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养日龄对苏淮猪肉质的影响

2018-09-13蒋锁俊孙鎏国颜军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猪种黑猪胴体

蒋锁俊,孙鎏国,颜军

(江苏省淮安市动物疫控中心 ,淮安 223001)

0 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的改革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消费上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更注重蛋白质品质的需要。猪肉产品是我国提供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主要原因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是,地少人多,人均资源少的因素;二是,人们的消费习惯。人们对猪肉品质的关注主要是口感问题,认为过去传统饲养的育肥生猪饲养时间长,猪肉口感比较香,主观上认为养殖时间长的可能猪肉品质优于养殖时间短的,“土种猪”优于“外来猪”。

苏淮猪是淮安市农委联合江苏省省畜牧总站、淮阴种猪场、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培育的生猪新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验收。苏淮猪生长性能优异,它的各项经济和技术指标突出,是一个综合性能比较优秀的培育猪种。苏淮猪是大约克夏猪和淮猪杂交选育而成的黑猪,含有75%的大约克外血,通过10多年的选育既保留了原始地方猪种淮猪的耐粗饲、肉质优的特性,又吸纳了大约克夏猪生长快、瘦肉较多的优点,是节粮、瘦肉型猪的优良品种。在确保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仍保留了本地猪种肉质细嫩芳香的特点。随着苏淮猪的影响逐渐扩大,淮安市农委适时申报了“淮安黑猪”农产品的地理标志,苏淮猪含有国家保护猪种——淮猪的血统,在当地俗称“淮安黑猪”,具有地方猪种特有的肉质风味。

淮安市以“淮味千年”为主旋律,通过品牌发力,重振淮安畜产品品牌形象。组建了以淮阴苏淮猪繁育中心为首的淮安黑猪产业联盟,形成以苏淮猪持续选育为核心,链接扩繁、商品猪生产、屠宰加工与市场运作等产业的金字塔式产业结构。为了加快淮安黑猪的扩繁推广,近年来,在安徽、四川、重庆、福建等省份已推广苏淮猪种猪2万多头。淮阴种猪场与广东温氏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开展苏淮猪试验养殖合作,共同打造淮安黑猪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共推模式,受到以苏淮猪为基础的淮安秋歌农牧公司淮安黑猪肉、南农淮安研究院苏淮猪肉、苏食公司淮黑猪肉、广东温氏集团天露黑猪肉等品牌市场的强烈反响,肉品销售遍及上海、合肥、南京、苏州等地。“淮黑猪”品牌战略促进了我市养猪业的产业发展。为了进一步开发“淮黑猪”的肉品潜力,我市不断在提高苏淮猪肉质上下功夫,继开展发酵床养猪模式和原生态养殖试验模式试验后,又开展了探索饲养日龄对苏淮猪肉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猪为各种不同因素生长较慢的苏淮猪30头,平均体重为150 kg,由淮安市淮阴种猪场提供。

2 检测标准与方法

2.1 胴体品质测定

随机选择不同日龄(590 d耳标号为10288,480 d耳标号为13372,730 d耳标号为7068)的3头猪进行屠宰,测定其胴体品质。检测标准:NY/T825—2004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821—2004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1180—2006肉嫩度的测定(剪切力测定法)。本次屠宰测定由于猪只数量较少,不分组不分类,单独进行测定。测定工作由淮安新势畜牧服务有限公司完成。

屠宰率(%)= 胴体重/屠宰前活体重×100%。

背膘厚度(cm):取肩胛后沿、最后肋处和腰荐结合处3点的平均值。

眼肌面积(cm2):第10肋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先用硫酸透明纸描出眼肌面积,再用坐标纸计算出眼肌面积。

瘦肉率(%):左侧胴体除去板油和肾脏后,进行瘦肉、脂肪、皮和骨的剥离。剥离时,肌间脂肪不另剔除,算作瘦肉;皮肌(包括腹腔部和大腿部皮肌)不另剔除,算作脂肪。瘦肉重占瘦肉、脂肪、皮和骨的总重之比为胴体瘦肉率。

2.2 氨基酸测定

猪屠宰后4 ℃冷藏保存24 h,取第10肋处背最长肌为样品。氨基酸的检测标准为GB /T 5009.124—2003。各项指标均由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检测。

3 结果分析

3.1 胴体性状

胴体性状的具体指标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日龄猪屠宰测定胴体性状

表2 不同猪只屠宰测定肉质性状

3.2 肉质性状

通过对肉质性状方面的分析,3头苏淮猪的肉色红度平均值为:L值=41.85,a值=10.79,b值=13.33,其中a值和b值偏高,说明其肉色较红。

3.3 氨基酸指标

肌肉氨基酸含量见表3。

表3 不同日龄猪氨基酸指标

4 结论

从胴体品质测定结果看,与王均顺[1]研究的苏淮猪品种性能水平相比,生猪屠宰率略低一点,背膘厚度二者相接近,眼肌面积显著高于正常饲养的苏淮猪,但瘦肉率要显著低于正常饲养的苏淮猪,这可能与试验猪日龄较长有关。总体来看,480、490、730 d三者之间的胴体性状差异不明显。

在肉质性状方面,从pH值看,3头苏淮猪的pH1处在正常范围以下,而pH24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酸度偏低(pH1正常值5.9~6.5,pH24正常值5.6~6.0)[2]。pH1值下降的特性受屠宰击昏时应激大小和体温的影响,因此pH1值异常的原因可能与宰杀过程有关。从系水力和失水率角度来看,第一头猪和第三头猪的肉质处在正常范围之内,第二头猪额度系水力偏小,失水率大,滴水损失值也相应偏大,表明在没有外力和有外力的情况下,损失或者渗出的水分较多。本次屠宰试验是在离淮阴种猪场几十公里的淮阴区食品公司进行的,pH1值下降可能是由于该公司的屠宰设备落后、生产流程不够合理,造成猪应激反应比较严重,从而在宰后放置一段时间后肉质pH发生了变化。从肌内脂肪角度来看,3头苏淮猪都处于1.5%~3.5%的正常猪肉范围。480、490、730 d 3种不同日龄猪之间的肉质性状差异不明显。

猪肉氨基酸含量是评定其肉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2],与颜军[3]等研究的发酵床苏淮猪及孙鎏国[4]等研究的原生态养殖“淮黑猪”的氨基酸性能相比,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大部分有所提高,异亮氨酸低了46%,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基本相当,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高20%左右,缬氨酸高35%左右,蛋氨酸高48%左右。

猜你喜欢

猪种黑猪胴体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育肥肉牛屠宰率与活体、胴体价格之间的关系分析
黑猪
湘沙猪配套系杂交组合肥育、胴体及肉质性状配合力测定
胴体原本没那么美
小黑猪
中国猪种对世界猪种的贡献
味精与高脂日粮对生长猪胴体性状与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