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支架

2018-09-20浙江省宁波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王芳芳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木屋树枝经验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 陈 薇 王芳芳

“能让我决定”“能让我尝试”“能让我体验”这就是儿童心中简单的幸福,是主动成长的一种蜕变。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我们对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抛开误区走进主动学习

案例:随着主题活动“亲亲动物”的开展。W老师带领孩子认识鸽子。她出示图片“这是什么?”“鸽子长什么样?”通过语言引导孩子一一对鸽子的颜色、结构进行了观察和讨论。最后告诉孩子:鸽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讨论:活动中,孩子在学习吗?学到了什么?学习到了鸽子的习性、种类以及鸽子的作用?还是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获得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发了对动物的亲近感,激发了持续的兴趣?

观点:学习≠学到。教师教了,孩子学了,但不一定学到了。只有在学习者的学习被观察到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才是学到。幼儿认知经验都是通过他们与各种思想的互动,来自于他们对物体和实践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来自于他们把逻辑思维运用在经验中。幼儿必须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获取经验并建构知识。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获得终身素养的有力途径。

二、建构支架促进主动学习

㈠创设包含问题的游戏情境

幼儿游戏中包含着探究和解决问题,而问题的复杂程度影响着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习的深度,幼儿所能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既受其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受游戏材料和情境的影响。

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和不稳定的情境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运用经验、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引发主动学习。

1.选取低结构的游戏材料

木、沙、石、管子、瓶罐、黏土、纸类以及生活中、自然中的物品等。投放最简单的材料,给孩子最大的想象和活动空间。

2.营造高开放的游戏情境

⑴高开放的特征是一种解放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的完美状态。从环境上来说是:宽松的、交流互动的;从儿童观来说:尊重、理解、包容幼儿;从态度上来说:主动参与;从课程上来说:以儿童的体验为出发点、时空上的开放、注重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经验的连接,解决实际问题。如大班孩子已经掌握了建构的技能,最近似乎对城市建筑和轨道交通特别感兴趣,室内的场地、建构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基于这些问题与发现,班级教师发起了户外大型建构的设想。孩子们踊跃地讨论、确定主题,共同收集资料、制定方案,交流以前或将遇到的困难,在建构实施中发现问题,用已有经验解决。

⑵从生活派生出来的、鲜活的自然产物、真实情境也是主动学习的最佳材料。为了让孩子学会生存、懂得生活,幼儿园让孩子们亲自到阳光农场认识、采摘各种蔬菜和水果,清洗打汁提色,制作形态各异的彩色馒头,画出参与的感受与体验。整个过程不仅仅品尝了美食,获得了科学认知,还在自然生活中获得了各种能力和品质。

绘画表现分享:亲自采摘—清洗准备—打汁提色—制作蔬果馒头。

生活中的自然物都是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如美丽的野花、树枝、树叶、松果、玉米……这些易得、随处可见的物品成了孩子创作、表达、探究的帮手。

确实,当主体(幼儿)在活动对象(材料情境)中深入互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究、体验)就能产生经验,获得学习与发展。

㈡提供持续而深入的探究时空

因为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期望学习者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探索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长期且连贯、有时间和空间保证的学习更加深入。

1.时间

⑴时间区间上的保证: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时间、较长的自由活动时间、特色活动时间(我园特有的)。

⑵时间连续性的保证:如果孩子有兴趣,那么可以持续探索。可以是时段的延长,也可以是连续几天、几星期。

如大五班“木屋行动”——当孩子们萌发用枯树枝做木屋的想法后,老师是这样做的:

阶段一 木屋计划:想做怎样的木屋(幼儿自由表述、绘画样图);按计划在宽敞的地面搭建;幼儿分享交流“我的木屋”;教师提出问题情境:能否搭建可以住的木屋。

阶段二 围绕“可以住的木屋”展开计划:想为谁搭建房子、收集“站立”起来的方法、获得科学认知——再一次实施——经验分享、推广(围拢法、三叉鼎力法、材料辅助法等)。

阶段三 最大的木屋与最小的木屋、最美木屋评选……有关木屋的活动如果孩子感兴趣,活动不断持续。

较长时间的活动持续推进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深入。于是,创造能力、科学认知、身体动作、逻辑思维、合作交往、语言表达、专注品质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中一一获得。

2.空间

给孩子宽松的空间,换我们满满的惊叹!从地面到墙面,从墙面到天花板;从教室延伸到走廊,从走廊到户外(鸟的树屋)……到处充斥着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身影和成果。

