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派大家的笔墨才情探析

2018-09-19李晶

收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院体吴伟山水

□ 李晶

图1 .1 明 戴进 山水人物图

图1 .2 明 戴进 山水人物图局部

书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丽奇葩。明代是中国书画史上承上启下,流派纷呈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书法绘画在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270年间涌现出大量名家名作,且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许多区域性名家与流派应运而生。

明代前期的区域性流派—“浙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画派,它成为明代前期画坛的主流,其创始人戴进是浙江杭州人,在吴门画派昌盛之前,“浙派”几乎占据了画坛半壁江山。而戴进作为代表人物被评论家推为“国初名手”“行家第一”,又有董其昌“国朝画史以戴文进为大家”之誉。早年戴进在成为画家之前,只是一名做首饰的锻工,所造钗朵、人物、花鸟堪称精巧绝伦,后来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令他决定改行。有一次,他去一家熔金铺,恰巧看到了自己精心制作的首饰被人玩腻了以后拿去熔掉了,这对他触动很大,感到十分伤心,从此才决定改学绘画不再做饰品,后来作为著名画家,此段经历在民间被传为佳话。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习画幼师叶澄,永乐末,从父景祥至京师,继而还乡。宣德间画名已著,被宣宗朱瞻基征入宫廷,与谢环、李在、石锐、周文靖同值仁智殿。据说曾作《秋江独钓图》,画一红袍人垂钓水滨,谢环忌其能,谗为“失体”,遂放归。所作山水,师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劲苍润。画人物多用蚕头鼠尾描,画佛像多用铁线描、兰叶描,运笔顿挫有力。写走兽、花果、禽鸟亦精致。亦喜作葡萄,配以钩勒竹、蟹爪草,别具情趣。郎瑛《七修类稿》叹其“艺精而不售,展转为竞艺者所忌,卒死穷途”。王世贞亦谓:“生前作画,不能买一饱。”其画风在明代中叶影响甚大。传世作品有正统十四年(1449年)作《青山积翠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天顺四年(1460年)作《南屏雅集图》《葵石蛱蝶图》均藏故宫博物院。《雪岩栈道图》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风雨行舟图》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明代戴进《山水人物图》(图1),纵142、横81厘米,绢本设色,济南市博物馆藏。图中绘远山连绵,湖水浩瀚,湖畔古树虬曲,树下高士席地而坐,读书赏景,侍从躬身侍立其后。取景疏朗辽阔,用笔圆润,格调苍老,人物形象劲健有神。款署:“钱塘戴文进写”,钤白文“钱塘戴氏文进”印。此幅应属粗笔水墨写意法,人物面部描画较细,衣纹线条则粗重顿挫有力,水墨淋漓,下笔较重,粗犷而不轻飘,气势充沛,独具面貌,应该是他中期粗笔山水人物画的一种风格。戴进的绘画技艺比较全面,山水、人物、花卉都擅长,其画风兼融两宋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面貌,挺健豪放,自成一家,号称“院体”第一手。当时宫廷内外的画风受其影响很大,追随者也极多,吴伟、王谔、张路等都是浙派大家。

图2 明 吴伟 山水人物图

图3 明 吴伟 无款寒江归棹图

明代吴伟(1459~1508年),字士英、次翁,号鲁夫,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幼孤贫,流落常熟(今属江苏),被钱昕收养,使侍其子于书斋中,性喜画,取笔划地作人物、山水状。工画人物,宗吴道子,取法南宋画院体格。早年作白描人物,以秀劲见长,兼能写真。擅画山水,近学戴进,远师法马远、夏圭,而较健壮放纵。晚年苍劲洒脱,用乱柴、乱麻、破网等皴法,乃明中叶创新画家,学之者甚众,人称“江夏派”,实为浙派支流。

明代吴伟《山水人物图》(图2),纵 139.5、横96.5厘米,绢本,淡着色粗笔山水。济南市博物馆藏。左上方悬崖隐现,苍松自峭壁一侧斜入画面,树下岩石旁绘拾柴二人正歇憩赏景。款识“吴小仙笔”,钤“吴伟”朱文印。

