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PSIR模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8-09-19李睿

价值工程 2018年30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李睿

摘要: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较强,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内优势地区的创新扩散能力难以充分发挥,而伴随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Abstract: Based on the DPSIR model, a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ent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eastern region is strong, but the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capacity of the advantageous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difficult to fully exert, an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the Belt and the Road" strategy,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has been enhanced.

关键词:DPSIR;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Key words: DPSIR;strategic emergent industry;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0-0087-02

0 引言

继“十三五”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创新的目标要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发挥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①进一步提出供给创新、需求引领、产业集聚、人才兴业和开放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评价机制,对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技术变革对商业管理实践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认为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管理对内引发的日常危机,对外面临重大挑战,高科技背景下实施技术驱动的竞争战略有助于新技术商业化和企业市场份额提升,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兴起[1]。Mowery & Rosenberg(2006)认为市场需求对于企业创新过程具有主导作用,政府政策制定的恰当性是创新过程中市场需求和供给有效配置的前提[2]。

国内学者们在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同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如康健(2017)[3]从资源获取的角度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资源获取活动的重要性;张贵等(2011)[4]认为影响产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支撑创新基础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技术扩散与产业关联和创新环境支撑五个方面;孙早(2012)[5]从投入产出、扩散转化、决策盈利和支持保障等方面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2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2.1 理论模型构建

DPSIR模型包括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五个维度[6]。基于该模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特点,可以从资源支撑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扩散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环境保障能力五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资源支撑能力反映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潜力,包括创新资源水平和产学研合作情况;创新投入能力通过产业创新活动反映,包括产业研发投入和科技机构状况等;创新产出能力是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最直接的检验,包括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产出情况等;创新扩散能力主要指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转化扩散能力,及对整体产业技术创新的带动能力,包括市场扩散、国际技术合作、技术转化及获取能力等;环境保障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包括可持續发展能力、科学和政策环境状况等。

2.2 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以往研究,结合DPSIR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模型,从资源支撑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扩散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环境保障能力五个方面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强调了产业创新的核心作用、生产要素的转化能力和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其中,二级指标包括创新资源水平(D1)、产学研合作(D2)、研发投入(P1)、科技机构(P2)、市场扩散(S1)、国际技术合作(S2)、技术转化及获取(S3)、自主知识产权(I1)、企业创新产出(I2)、可持续发展(R1)、科学和政策环境(R2),三级指标包括拥有科技活动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D11)、科研和开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D12)、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D21)、产学研投入强度(D22)、R&D;仪器设备费(P11)、政府R&D;资金占GDP的比重(P12)、R&D;机构数(P21)、科技机构经费支出(P22)、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S11)、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S12)、技术成交额(S13)、新产品出口额(S21)、按地区分国外技术引进和金额(S22)、新产品产值占GDP比重(S31)、消化吸收经费支出(S32)、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S33)、专利申请授权量(I11) 、发明专利数I12)、新产品销售收入(I13)、高技术产业收入(I21)、全员劳动生产率(I22)、出口交货值(I23)、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R11)、废水总排放量(R12)、新增科研仪器设备资产(R13)、固定资产成新率(R14)、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R2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R22)、财政支出占GDP比重(E23)、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E24)。

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评价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等权威性资料。

3.3 评价结果分析

以省、市、自治区为区域评价基本单位,将相关统计数据带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我国2011年和2016年31个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创新综合能力和创新分项能力角度进行分析。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综合能力水平及变动趋势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的综合能力最强,且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天津、河北、辽宁、福建、湖北、河南、四川、陕西的产业创新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创新综合能力一般的地区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西、重庆;创新综合能力较弱的地区中,山西、海南能力呈现下降趋势,贵州、甘肃呈上升趋势,内蒙古和云南综合能力发展趋势平稳;综合能力最弱和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落后状态的地区均为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分类评价结果,资源支撑能力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各省份无较大变动,能力下降和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别为吉林、甘肃、广西、湖北和天津、贵州;创新投入能力方面,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天津、浙江、安徽、福建、海南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四川、陕西、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区有较大幅度提升;创新扩散能力方面,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处于全国领先地区,天津、河北安徽、海南存在下降趋势,部分西部地区如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排名均在全国第10名左右;创新产出能力方面,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天津、湖南、陕西、西藏、甘肃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山西、内蒙古、四川、宁夏等地有所下降;环境保障能力方面,天津、吉林、湖南、云南、甘肃有所下降,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新疆略有提升。

4 结论

第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但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存在逐步上升的趋势;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水平一般,且存在参差不齐、变动趋势不一的现象,在东部带动、西部上升的环境下,中部地区创新能力亟待保持和加强。第二,东部地区聚集了较好的创新资源,具有较好的创新环境和较大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扩散的能力也相对较高,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内存在创新的排他效应,创新扩散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区域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西部地区在创新支撑资源和创新环境方面相对落后,但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扩散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9/content_5150090.htm. 2016-11-29/2018-3-2.

参考文献:

[1]FJ Olleros.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burnout of pionee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86,3(1):5-18.

[2]D Mowery,N Rosenberg.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J].Research Policy,2006,8(2):102-153.

[3]康健.資源获取视角下战略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7(S1):39-45.

[4]张贵,李俊林,韩彦清,路振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基于产业链为核心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1):72-79.

[5]孙早,宋炜.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管理,2012(8):20-30.

[6]张建清,张岚,王嵩,等.基于DPSIR-DEA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及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11):1-9.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