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2018-09-20孙建滨白杨

价值工程 2018年29期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措施问题

孙建滨 白杨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环境、财经、法律制度的优化,引发了审计环境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使得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风控点的把握也面临着调整。如何在新的审计环境下,降低审计风险,客观、真实反映审计结果,成为了审计人员必须关注的重点。论文通过梳理、分析我国在风险导向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新模式,旨在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对风险评估结果有更为全面、正确的认,更加有效的实现审计目标。

Abstract: 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environment, finance and legal systems, a series of huge changes in the auditing environment have been triggered, and the auditors' auditing work risk control points are also facing adjustment. How to reduce the audit risk, objectively and truly reflect the audit results in the new audit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uditors. 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risk-oriented audit system, the thesis proposes a new mode to improve auditing efficiency and reduce auditing risk. The aim is to enable CPA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in audit activities and more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audit objectives.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问题;措施

Key words: risk-oriented audit;problem;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9-0053-02

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界定

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多种内外部环境对审计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量化的风险水平来确定进行审计活动的范围和重点审计事项的审计方法。

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审计机构开始在日常审计活动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伴随着电气化革命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跨国企业迅速崛起,财务核算量及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审计机构也面临着风险控制点的重新把握。传统审计方法,仍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与抽样审计来进行判断,导致得出的审计结论,可能与事实有较大偏差。因此,行业环境的变化,使得注册会计师认识到要采取更为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

2003年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颁布了一系列的审计准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从时间上来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性发展并不是很长,但却是现代经济社会众多因素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引领风险导向审计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2 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程序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与新准则一起颁布的还有2006版《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标志着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进入了新阶段。目前财政部已经颁布了6批准则及指南,共计48个项目,其中包括28个具体准则,10个实务公告,5个执业规范指南,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准则体系。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实施以来尤其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实施和运行我们可以发现其优点即可以有效地发现和防止舞弊以及更好的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出台,我国开始加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及评估。第12111号当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便于识别及评估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出具合理的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中,为把控审计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应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一般程序如下:

2.1 风险评估程序

①熟悉被審计单位内外部环境。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②分析账务核算流程③观察和检查④其他风险评估程序。这四种手段能够对被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有基本了解。

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借助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知,去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财报错报风险。

2.2 控制测试

所谓的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和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而进行的审计程序。控制性测试的执行完成度高,会影响实质性测试,减少审计取证工作,提高审计效率。一般情况下,进行控制测试的情况如下:

①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②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2.3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用于发现及认定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来发现财务报表中所有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借助实质性程序获得的审计证据,可以弥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失效以及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的缺陷。

3 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3.1 风险意识薄弱,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水平较低

风险导向审计在欧美国家审计行业之所以能迅速开展并广泛应用,源于欧美国家审计等中介结构诉讼风险较大。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就曾提及,整个欧美国家审计行业的诉讼赔偿金额高达30亿美元,1991-1992年两年间,美国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费用约4770万美元,占其审计业务收入的9%。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制度、法律也逐步建立和恢复,但因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加之法律意识淡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诉讼风险几乎为零。而后,尽管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作为規范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独立审计准则,却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和应有的关注程度。

3.2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发展滞后,审计标准及规范缺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财经机构就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的审计准则来防范审计风险,并借助审计理论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权威、规范的理论框架。但我国在上世纪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未真正的形成一套完整的审计理论框架为评估审计风险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南。

3.3 审计方法落后,审计线索数理分析能力较低

目前,多数审计从业人员开展审计活动时,往往只依托固有知识结构,但随着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宽,审计业务复杂度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受托责任的加大,审计从业人员急需学习先进审计方法,这种分析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异常指标及异常变动率,并以此为线索,把控审计风险点,确定审计的重点及范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在获取审计证据时,通常是以数理统计为前提,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而在我国审计行业,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在数理统计方面能力欠缺,实质性测试顾此失彼,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线索的挖掘不充分、不适当。

4 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4.1 完善法律法规及审计准则,强化审计机构监管

随着我国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审计机构作为我国监督体系中的关键枢纽其作用日益凸显。现阶段,道德约束力对各方行政企事业主体制约性偏失的情况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能有效保障审计人员利益,保证审计结论能客观有效的反映被审计事项。另外,独立审计体系及准则作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的行动指南,是反映审计人员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标准,能有效评价审计人员真实的履职情况,减少审计机构审计风险。因此应当将完善审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风险导向审计外部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保障和依据。

结合国际审计理论的发展及颁布的最新国际审计准则来看,欧美国家审计行业,始终延席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目标不变,从未摈弃传统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评估的影响,其旨在指导审计人员如何在既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如何采用更先进的理念、思路来完成审计目标并履行相应的审计责任。

4.2 降低审计成本,完善审计行业信息库

为防范审计风险,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应就审计过程中重大错报进行充分的评估,明晰审计重点领域及范围,并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力求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外部审计证据是把握审计风险点的关键,但目前国内还未形成获取此类证据的专门途径,导致外部数据不完善。

目前我国审计行业的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仍以区域性为主,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与事务所的规模上,仍与德勤、毕马威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审计主管部门应建立审计全行业信息数据库,使用网络资源,在审计活动开展前进行风险评估,以此降低审计风险。

4.3 拓展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审计量化方法培训

现阶段,我国审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对单一,造成目前大多数审计从业人员多是会计学相关专业,专业面狭窄,往往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业务活动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审计主管部门及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审计人员在制造环节、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拓展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并积极组织年度审计方法学习活动,帮助审计人员熟练的掌握常用分析工具及量化分析方法,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客观、真实的审计结论。

4.4 推进审计信息化,加快信息系统综合应用

目前,德勤、毕马威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拥有依托于自身业务,较为稳定及全面的网络体系,实现了审计信息的全球化。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区域性特点还比较明显,在网络化及共享数据建设方面,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信息网络体系,优化信息及网络管理,使其更加现代化、规范化。与此同时,构建审计专有的信息体系,实现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网络资源共享,通过数据挖掘,异常变动对比,从而有效的分析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步骤的性质、时间、范围和重点,能进一步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志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缺陷[J].审计研究,2008(5).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213.

[3]王修岐,刘兵.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比较研究[J].审计研究,1997(1).

[4]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9(5).

猜你喜欢

风险导向审计措施问题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与思考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