明代吴伟《无款寒江归棹图》(图3),绢本设色,纵85.7、 横68.5厘米。济南市博物馆藏。此图为雪景山水,大片江水中,船夫用力撑篙,小船即将靠岸。岸边古树片叶脱尽,虬曲寒梅繁花点点,一派荒寒萧疏的景象。树、石作斧劈皴,笔墨恣肆,苍劲豪放。人物衣纹简括,转折方劲,面部轮廓清晰,神韵俱足。诗塘王彦士行书标题“寒江归棹图”,有古泉山房行书题记19行。释为“吴伟明江夏人。字士英,号鲁夫,更字次翁,又号小仙。龆龄流落至海虞,收养于钱昕家,俾伴其子读,时窃弄笔墨,画山水人物之状。钱见而奇,曰:‘若作画工耶?’即与笔札厚给养之。弱冠至金陵画名遂起。相传伟性戆直,有气岸而豪放,尝遇庞老人击石而得髓,伟饮其半,遂以画名。成国朱公延至幕下,以小仙呼之,因以为号。宪宗时待诏仁智殿,好剧饮狎妓,人欲得伟画者,则载酒携妓往。一日被诏正醉,中官扶掖入殿,命作松泉图。伟跪翻墨汁,信手涂抹,上叹曰:‘真仙笔也。’又孝宗命画称旨,赐印章曰‘画状元’。说者谓伟。画人物出自吴道子,纵笔不甚经意,而奇逸潇洒动人,山水树石俱作斧劈皴,亦大遒紧。其临绘用墨如泼,云旁观者甚骇。俄倾挥洒,巨细曲折,各有条理,为之叹服。尝游杏花村酒渴,从老妪索茗,明年复过之,老妪已谢世。援笔追写其像,其子见之大恸,乞而藏之。又尝饮友人家,酒间作画,戏取莲房濡墨印纸上数处,莫测其用意,忽起纵笔挥洒成捕蟹图,最为神妙。古泉山斋主人谨识。”下钤朱文印“古泉山斋”。“寒江归棹图,甲午仲午石城王彦士获观”,下钤朱文印“彦士”。此幅虽无款,但却有古泉山房行书题记19行,对吴伟的生平和绘事进行讲述评价,极有研究价值。

另一位浙派大家张路(1464~1538年),字天驰,号平山,河南开封人。擅长山水、人物,兼工花鸟走兽。山水兼学戴进,曾被认为“狂态”。人物画师法吴伟,笔势遒劲,却厌草率颓放,而花鸟走兽不多见。张路的画有两种面貌,一种是较为常见的粗笔写意,另一种是较少见的工细画法。其粗放的一路,比吴伟更加狂放。作为浙派的主要画家,张路在诗词和书法方面较为逊色。因此,他的画大多只落穷款,确有不少功力深厚、意境含蓄的好作品。他的画作留世较少,但济南市博物馆现收藏两件。

图4 明 张路 望月图

明代张路《望月图》(图4),纵152、横103.2厘米,绢本设色。整幅以其洗练的笔法写一位高士偕童子于林间赏月。高士仰望苍穹明月,似有所感,书童俯首抱琴,神情天真。参天的古树,斧劈的坡石,淡林掩映的明月,隐隐绰绰的远山浑然一体。工笔人物与写意的背景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简洁明快,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展现出风清月明的自然风光。钤白文“张路印”。

图5 明 张路 桂月图

明代张路《桂月图》(图5),纵94、横55.5厘米,绢本水墨。较工细,绘秋天的夜晚,一只白色的小兔子蹲在坡石之上,两耳竖起,神情专注地深情望着一轮满月。兔子身后的巨石和从石后斜出的两枝桂花,使画面有了灵动且温情之感。坡石下,作者用极淡的笔墨画出数丛杂草,若有若无,突出了夜色的朦胧,也把玉兔衬托的更加突出。款署“平山”。张路在表现手法上,一改用笔狂放的特点,用小写意笔法来描绘。笔墨潇洒而不粗放,设色淡雅,勾线遒劲准确,既有宫廷画家笔力深厚、造型准确的特点,又有文人画家的意境。从画作上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有生活基础和善于观察的画家,有着高超的写实功夫。

