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国永远记得她的名字

2018-09-17周六

妇女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原子弹回国祖国

周六

她曾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是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的名字不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家喻户晓。

她的经历被写进小学课本,但她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17岁时,喜欢上了物理学,她说:“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是物理学。”她更萌发了用物理学,为饱经战乱的祖国崛起而奋斗的想法。

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是班里13个新生中唯一的女性,她的成绩超过了物理系所有人,连续三年第一名。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金钥匙奖。

1936年,王承书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在这时遇到了一生挚爱,他叫张文裕,是燕大教授,也是她的导师。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他们步人婚姻殿堂。

1941年,王承书争取到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而张文裕也跟随妻子一起远渡重洋。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但由于王承书实在太优秀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破例将她录取。她和教授一起进行气体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观点,这个在日后被称作“王承书一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

接下来,她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再次引起国际学术界巨大轰动。而当大家知道这个伟大的研究成果是来自一名中国的年轻女孩时,所有人惊呼:“太不可思议了!”

30多年过去后,1980年,乌伦贝克仍在美国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王承书旅美期间的研究,说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回国改行,成为中国热核领域的顶尖专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张文裕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允许中国科学家回国,甚至有美国教授认为,你们回去后就是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

美国教授说得没错,这些理工科的留学生后来果然去造了原子弹。

1955年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后,王承书与张文裕立即提出回国申请。为避免美国政府设置的障碍,她把有关资料分成三百多个包裹先后寄回北京。她还把全部资产送了人,无论美方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都不为所动。

她的导师无比痛惜地说:“你若继续在美国,日后有极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可她依然拒绝留下,她说:虽然我的祖国很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我一定要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1956年,44岁的王承书和全家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回国前我已暗下决心:从零开始,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

回国后不久,组织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去搞热核聚变技术,这项尖端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而对王承书来说,这个要求则意味着她要改行,王承书接受了。

她被派到苏联进修,回国时得到一本介绍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就用火车上的七天七夜将资料译成中文,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她不仅弄清了世界上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现状,还参与了我国最初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建造工作。

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她已然成为中国热核领域的顶尖专家,还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相关科研骨干。

再次改行,为原子弹爆炸提供燃料保证

1961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国家正在研究原子弹,现在想将分离铀同位素的秘密任务交给你。如果你接受了,那么就要忘记以前获得的所有成就,此后一切公开会议都不能出席,你愿意接受吗?愿意为此隐姓埋名吗?

在后来小学课文《隐姓埋名三十年》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从此,她的名字,彻底从世界物理学界悄然无声“消失”了。她不再发表论文,不接受记者采访。

告别丈夫和孩子,1962年,她悄悄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504厂。在众多科研工作者中,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她忘我工作,没日没夜,头发花白……有一次,邓小平视察,一眼认出了王承书。他说:“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

王承书笑着点头。

王承书为了国家拼命时,时任中国专家组组长的丈夫张文裕,正带领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为了能够振兴祖国,夫妇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王承书曾表达过对儿子的愧疚——对国家的承诺我都能兑现,唯独对孩子的没有。

1964年1月14日,气体扩散厂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原子弹有了燃料,同年10月16日,硕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这一刻,中国挺直了腰板。

她以孱弱身躯承担起更重的职责,不断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前行。1991年,在她指导下,科研人员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我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

1986年,74岁的王承书曾举行小型家宴纪念回国30年。她说:“当初,我回国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她,开始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科研储备做传承。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地看学生的论文,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她说:“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她对国家毕生奉献,在生活中淡泊名利。旧沙发、旧柜子、硬板床……

长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妇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

1992年,积劳成疾的张文裕去世后,她将丈夫一生的积蓄十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县,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学”。

她在收到了病危通知后,留下了一纸遗嘱,将自己毕生微薄积蓄的几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是当时“希望工程”国内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1994年6月18日,一身病痛的王承书平静逝世。她的一位学生说:“老师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

猜你喜欢

原子弹回国祖国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徒手“撕开”原子弹
我爱我的祖国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