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脑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2018-09-14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新疆844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母细胞胶质瘤胶质

1.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新疆 844000)

2.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900)

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科(广东 深圳 518036)

阿不都克尤木·阿不拉1帕力丹木·吾买尔1黄杰灵2 成官迅3

胶质瘤是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的肿瘤,脑肿瘤中约有半数为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是指发生在成年人的脑中枢神经之上皮性质肿瘤,因为肿瘤细胞属于多形性,故也称之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脑肿瘤中占比12~20%,在神经上皮肿瘤中占比约22%,在星形细胞瘤中占比约60~70%,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1-2]。脑肿瘤生长速度迅猛,患者会广泛出现水肿,致使颅内压明显增高,临床症状为头痛、呕吐、精神异常及肢体无力与意识和语言出现障碍[3]。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及影像学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X线及CT、MRI出现,特别是MRI在诊断中的应用,大大增加了该病在诊断中的发现机率。本文回顾性分析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经完整影像学资料分析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其中患者年龄在3~75岁,平均(45.27±2.83)岁,性别:34例男,21例女。病程:1~9个月,平均(6.23±1.12)个月,患者主诉头痛45例,主诉视力下降、恶心及呕吐26例,癫痫及情感发生变化10例。

1.2 研究方法采用GE-HDx1.5T磁共振(GE公司,美国)扫描仪,行常规SE序列T1WI与T2WI矢状位、冠状位及轴切位扫描,ADC及DWI图。扫描参数T1WI:TE 14ms,TR 400ms;T2WI:TE 128ms,TR 5000ms;视野(FOV)24cm,矩阵218×512,间距2mm,层厚6mm,激励次数(NEX)2。所有患者均经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其中增强扫描采用Gd-DTPA造影剂,剂量以体重(0.2mL/Kg)来计算,以3mL/s流率注射。

1.3 观察指标分析脑胶质母细胞瘤病灶位置,脑胶质母细胞瘤分型,肿瘤形态及大小,以及占位效应与周围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的比较用(n,%)加以表示,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s)表示,实施配对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胶质母细胞瘤病灶位置额叶13例,其中单独在额叶4例,其余9例均不同程度侵犯临近脑叶;颞叶26例,其中单独在颞叶11例,14例侵入侧脑室,1例在侧脑脑室内独立成瘤灶;顶叶7例,枕叶9例。发生在颞叶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脑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7,P=0.002),见表1。

2.2 脑胶质母细胞瘤分型三种分型MRI表现主要以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为主,强化效应以不均匀强化为主,肿瘤病灶内部可见异常增生血管影,可见流空效应。见表2。

2.3 肿瘤形态及大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一般患者在发现时,瘤体均已较大,形态以不规则为主,最大横断面大小在1.9cm*2.0cm~9.8cm*7.2cm之间。

2.4 占位效应与周围水肿55例肿瘤周围出现II-III度水肿与占位效应,中线结构发生移位及脑室双侧或单侧扩大。

3 讨 论

脑胶质母细胞瘤属于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发病年龄一般较大。有国外学者指出,65~75为发病高峰,成人于额叶较为好发,儿童多见于脑干,单发者居多,偶有多发(2~3个)病灶[4]。依据WHO对中枢神经系统在肿瘤病例中分类,将脑胶质母细胞瘤划分为Ⅳ级星形细胞瘤,依据胶质瘤成分是否伴有分化,伴有则称为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不伴有则称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依据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学特征,分为胶质肉瘤与巨细胞性胶质母细胞瘤两类。其发病有两种,一种为良性肿瘤发展导致,一种为从一开始就为恶性[5-6]。其生长方式以浸润生长为主,由于血供丰富,致使瘤体较快生长,视觉呈膨胀生长,团块样变化,病灶四周血脑屏障遭受破坏加之邻近血管出现功能异常,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间质性水肿。

