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衔接点比较及其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17徐丽娜金石柱李京子

考试周刊 2018年81期
关键词:应用建议高师高中教学

徐丽娜 金石柱 李京子

摘要:高师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教材相较于高中地理必修①教材而言,虽然因服务对象、编写标准和要求的不同导致教材内容设计存在必然差异,但是两类教材内容上却存在包含关系。从对二者知识衔接点处的教材内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高师教材在服务于高中教学方面既存在优点也存在缺点,倘若能被合理利用,高师教材完全可成为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一类良好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师;高中;自然地理;衔接点;高中教学;应用建议

一、 衔接点处高师教材的优缺点

本文主要选取高中知识体系当中的目级别标题作为高师与高中两类教材的衔接点,通过对高中地理必修①与高师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教材在銜接点处的对比分析,结合高中教学的实际需求,总结出高师教材在高中教学应用上的优缺点。

(一) 高师教材的优势

第一,在整体内容含量方面,高师教材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涵盖知识点往往比高中教材丰富。如在地理必修①第二章第一节的“热力环流”这一衔接点上,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比高中教材增添了有关气压高低的影响因素、空气对流运动等知识介绍,能够很好地为高中相关教学的展开做好必要的理论铺垫和补充。

第二,在同一具体知识点上,高师教材内容往往更加详尽、分析更加透彻。如在地理必修①第三章第一节的“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一衔接点处,对于“海陆间循环”这一知识点,区别于高中教材仅用若干行文字来叙述概况的情况,高师《水文学》教材则以构成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作为基本叙述单位,通过大篇幅分别进行详细展开。

第三,某些知识点上高师教材的分析角度或者侧重点与高中不同,可以增强对同一知识点的全面理解,与高中教材形成良好的互补。如高中地理必修①第一章第三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衔接点,在变化规律上高中教材在文字叙述上主要是侧重于其在季节上的变化特点,而高师《地球概论》教材则还针对二者在纬度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高中教材更加清晰、具体的总结。

第四,某些知识点上高师教材的图、表资料更为丰富、形象而直观,更能说明问题,方便学生理解。如高中地理必修①第四章第一节中“外力作用”这个衔接点处,高师《地貌学》教材提供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和素描图片种类和数量明显多于高中教材。

(二) 高师教材的劣势

第一,某些知识点高师教材内容安排注重纵向的细节展开,欠缺横向的整体性关联总结。如在地理必修①第三章第一节的“相互联系的水体”衔接点上,高师《水文学》教材主要针对各种水体的概念和特点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细致介绍,但是对于各类水体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则显得缺乏充足的相关联系。

第二,某些知识点上高师教材内容过于深奥,大大超出高中教学要求。尤其是那些由较为专业、复杂的概念组成的大篇幅文字叙述内容,会加大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理解难度很大。同时,这些内容往往也都明显超出了高中教学的实际需求范围。如在地理必修①第一章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个衔接点处高师《地球概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介绍就显得不易被理解,在高中教学中几乎没有直接应用的价值。

第三,某些知识点没有与日常生活实际建立相应的联系,缺乏知识的应用环节。如高师《地质学基础》教材中就缺乏高中地理必修①第四章第二节中关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介绍。

二、 衔接点处高师教材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要求的相关规定为参考,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特点和需求,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衔接点处高师教材在高中教学应用当中的处理建议。

1. 对于在高师教材当中有详细介绍,但在高中教材当中没有涉及或者仅有提及却未展开,且如果不在高中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引入就会影响学生对后续知识甚至是主干知识的正确、全面理解的相关概念,应该适当采用。如《水文学》中的“水体”“冰川”“沼泽”“流域”和“流域面积”等概念。这些内容的引入能够起到增强学生对于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减少思维定式的发生,提升解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多种作用。

2. 对于高师教材与高中教材都有相关介绍,但是各自选用的案例信息、描述角度或侧重点不同,以及表达形式不同的各类相关内容也可以以知识点讲解、习题训练等多种形式适当增添或替换到高中教学当中。用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增强课堂知识的新颖和趣味性,或者起到优化提升高中教学效果的作用。如高师《地球概论》教材中“水平运动的偏转”图示明显比高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图示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偏移规律产生的原因,避免对结论的死记硬背。再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内容上,高师《地球概论》教材中针对二者分别在纬度上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的是折线统计图设计,比高中的地球侧视图上直观显示数据的设计方式更为抽象、规律性也更加细致具体,更有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发散思维、增长见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整理该知识点的更多新角度。

3. 针对高师教材当中叙述过于深奥、难以理解或超出高中教学要求和需求的知识内容,可以适当加工处理后使用或者果断舍弃。如高师《地球概论》教材中“太阳辐射能”产生的原理和相关计算知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中“大气运动方程”知识,以及《水文学》中的“水量平衡”等知识应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而适度的使用或舍弃处理。

参考文献:

[1]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黄锡荃.水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宋青春,张振春.地质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徐丽娜,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师范大学长白山实验中学(原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校);

金石柱,李京子,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应用建议高师高中教学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分组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数学
企业报告向整合报告过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SOA的智慧应用建设探讨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