明代宫廷院体绘画,自明洪武年初(1368年)兴起,在明宣德至成化、弘治80多年间达到鼎盛。据有关资料统计,见于画史文献和作品可资稽考的宫廷院体画家就在100人以上,这些画家在人物、山水、花鸟诸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雄踞画坛近百年之久,成为当时绘画界的主流。其绘画题材多有人物、佛像、花鸟、走兽、虫鱼、山水等,非常广泛。山水画以师承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为主,兼取法北宋的范宽、郭熙等。宣德以后,以戴进、李在、王谔、吴伟、朱端等为师法南宋“院体”的主要代表画家中,王谔由于绘画成就突出,被当朝皇帝誉为当代马远,成就凸显,影响很大。王谔,字廷直,今浙江奉化人,生活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孝宗弘治初年以绘事供奉仁智殿。他年轻时曾随同乡名画家萧凤学人物、山水画,后专师南宋马远,兼摹唐宋诸家,后自成一格。他擅画人物、山水,尤以山水著称,凡奇山怪石、古木惊湍,无不尽显其妙。而树石则多着烟霭之态,势如泼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于他的绘画成就之高,在当时已名震东南。孝宗帝爱好马远画,曾赞王谔为当世马远。马远的绘画特点,主要是在构图上一改五代、北宋的“全景式”,采用边角式的形态,或峭峰直上不见顶,或绝壁直下不显脚,或近山参天,或远山无底,强调空间感,人称“马一角”。

明代王谔《月下吹箫图》(图6),纵184、横98.5厘米,绢本设色,济南市博物馆藏。其画作风格较明显地突出了“马一角”的这一特点。画面右下方以楷书署“王谔”款,无纪年、年龄,是他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全图取特写景致,右上方绘明月高悬,山崖耸立,下写突兀奇石,石间古松苍拔,松枝虬劲盘旋,松叶丹红,所绘琼阁掩映于树石之间,飞檐翘角,巍峨壮观。亦有文士双手持箫,凭栏端坐吹奏,意态悠闲。文士身后两童子,似受箫声感染,以手指月,仰面嬉戏。在这远离尘嚣之地,一派秋夜萧疏辽阔的气象跃然纸上,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意。整个画面简洁爽朗,幽静深秀,笔力挺拔精妙。作者将高山明月、秋树凉阁以及高士箫声,相融一处,虚实结合,气韵融洽,着力表现士大夫阶层脱离尘俗,闲适自娱的情调。作品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山石的大斧劈皴,精严的界画画法,人物、建筑的用笔工整,线条的劲健,均较好地衬托了画面主题,楼阁透视关系清晰,远山或仅勾轮廓或以浓墨渲染,让人产生无限深远的遐想。整个画面虚实得当,层次清楚,工写结合,气韵融洽,笔力刚劲,墨色华滋,意境与技术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整幅布局作以地角线式,右下充实,左上虚空。这种突出近景、推远远景、虚化中景的取景方法,以及对角线式的构图方式,极似马远,但比马画秀润雅致,用笔也更潇洒柔美,可见被称之“明代马远”名不虚传。这种舍全景而取一边角局部环境,使得要表现的场景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有如当代摄影术之匠心独具,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处,将“镜头”对准他所喜好的别致景色和人物加以剪裁,等待最传神一刻,“咔嚓”一下,将“美妙的瞬间”定格为永恒。其树干以浓墨重染,较好地衬托了画面主题,显现出画家深厚的功力。款识“王谔”,钤朱文印“谔王廷直”。此幅虽多存马远遗韵,但又不失作者独具匠新之处,应是现存王谔山水画中具有代表性和非常成熟的珍品,也是研究明代中期宫廷院体绘画风格的重要史料。198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鉴定,确定为王谔真迹,定为馆藏一级文物。王谔传世作品稀少,据不完全统计,现能见到实物真迹的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等地有收藏。另有文献记载的《傅岩梦卜图》《四诏图》等作品,未见有原件。

图6 明 王谔 月下吹箫图

图7 .1 明 林良 荷塘雁嬉图

学习鉴赏浙派大家的作品,研究明代皇家宫廷院体的绘画艺术特色,还应该关注在花鸟画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宫廷画家林良和吕纪。林良多放笔作水墨禽鸟,随意点染,自如挥洒便成佳作。吕纪以工笔重彩为主,设色艳丽,富有两宋“院体”的味道。他们以花鸟著称,其作品流传至今亦是难得,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尤其张路的作品从画法上看,很有院体画家林良、吕纪的画风。

林良(约1416~约1480年),字以善,南海(今属广东)人。英宗天顺年间,荐为锦衣百户,供奉内廷。为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岭南画派的先驱者。擅画花果、翎毛,着色简淡,备见精巧,常以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晓唼容与之态,清澹有致。其水墨禽鸟、树石,继承南宋院体画派放纵简括笔法,遒劲飞动,有类草书,墨色灵活。论者谓“不求工而见工于笔墨之外,不讲秀而含秀于笔墨之内,遂另开写意之一派”。