木屋计划1

木屋计划2

㈢优化直击根本的“N”策略

教师是实现幼儿主动学习的根本,只有角色定位准确、懂得放手、推动策略得当的教师才能培育主动学习的幼儿。

1.角色地位的转变

角色一:材料供应者。

提供丰富、多样的开放性材料,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深入探索。为了拓展幼儿的经验,有些材料可以采用周期循环的方式提供;熟悉的材料采用新的方式使用;材料最好有不同质地、能被加工(可操作性),有不同感官的感受,便于转变(改变)和结合(组合和拆分),并且分类摆放。

角色二:观察分析者。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起点。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细致观察,当幼儿开始使用提供的游戏材料时,还要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哪些材料和支持?只要有适宜且丰富多样的材料,儿童真正投入的活动,即使是相同的主题和情节,也经常会跨越学科的边界,创造出多种可能性,享受多样的活动过程,只有这样,儿童的学习才具有整体性。

角色三:情景推动者。

⑴及时发现游戏活动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引发孩子进行讨论、解决,推动学习的继续。如在小厨房和面,有的水太多糊了,有的太少搅拌不起来。怎么办?原来提供的水杯大小不同、没有刻度线。教师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通过比较,发现水多水少的问题,并及时为孩子提供了有刻度的水杯,使活动继续进行。

⑵展示儿童作品或是感兴趣的作品也是情境推动的一种方法。通过看作品,回忆反思做了什么,帮助孩子扩展他们的观点,使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坚持活动。

2.教育策略的运用

⑴建立计划、实施、回顾的工作程序。活动的程序是开展的基础,只有知道我在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然后再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够自主开展,所以,程序感是课程推进的基石。

本次课程,我们从计划、实施、回顾三大环节推进。如“有创意的吊饰”的活动痕迹:

计划环节——春节将至,孩子们准备用树枝来做吊饰,几根树枝只要稍加改变捆绑的形式就会变成各种吊饰,瞧,这是孩子们计划的吊饰,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多边形的呢,在底部用麻绳串上很多的松果,可漂亮了呢。

实施环节——别看吊饰简单,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哦,尤其在捆绑树枝时,那可是有难度的呢,需要几个人一起配合,你帮忙拿着树枝,我来扎捆树枝,哇,是梯形状的吊饰,再在底部挂些松果,三五个一排,完工喽。

回顾环节——我们的吊饰引来了很多人的驻足欣赏,孩子们总是会很兴奋地向他们介绍这是我们做的,自豪之情难以言表。

三大环节层层推进,让我们的活动更加有意义,更具程序感。孩子们各司其职并发挥自己最大的本领,让活动更显教育的魅力。

⑵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 + 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 = 最优学习。幼儿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和学习。那么,所有的活动都由孩子主导吗?其实,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并不一定是成人高度控制,如果在教师主导的学习中,儿童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解决问题,那就是一个有效的活动课程。当然,在儿童主导的学习中,成人也是需要有准备的(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材料促成什么目标),两种形式的共同构成无疑是最优学习。

⑶与家长建立联系。从“家—园”的延伸更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呈现了教育的联结与流动。

(一段来自妈妈的转述):

回到家,孩子告诉我有一个家庭作业:上山探寻树的秘密。原来他们班级打算开展系列关于树枝的活动,让孩子首先发现树的秘密。用孩子们特有的方式获得树文化所带来的认知、经验,感受快乐。瞬间我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期待。

确定目标:在纸上画上了根大大的树枝,并画上了大大的问号。原来她想知道关于树枝的相关信息。小家伙认真地开始准备工具了——放大镜、篮子、照相机……从来没有看女儿如此认真地做一件事情。

实施行动:周末,全家一起来到了老鹰山。“妈妈,你看!树枝都长得不一样。有些树枝很直,有些树枝却是弯弯的,有些树枝上还有很多的枝杈、树叶……”,一路上不停观察,不停提问题。

回来后,她把发现记录画在自己的记录纸上。这次经历让她对树以及树枝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一起上网查找了各种各种的树枝,感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是孩子学习的方式,这样的经历将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一旦孩子感兴趣了,有成功感了,开始表达自我感受了,那么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扩展。

主动学习素养的形成给儿童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想像,带来专注,带来快乐,带来经验,带来幸福!

猜你喜欢

木屋树枝经验
木屋小镇:岛屿·丛林·小木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会飞的木屋
猴叔叔剪树枝
俄“木屋之城”前途未卜
木屋
树枝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没有一只鸟儿害怕树枝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