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生活

2018-09-11焦文林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任性规则生活

焦文林

解剖热点

“生活”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家庭的柴、米、油、盐,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涉及人们从事的各类活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里蕴含着丰富的宝藏,等待我们去认识,去挖掘。家庭是生活的起点,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特别是父爱、母爱,是我们永恒的生命温暖。学校是生活的加油站,在这里我们得到了老师的爱护、同学的关心,我们开始畅游知识的海洋,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生活的能量。社会是生活的舞台,这里有和谐的互助,也有残酷的竞争;这里有丽日当空、风平浪静,也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因此,当我们离开家庭、学校,走向社会,应该学会用自立坚强面对生活,用勇敢毅力书写生活的诗行。

关注生活、贴近学生心灵,是高考作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作文总是引导我们感受生活赐予的幸福,接纳生活带来的苦痛,体悟生活展现的道德情操,发现生活蕴藏的哲理……这也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课题。

备考技法

高考作文

如何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

高考作文归根结底是要求考生表达对生活的理解、感悟与评价。高考作文离不开生活,但不能照搬生活,叙述事件,要学会写细节,通过细节的描述,表现人物情感,震撼读者心灵;阐述事理,要选择新视角,表达新观点,要强化分析,透过现象,发掘生活的本质、真意。

秋雨斑竹萧萧声,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显情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目传神,一瞬传情”的艺术境界。例如一个眼神、一根白发、一丝皱纹、一个转身、一滴泪、一抹笑,往往集中体现着写作者感情最纯粹的部分。考生只要把握好细节,将作文的动情点凸显出来,就可以使作文的情感更加集中、厚重。如2017年北京高考佳作《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一堆废墟下,一位年轻的老师身体被砸,仍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天灾,保护学生。保护他人,牺牲自己,人性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就是汶川的向倩老师,名字和人格一样的美好!

舍身护人,临危不惧,爱之大,师之魂,这是一个教师的忠贞!

余震不断,命令要求所有进入废墟的战士马上撤出。人们拖着一个战士,不让他再进废墟,他大哭道:“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这是震撼人心的呼唤和哭喊!人民的生命财产高于一切,将自身的安危置于脑后,一次次地向废墟发起进攻,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叫人民子弟兵!

明知有险,偏向险行,勇之最,兵之义,这是一个战士的忠贞!

这样的细节描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正是有了这些细节描写,考生才顺理成章地发出了感人肺腑的赞美之言。

拨开现象迷雾,洞见本真容颜——精研细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道:“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写时评类文章,要在分析现象、揭示本质方面,下足功夫,要能够如劈柴那样,以锋利之器深入其“纹理”,抓住其要害,剖析其本质。具体来说,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意义分析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对正面评论对象的分析评价。考生可在引述评论对象后,或赞扬其高尚的道德修养,或评价其积极的社会意义,或表达让社会成员向其学习的期待等。如2017年山东高考佳作《风物长宜放眼量》:

当下社会纷乱复杂,人人身披尖刺,处处提防着这个世界,浑身充满戒备,到处都是排挤,无一处是自己的容身之地。而这时的24小时书店,宛如一盏指路明灯,于彻夜黑暗中扫尽寒冷,无论是流浪的拾荒者,外来务工的人,抑或是普普通通的市民,都能被引领着,在书海之中静下心来,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书店以其包容接纳了这些在午夜徘徊、无以慰藉的孤独心灵。

这段文字,总体上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社会上的提防、排挤与24小时书店的人文关怀进行对比,突出24小时书店的精神特质。在引入24小时书店这则试题材料之后,考生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运用意义分析法,指出他们的做法是对人们心灵的引领,是对孤独心灵的慰藉,明确指出了“24小时书店”的人性化特点,彰显了主旨。

二、危害分析法

危害分析有三个角度,即个人、集体、民族。危害分析有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现实,分析其已经造成的危害;二是着眼于未来,用假设的方式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危害。这种方法多用于反面评价对象的分析评价,就是针对议论的人、事,分析其负面效应。如时评《严守生态底线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甘肃、青海数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几轮大规模开发。在“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觀念作用下,长期无度索取导致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深刻教训必须认真吸取。

想法决定做法,理念指导行动。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刻不容缓。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例,一个共性问题是发展理念不对头,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这种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不仅危害当地可持续发展,更会祸及子孙后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子,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作者先指出祁连山森林采伐、矿山探采等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再挖掘原因,在此基础上,将局部的危害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剖析环境恶化对人类自身、子孙后代的严重影响,分析深刻透彻。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辩证思考

在分析问题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反面、主流、支流、长处、短处,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区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考生只要对事物进行辩证思考,在作文中融入了哲理,往往容易获得高分。如2017年吉林高考佳作《敢自信,敢真我》:

敢自信,敢真我,是主席眼中的今朝风度,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决心,亦是在漫长时光中升华自己,随时准备抓住机会的谦逊态度。