图7 .2 林良落款

明代林良《荷塘雁嬉图》(图7),纵173、横100.5厘米,绢本设色,济南市博物馆藏。此图尺幅较大,笔墨精妙,也是林良的代表作。全图自上而下芦苇丛生,苇叶在秋风中摇摆,芦花低垂,已呈朵朵白絮。几片残叶略显枯黄,呈现一派秋风瑟瑟之景。但唯独两只芦雁描画得灵动可爱,饶有生气,画面中芦雁的大眼睛正看着结实的果实,或将嘴巴潜入水中做觅食之举,或将双眼圆睁,欲为夺食而拼,给这寂静的苇塘增添了无限生机。作者只用了了数笔就将精细处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谓静中含动,动中有静。芦苇用草书笔法入画,飘逸潇洒,中锋圆笔画莲梗,浑厚苍劲。残荷以赭墨相加,势如泼彩,芦雁的羽毛以焦墨大笔点染,头部以细笔着意描绘,生动异常。芦雁游动的身躯也给静静的水面增添了阵阵涟漪,似有似无的几笔水纹把这一切托出水面。又以细笔着意描绘雁的头部,细软的羽毛随着颈项的转动而变化,嘴、眼的形态和神气细微而传神,尤其是水中啄食的那一只,其动作的灵敏、形象的准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整个画面色调统一、笔墨相济,内容与形式、技法与物象高度一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到之作。款署“林良”。此图尺幅大,作品精,现为馆藏一级文物。林良的艺术成就在明代还与另一位内廷供奉的花鸟大家吕纪并称,有不少花鸟画家出自他的门下,清代的“扬州八怪”及海派画家都受过他的影响。

吕纪(公元15世纪),字廷振,号乐愚,鄞(今浙江宁波)人,宫廷画家,供奉仁智殿,官锦衣指挥。应诏承制,多立意进规,孝宗尝称道之:“工执艺事以谏,吕纪有之。”擅画花鸟,近学边景昭,远师南宋画院体格,常绘凤凰、鹤、孔雀、鸳鸯之类,杂以花树,浓郁灿烂,古艳夺目,工笔勾勒与水墨写意俱能,兼工带写,笔墨流动,结合两体,发展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泉石布置,烟润点染,具有造化之妙。他画山水和人物亦有法度,与边景昭、林良齐名,为明代院体花鸟画派代表之一。其绘画风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水墨为主略淡彩,用笔较为豪纵;另一类则是设色浓丽,用笔工致,具有富丽的宫廷装饰趣味。

明代吕纪《花鸟图》(图8),纵199、横105厘米,绢本设色,济南市博物馆藏。属工笔花鸟,尺幅较大,款“吕纪”,钤“四明吕廷振印”一方。画面绘锦鸡、红色牡丹、右下角桃树的老干生出画外,白色桃花,桃枝上嵌有几只喜鹊,赋色艳丽,花卉禽鸟栩栩如生。因是宫廷画家,其作品体现荣华富贵,具有富丽堂皇之美。

书画题跋的起源较早,经过唐、五代、两宋,进入元代诗文题跋日趋完美。明清时期特别是一些文人画有时甚至一张画上有许多人的题诗,画家自己也作题。明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他们的画一般都有题跋,唐寅每张画都题诗。文徵明、沈周也作题,并且还有一幅作品聚多位学生、朋友题跋的现象。中国画题款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位置所在,这一点,有人讲究,有人则随意,我们现在见到的许多画作,往往是原作者题款后,又有许多友人或后人的题跋,位置错落,有的甚至很满,但看起来却丝毫不觉得局促难看,而往往被其书法和内容所吸引,更是增添了这些画的魅力。但是周臣、仇英画上的题跋就比较少,只是签个名,这种情况到了清代也没有什么大变化。本文介绍的这几位明代宫廷画家都不常题画,王谔的《月下吹箫图》只题名款“王谔”,吕纪的《花鸟图》只题“吕纪”,而林良的《荷塘雁嬉图》也只是署“林良”,鉴赏之余这一特点仍是新的研究课题。

图8 明 吕纪 花鸟图

猜你喜欢

院体吴伟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宋代院体花鸟画设色风格探究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宋代院体水墨花鸟画的发展状况探析
八字与命运
再次相见
被虚假信息抹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