病理与临床:脑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与瘤体的生长部位、占位效应及浸润结构相关。研究患者中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及精神异常等症状。脑胶质母细胞瘤具非常高的恶性程度,生长快速,病情随之加重,存活期平均约为12个月,且易复发,复发平均时间大约为半年。其细胞学特征为肿瘤病灶内坏死明显,边缘瘤细胞呈栅栏状,间质内血管均增生为不规则形状,瘤细胞以多形性呈现,常见为多核巨细胞,由此也称作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组化对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和酸性原纤维蛋白均呈阳性反应[7-10]。

MRI表现:肿瘤细胞的不成熟性与高度间变,致使新生血管容易结构不良,形成血栓,导致肿瘤病灶内部血供中断而引发坏死组织囊变或血管破裂。位置:脑胶质母细胞瘤以额叶及邻近脑叶受侵,颞叶及丘脑与基底节或脑室内独立成病灶为主,经脑脊液扩散。分型及MRI表现与强化效应:分型以囊变坏死型、出血型与多发型为主,囊变坏死型, MRI平扫后T1WI为低信号,中心信号略低T2WI为高信号,中心高信号表示囊变坏死,外围稍高与等信号表明最外围有指状水肿。有专家指出,高度恶性胶质瘤,以脑胶质母细胞瘤更甚,以囊变坏死T2WI的表现较为典型,呈中央高核心信号与边缘出现指状高信号;出血性MRI平扫后T1WI以低信号为主内伴条片状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多发型,病灶形态与大小相近或大小不一。MRI表现主要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强化形式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均匀强化相对较少。肿瘤形态及大小:形态多以不规则居多,由于其发展迅速,最大横断面大小在1.9cm*2.0cm~9.8cm*7.2cm之间。占位效应与周围水肿:该肿瘤均具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与周围水肿,致使相邻脑室遭受压出现形变,双侧或单侧脑室变大,中位线发生结构位移,当肿瘤等中线延伸至对侧脑半球后,中位线发生不明显位移[11-12]。

表1 脑胶质母细胞瘤病灶位置(n,%)

表2 脑胶质母细胞瘤分型(n,%)

图1-3 T1WI、T2WI示顶枕右侧交界区占位呈巨大团块样,病灶生长超过中线结构,脑室系统受侵,信号不匀称,边界模糊,强化不均匀;图4-6 T1WI、T2WI示额叶右侧占位呈巨大团块样,病灶信号不匀称,边界模糊,坏死囊变明显,强化不均匀;图7-9 T1WI、T2WI示颞叶左侧占位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缘清晰,坏死囊减少,病变未发展至中线结构,强化均匀。

诊断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MRI表现虽然有一定的特征,但仍需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脑脓肿、Ⅲ级星形细胞瘤及单发转移瘤等疾病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主要特征以T2WI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病灶占位效应与边缘水肿均较轻,瘤灶内部坏死囊变较少,病灶信号均有,以分叶状或团块状多见,强化均匀,脑胶质母细胞瘤以信号不匀称,不规则形态、囊变坏死与瘤内出血多见,占位与水肿明显等来区分,特别是流空效应(血流迅速致使MRI信号检测受限,导致T1与T2加权成像显示为黑影),本研究流空效应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阳性率有约76%。脑脓肿强化呈环形,其壁较为均匀且较薄,外壁较为完整、连续、光滑并附有较高张力,信号呈现为高信号。脑胶质母细胞瘤壁厚不匀称且在肿瘤实质内有流空效应,信号呈低信号。Ⅲ级星形细胞瘤具有与脑胶质母细胞瘤同属恶性星形细胞肿瘤,MRI表现相近,可通过流空效应区分。单发瘤转移与脑胶质母细胞瘤经肿瘤原发史与瘤外浸润加以鉴别[13-14]。

综上所述,脑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呈现多样性及一定特征性,一般诊断不难,同时结合MRI新技术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猜你喜欢

母细胞胶质瘤胶质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转化体内诱导研究进展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新兴技术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骨形成蛋白- 4 在人类胶质瘤中的研究现状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