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2018-09-14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CTMR室广东湛江524037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箭头肉瘤淋巴瘤

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CT、MR室 (广东 湛江 524037)

明小春 龙世亮 温凤玲 李土程 蔡德总

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或富含淋巴的结外器官,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发生于肌肉软组织的淋巴瘤非常少见,除了肌肉受累,同时也可侵犯邻近皮下、肌间隙脂肪等组织,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可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发生[1]。按病理学改变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这一少见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7年经病理证实为肌肉软组织淋巴瘤7例患者的CT或MRI表现。男4例,女3例,年龄35至66岁。其中2例原发,5例继发。7例患者中,MR检查4例,CT检查3例;MR平扫后行增强检查3例,1例只作MRI平扫,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

1.2 检查方法①CT扫描:使用东芝64层全身CT扫描仪,螺旋CT平扫后行CT增强检查。扫描参数:准直5/10mm,120kV,250mA。②MR成像:4例MRI检查均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1例只作MRI平扫,其余3例患者MRI平扫后行MR增强检查。扫描参数:T2WI/FSE(TR 4300ms,TE 120ms),T1WI/SE(TR 450ms,TE 14ms),压脂序列(TR 8000ms,TE 140ms,TI 150ms),FOV24cm×24cm,矩阵256×256,扫描层厚5.0mm,层间距1.0mm。增强扫描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注射剂量0.1mmoL·kg-1,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2mL·s-1的流率注入,扫描参数与平扫T1WI一致。

1.3 图像分析所有的图像均由本院两位放射科医师观察分析。分析内容包括①CT:病变部位、范围、数目、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程度及方式等情况,并与邻近正常肌肉对比;②MRI:病变部位、范围、数目、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增强方式及病灶周围水肿程度、肌间筋膜、脂肪间隙等情况,并与邻近正常肌肉对比。两位医师在每一个征象的存在与否达成一致。

2 结 果

2.1 发病部位及形态上肢肌肉软组织2例(如图1-4),下肢肌肉软组织2例(如图5-8),髂腰肌2例(如图9-10),颌面部软组织1例。4例发生于四肢肌肉软组织的病灶均呈梭形,受累肌肉肿胀,但仍保持原有的轮廓及形态(如图1-8),边缘较光整,肌间筋膜及脂肪间隙尚存;部分病灶包绕肌间隙血管并沿血管束周围浸润生长(图8);2例发生于髂腰肌的病灶,1例呈不规则形,1例呈梭形;1例发生于颌面部的病灶呈椭圆形。6例病灶累多块肌肉。

2.2 CT表现CT平扫病灶呈较均匀等密度,与正常肌肉密度相仿(如图9),病灶内未见钙化及坏死灶,增强后病灶呈较均匀强化(如图10),增强后强化程度与正常肌肉存在差异,显示病灶比CT平扫更清楚。

2.3 MRI表现4例患者MRI平扫病灶均表现为均匀信号,与肌肉信号较接近,T1WI呈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压脂序列呈均匀稍高信号(如图1-8)。周围肌肉软组织见小片状水肿信号,水肿程度轻。增强检查1例患者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如图3),2例患者病灶呈均匀中度强化,其内未见坏死灶。其中2例上肢软组织病灶邻近有多发淋巴结肿大,信号与肌肉软组织病灶相仿(如图4)。

3 讨 论

3.1 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发病率及分类肌肉软组织淋巴瘤十分少见,约占淋巴瘤的0.3%,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肌肉软组织淋巴瘤更为罕见,占淋巴瘤的0.11%[2]。原发性肌肉软组织淋巴瘤只累及肌肉软组织,其它部位无淋巴结或结外病变。继发性肌肉软组织淋巴瘤,主要是其它部位的病变通过血行或淋巴道转移至肌肉软组织,也可以是淋巴结的病变突破包膜继而侵犯累及肌肉软组织。原发肌肉软组织淋巴瘤好发于四肢;继发性肌肉软组织淋巴瘤一般有其他部位淋巴瘤病史,发病部位以腰大肌及髂肌常见[3]。

3.2 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CT表现受累肌肉肿大,但仍保持原有的大致轮廓,部分肌间脂肪间隙受压、显示欠清,肿块密度均匀且与正常肌肉相仿,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图9-10)。

3.3 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MRI表现及优势肌肉软组织淋巴瘤多累及多个肌群,也可累及单个肌肉,大多位于深部肌肉,可延伸至皮下[4]及沿神经血管束蔓延[5](图8)。受累肌肉表现为弥漫性肿胀,但仍保持肌肉大致正常的轮廓及形态[6-7](图1-8)。与周围正常肌肉软组织对比,病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压脂序列呈稍高信号,T2WI病灶信号低于大部分软组织恶性肿瘤[3,5],病灶内液化、坏死少见,信号均匀是淋巴瘤的一大特点[3],上述改变可能与淋巴瘤属于小细胞肿瘤、细胞密集度高有关[6];增强扫描病灶多数呈中度均匀强化,也可呈不均匀强化(图3)。肿瘤周围软组织可见小片状水肿信号[5]。

3.4 MRI对肌肉间脂肪间隙显示好,部分肌间脂肪间隙尚存(图4),部分间隙可受压变窄、显示欠清。T1WI及T2WI,病灶内见筋膜形成的线形低信号(图2-3)及肌间隙脂肪形成的线条状高信号[3]。MRI对显示软组织有很大优势,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肌肉软组织形态、结构及信号的差异,尤其是T2压脂序列,脂肪信号被抑制、信号减低,在低信号背景衬托下,略高信号病灶易被发现;尤其通过多平面成像,能更好显示病灶的结构、形态及周围组织的改变。

3.5 鉴别诊断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由于软组织淋巴瘤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在诊断过程中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软组织肉瘤。包括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滑膜肉瘤等。上述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受累肌肉的形态、轮廓发生改变;肿块内的密度及信号不均匀,病灶内易出现坏死、液化,病灶周围软组织水肿较淋巴瘤明显;增强后肿块大多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大多强化明显。(2)神经纤维瘤病。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青壮年;病灶大部分发生于肌间隙,少部分可发生于肌肉内,病灶形态不规则;发生于肌间隙病灶,与肌肉分界清,邻近肌肉受压变形但信号大多正常;病灶发生于肌肉内时,受累肌肉多失去正常形态,多肌肉受累时,肌间隙模糊欠清;病灶内信号不均匀。(3)炎症。起病急,临床症状明显,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部分患者全身症状明显;CT或MRI表现为受累肌肉明显肿胀,肌间隙模糊,筋膜及皮下水肿较明显;抗炎治疗有效。

图1-4 左前臂继发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病变肌肉肿胀但保持大致正常形态(白箭头),内见线形低信号筋膜(黑箭头),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图3显示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图4左侧腋窝及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肿大(白箭头)。图5-8 右侧小腿原发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病变肌肉肿胀但保持大致正常轮廓(白箭头),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压脂序列呈稍高信号,病灶信号均匀、包绕血管(黑箭头),沿血管束生长,部分肌间隙尚存(白色粗箭头)。图9-10 右侧髂腰肌继发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病灶沿肌肉形态呈梭形生长(白箭头),平扫密度与肌肉相仿,增强后强化较均匀,矢状位病灶前下方见肿大淋巴结(黑箭头)。

肌肉软组织淋巴瘤好发于骨骼周围的深部肌肉,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不明显,受累肌肉多保持原有轮廓及形态,部分肌间隙尚清晰,病灶信号均匀,坏死及囊变少见。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箭头肉瘤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运载火箭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
寻宝历险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