利用,因此需要对我国目前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3.1 基础教育阶段

我国中小学采取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教学组织严密,学习内容充实,学生压力和动力普遍强于德国学生。除了我们熟悉的中考和高考外,一些地区的家长及学生为了择校,甚至还有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性入学考试,奥数及各种竞赛也是中学和大学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考试成绩一般会公布并排名,不仅仅是班内排名,还有年级排名。由于学校对班级也存在与学生类似的考评排名,老师往往更关注成绩出色的学生,学生的成绩将决定他们能进入什么类型的高中和大学,对未来的就业至关重要。

我国提倡学前教育,即利用寒、暑假把下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先行学习;上课前,提前预习第二天上课内容。放学后,学生需要完成家庭作业或进行课后辅导,巩固当天或近期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比,德国的教育工作者也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学生在知识的扎实程度上,尤其是理科的计算能力,总体来看要明显强于在德国完成基础教育的学生。

3.2 职业教育阶段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家长希望子女读高中,考入大学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的学生偏少,成绩好的学生入读职校更是凤毛麟角。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十分有限,企业中也没有培训师这种角色,也不会接收没有技能的毕业生送其到职校进行学习,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正式员工。职校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存在一些学生半途而废,毕业生不在所学专业就业的现象突出。

3.3 FH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大学数量和学生人数近年来增长迅猛,就业难、有质量的就业更难已是事实,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出现了招工难,寻觅一名满意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尤其困难,究其原因是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

在学习动机方面,与德国相比, FH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经常会出现学生提出学这门课或专业有什么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本都是通过高考直接进入大学,专业选择盲目,不知其兴趣所在,同时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

4 结论

通过三个月的德国访学,探析德国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理念,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有:

①在基礎教育阶段,德国少年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计算分析能力总体不如我国,但他们享受了更多的成长快乐;小学毕业后即划分未来的职业方向,尽管也存在争议,但也保证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发展的相对均衡。无论是否经历过高等教育,从业者彼此之间只是岗位的不同,很多德国青年更愿意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根据统计数字,我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820万,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500多万,我国的青少年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

②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职校负责讲授企业无法承担的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职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有密切合作。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他们往往会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我国企业也没有德国企业中承担培训师角色的人,培训师认证制度和体系则无从谈起。

③德国的FH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则是近几年提出的建设要求。目前,我国的FH与研究型大学区分度不足,学生和教师能力要求与研究型大学基本一致。我国FH在招聘教师时关注学历,对专业实践经历,企业一线工作业绩考量不足。

综上所述,通过赴德访学,德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贴合市场需求、教育过程踏实、人才培养实用,其平静、温和又不失先进性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值得借鉴。

注:本文的數据是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访学时记录的,其他联邦州个别数据会略有不同。

注释:

①综合中学包含Hauptschule,Realschule和Gymnasium三类学生,强调个性化能力,让有个性的学生能更好的融入。

②依据划分方式会有不同划分结果,本文仅考虑技术类院校。

③德国企业按技能等级由低到高为:培训生→技工→专家→班组长→培训师→师傅→厂长。

参考文献:

[1]李志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9):60-62

[2]庄国栋.德国小学教育概括简介[J].现代教学,2013,(10):70-72.

[3]胡丽.德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博洛尼亚进程”在德国的推进[J].纺织教育,2012,27(2):193-196.

[4]REINSCHKE K., Heilβe Magister,heilβe Doktor gar. Akademische Grade und ?魧mter in den deutschen Landen im Wandel der Zeiten[J]. Freiheit der Wissenschaft,2009(2):4.

[5]张博.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考我国职教改革[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4):70-73.

[6]翟鹤.德国高校双元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6(6):17-18.

[7]李海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理念及模式探讨[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4):74-76.

[8]全守杰.德国大学模式新论——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1(8):66-68.

[9]白继恩.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德国职业教育[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6):9-11.

[10]Hendrik Lackner.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三重资格——应用科学大学聘任教授的法定前途条件及对其在聘任程序中的考核[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1(4):66-71.

猜你喜欢

技术型基础教育技能型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