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哮病从痰论药

2018-09-12徐玲霞熊紫娟孙朋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哮病痰饮

徐玲霞 熊紫娟 孙朋

【摘要】本文从哮病病因病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哮病之痰論的思想内涵及其基于哮病的中医理论依据,基于哮病的现代医学理论认识,基于哮病的中医治则治法,病案举隅等五大方面来诠释哮病之痰论的思想。

【关键词】哮病;痰饮;病案举隅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02

1 哮病病因病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中医药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发展中,为哮病的诊治留下了珍贵的宝库。《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汉《金匮要略》中“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等症。再到隋朝《诸病源候论》中“呷嗽”,病理为痰气交结,应兼顾去痰饮为之法。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提出痰为主要病机,进一步阐明“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则,使本病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1]。近现代我医家多认为哮病是“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痰气壅塞气道,肺气不利,宣降失常,引动伏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甚至张口抬肩。综上,哮病发作期的病因关键为痰,且以邪实为主。宿痰留于体内,痰从寒化会伤及脾肾之阳,痰从热化会亏耗肺肾之阴,所以后期经常会伴存在肺、脾、肾等脏虚弱征候。

2 哮病之痰论思想内涵

2.1 基于哮病的中医理论依据

中医学哮病的发病关键在宿痰伏肺,在诱因之下,形成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由此可见, 痰在哮病的发病当中占据着枢纽的位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水谷精微至脏腑,供其营养。在临床上,脾脏生理特性喜燥恶湿,最怕受困。一是气困(气机不布),二是湿困。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是因为脾主升清,脾气升动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

2.2 基于哮病的现代医学理论认识

哮病相当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疾病。支气管哮喘现在多认为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2],这种气道炎症反应表现在呼吸道粘膜上有充血、水肿,表面上形成很多“痰浊”样炎性分泌物,结果进一步造成气管的狭窄,加重呼吸道痉挛,从而气喘哮鸣尤慎。

2.3 基于哮病的中医治则治法

《金匮要略》针对痰饮提出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3]。甘温以补阳,振奋阳气,一方面温化饮邪,另一方面杜绝痰饮滋生之源。辛温、苦温用以祛邪,宣发利水,使饮邪能从表下分消而去。众所周知,对本虚标实之病证,单纯扶正易恋邪,单纯祛邪易伤正,故应以和为原则,痰饮亦有标本、虚实之别,应当兼顾。临床上发作期,有以邪实为主,亦有正虚为主;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体内的病理因素依然存在。故对哮证的治疗,当标本兼顾,不要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要辨证求因,灵活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2.4 病案举隅

患者,女,19岁,主因喉间哮鸣有声1月余而就诊。患者1月前出现发热、流鼻涕等感冒症状,经治疗后,仍稍咳嗽,喉间哮鸣有声。现症:咳嗽,喉间哮鸣有声,晨起与睡前为甚,咳吐白粘痰,无打喷嚏,鼻塞,偶流清涕,稍咽痒,纳差,无腹胀,二便平,夜寐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检查:听诊双肺布满哮鸣音,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寒哮。治宜温肺散寒、祛痰化饮为法,拟方射干麻黄汤合导痰汤加减。处方:麻黄6 g,射干9 g,细辛3 g,法半夏10 g,五味子9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炙甘草10 g,陈皮6 g,胆南星6 g,枳实6 g,茯苓9 g,紫苏子9 g,白芥子9 g,莱菔子15 g。二诊:服上方后,咳嗽,喉间哮鸣减轻,仍纳少,晨起微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守上方,加四君子汤以补益正气,兼以健脾化痰。服药后,症状基本改善。

按:射干麻黄汤有温肺化饮,下气祛痰之效。导痰汤可燥湿豁痰、行气开郁。全方合用,效果明显。炙麻黄,以取麻黄开肺定喘作用,而不在发汗,但使用麻黄需注意不可长久,中病即止。由于痰是本病关键,因此,用药内忌用一切助湿生痰之品,为熟地,炙甘草,熟地滋腻,可助湿生痰,不利痰的排出,甘草有“中”之副作用,对于苔腻者,当列为禁用之列。治疗各哮喘必须重视培本治疗,提高局部支气管的抵抗力,因此后期合用四君子汤标本兼顾,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3 总 结

综上,在医学历史的长河中,中医从未停止过对哮病的病因病机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与见解。哮病的发生多有“夙根”之痰,机体亦存在虚虚实实,我们从痰论治处方用药的同时,应注重分析引起哮病发生的内、外因之分,病机往往缠绵复杂,临证又需兼顾虚实、标本之分,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9-7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13,36(5):331-336.

[3] 赵 鼎,吕翠霞.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5):2229-2232.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哮病痰饮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
从“肺系膜”论哮病伏痰犯膜的病机特点与分型分期论治规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疗效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小青龙汤医案辨析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经验
穴位疗法治疗哮病的临床效果及机制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