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兵法之作战:准确理解作文题意旨,胜敌益强

2018-09-1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指令作文题驱动

新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法

领悟意旨法

该法又叫提炼中心法,指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涵,准确提炼材料的中心意旨,将其作为笔下作文的主旨。这是材料作文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只是简单地扫描材料,无视材料的中心意思,所提炼的观点就可能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领悟材料意旨,一般可按如下步骤操作:第一,理清对象,辨明关系,明确材料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包括有怎样的结果);第二,立足整体(千万不要只看只言片语就匆匆作出判断),要明确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第三,从归纳出的道理、启示中选择恰当的某一条作为立意点。

【材料】

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了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分析】

该则材料的中心意旨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提倡要学会尊重他人(老诗人没有尊重果戈理);也有人说,依据“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应当写“严格要求出精品”。其实,“年迈的茹科夫斯基”因为“有睡午觉的习惯”,故而“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这与是否尊重他人并无关联,不能武断地说老诗人没有尊重果戈理的劳动成果;而“严格要求出精品”的看法看似有道理,却也因仅凭对方瞌睡“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的鲁莽行为而难以成立。仔细想一想,故事中的果戈理没有在了解真相之后再行动,未免有凭主观臆断行事之弊;或者说,他对自己的作品没有采取审慎的态度,以致让习惯(“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成为了一种破坏。因此,综合看来,最佳立意可表述为“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听取意见固然可取,但不能莽撞”“别被表象迷惑了双眼,要去了解真相”。

由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假如作文题列出的是某种现象或结果,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由果溯因(因果推导)”的方法来进行深度审题、快速立意,即由结果去推导原因、分析实质。

【材料】

一只美丽的蝴蝶去找医生整容,医生对她说:“你已经很美丽了,简直无可挑剔,用不着来做美容。”蝴蝶说:“红颜易老,我想把自己整得再年轻一点。”

医生说:“其实,你现在的美才是最有魅力的。”蝴蝶打断医生的话:“我说过了,我要再年轻一点。”

医生只好同意为蝴蝶做整容手术。几天后,当一层层的绷带被解开,蝴蝶怀着激动的心情接过镜子,镜子里面竟然是条毛毛虫。

【分析】

材料讲的是蝴蝶为了追求更年轻、更美丽而做整容手术,结果适得其反,变成了一只毛毛虫(“毛毛虫”在这里是丑陋的代表)。缘由无非有二:其一,蝴蝶没有认识到“现在的美才是最有魅力的”(身在“美”中不知“美”),从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反而害了自己;其二,蝴蝶虽然“已经很美丽了,简直无可挑剔”,但她“美”了还要更“美”,没有给自己的欲望上把锁。由此出发,立意角度可设定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当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2.贪婪贻害无穷,一定要学会控制欲望。

求同析异法

高考材料作文题有时也要求考生阅读多则材料来完成作文。这种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有个显著的特点,即若干材料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丝毫联系。审题立意时,我们一般先“求同”,就是要在逐则分析材料意义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材料的整体意蕴、命题的基本指向);再“析异”,就是要通过更为细致的解读,凭一双慧眼发现不同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或者说多则材料之间的相异点)。

【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分析】

由于是任选两个或三个,立意就十分广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自强不息;“月是故乡明”,强调的是乡情,可以引申出爱国;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核心是相信自己,不必羡慕他人;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强调的是基础、实力、抱负越大,越有利于发挥才干;鲁迅强调的是敢于去做,不要犹豫,敢为天下先;毛泽东强调的是抓住现在,在当今的时代成为风流人物。知道了这些含意,考生进行组合时,最好用对比,或者含义相近的话立意,如就李清照和鲁迅的话,可以立意为“你很好,不必羡慕他人”“坚定地做好自己”;如就毛泽东和《周易》的话,可以立意为“自强不息,奋斗当下”等。

找准主要问题 明确任务指令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快速审题方法

◎陈振林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看似简单,其实如果找不到材料的最主要“问题”,不能发出最准确的“任务指令”,那就会写成偏题作文。找准主要问题,明确任務指令,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快速审题最简捷的方法。

请看这一道作文题:

据《广州日报》报道,10年前,一对老夫妇卖掉了房子,供女儿到美国留学。如今,女儿不仅留在了美国,还要和美国男友结婚。夫妇俩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说“我们老了谁照顾”,希望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一年来,夫妇两人一直在做女儿的工作,劝她回国,父亲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要挟女儿,但效果不大。父亲觉得,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很明显,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不同的考生审题之后,得出了如下不同的写作“任务指令”:

1.坚守孝,方为善。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在美国的美好生活固然可以向往,但也要止步沉思:这样的生活是谁赋予的?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我们也要关爱父母。(张雪)

2.我的未来我做主。虽说孝道是美德,孩子应该孝顺父母,但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孩子要理智地孝顺父母,不能盲目地顺从。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张云)

3.别让孩子太有出息。孩子与父母观点的不同,追溯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把女儿送出了国,让孩子有了出息。(廖世辰)

4.不因养老而扼杀孩子的未来。父母当初送女儿出国,就是为了让女儿学业有成;如今,却让女儿回国,难道当初送女儿出国就是为了回家更好地赡养老人吗?父母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折断子女梦想的翅膀。(张烨瑜)

5.养老真空谁之过?归根结底,引起老夫妇焦虑的原因无非是养老得不到充分保障。那么,养老真空到底是谁的过错呢?但愿养老体制尽快完善,让此类矛盾永远不复重现。(王昊堃)

这些考生在审题之后给出的写作任务指令是不是全都正确呢?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写作任务指令呢?

一、找准主要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不同于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新材料作文中的试题材料,其作用是引出作文的话题,让考生提炼自己的观点、看法等,考生利用材料确立作文中心之后,就可以淡化材料,甚至舍弃材料,专注于对自己观点的论述,重在“借事论理”。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就是评述对象,整篇作文是在“就事论理”,要求考生把试题材料说深论透。作文的起点与结点,都在材料(体现为人物或事件)上。所以,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成为了审题的突破点。

上述作文材料中,女儿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回国赡养父母,还是遵循自己的意愿留在美国,这就成了材料的最主要“问题”。回答这一最主要的“问题”,考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就是这道作文题的“任务指令”。所列出的五位考生的“任务指令”,很明显,第三个任务指令“别让孩子太有出息”和第五个任务指令“养老真空谁之过”,没有回答这则材料的最主要问题,是失效的“任务指令”。

二、明确任务指令

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必须针对材料中的人或事件本身,或指出事件的意义,赞扬正确的做法,或指出事件的危害,批評错误的行为,站在自己认为合适的角度,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来就为作文立意设定了“任务指令”,考生必须依据文题材料,结合“任务指令”立意;而不能像写新材料作文那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猜你喜欢

指令作文题驱动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样,不一样
《单一形状固定循环指令G90车外圆仿真》教案设计
新机研制中总装装配指令策划研究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太空第一人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