于毅,在我眼中,就是有着这种“敢自信,敢真我”的态度的风流人物。于毅曾说,最初想要唱歌,可是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他被分到了播音系,结果毕业后却做了演员。然后转眼十年,他在勤奋地做着演员的同时,也没扔下自己的主持功夫,更不曾放弃自己的歌手梦想。十年磨一剑,终于有一天,他在那方小小的舞台上,得偿所愿,唱音乐剧,唱戏曲,大放光彩。平和如他,在那一刻有着不负十年等待的激动,亦有着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坚毅。

如果曾经,他认输于此生此身,又怎么会有后来的风采。我们,一草一木也好,一莺一燕也罷,科学家也好,小职员也罢,都应该有这样一种生存姿态:敢自信,敢真我。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敢自信,敢真我,不是天马行空式的特立独行,不是冥顽不灵式的头撞南墙,而是一种能够支撑我们正向生活的态度。在个人生活面前,在社会需要面前,在国家存亡面前,保持“敢自信,敢自我”的生活态度,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不惧道阻且长。

考生先借名人警句、名人故事阐述“敢自信,敢真我”的含义,再用“敢自信,敢真我,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表现自己对“敢自信,敢真我”的辩证思考,不断地将论述引向深刻。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见解独到

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生深刻思想的萌生。考场作文中,人云亦云者多,独抒己见者少。如果我们看问题、用材料的时候,能够换一个视角去认知事物,就能开辟一个“新”天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问题,如果考生能够抛开旧视点,选择新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表达出新颖深刻的认识。如2017年上海高考佳作《一叶也许能知秋》:

就拿这次高考来说,人们可能会因为你较差的高考成绩,而预测你未来可能找不到好工作,收入低,买不起车、房,甚至预测你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作为。但这种事岂能“一叶知秋”?人尽皆知,爱迪生成绩也很差,但他后来却成为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成绩也不好,但他后来却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不是说“一叶知秋”是错误的,而是很多事都充满了未知数,我们的预测可能会不靠谱。

然而有些人却对一些预测坚信不疑。比如这几年,算命、星象、数字密码乃至电脑神策等预测“方术”层出不穷,许多人乐此不疲,深信不疑。还有一些人总想着求菩萨保佑,抽签预测前程。试想一下,就算真的有菩萨保佑世人,但世人这么多,菩萨怎么可能把每一个人都照顾到?我想,如此“预测”实在是对自己的否定。

一叶知秋吗?一叶也许知秋,但这一定是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结合了众多因素之后才能预测的。并且,我们要通过“预测”,来提高自己的积极性,肯定“人事”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一叶知秋,预测到麦色金黄。

作文抓住“一叶知秋”这个普通道理,摆事实讲道理,其真正用意在于树靶子、打靶子,即并不是所有事都能“一叶知秋”。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论证,让人耳目一新。

相关素材

义务教育门外的孩子

2017年9月10日,10岁女童张易文到商丘工学院报到。此前,经过一年复读,张易文以352分的高职单招成绩,被商丘工学院专科录取。父亲张亚东表示,教育就是“早快好省”,自己改变不了现状,只能改变自己的子女。

张易文,4岁起在私塾读书,9岁首次参加高考落榜,10岁考入大学。按照父亲的规划,她要争取20岁博士毕业。乍一听,这简直就是按下加速键的“开挂”人生,但其背后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这本身有违义务教育法,何况,孩子还要面临童年缺失、同年龄人陪伴缺位、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等现实问题。她即便上了大学,也难免让人为小女孩的未来捏把汗。

解读

教育的成功与否,要从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等多角度来打量,决不能仅用时间上的“早”和“快”作为衡量标准。然而,放眼周围,这种“早快好省”的教育理念却并非个例。焦虑的家长猛踩孩子人生的油门,一边心疼孩子的辛苦,一边却无奈地被裹挟前行。家长面对子女教育,要做的是理性思考,让孩子慢下来,在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长度,走出宽度,走出多彩的旅程。

子女留学与养老矛盾

十年前,深圳的张勇卖房送女儿到美国留学;如今,女儿不仅留在了那里,还和美国男友结了婚。一年来,张勇一直在苦劝女儿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要挟,但效果不大。张勇说,这辈子做得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留学。如今,他最犯愁的是: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子女留学后到底是不是必须回国?父母是不是只有靠子女养老这一条路?子女的婚姻,父母有没有权利干涉?事件引发了热议。

解读

父母应该有一种更为宽广的胸怀,应该有一种无私的爱。有了这种境界,父母就会主动给孩子自由,并为他们追求幸福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并支持儿女的选择。而社会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让老年人没有养老之忧,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精彩。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由,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合肥铁路公安认定,该女子的行为涉嫌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对其作出了改正错误并且罚款2000元的处罚。当事人罗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非常后悔,诚恳道歉!

请针对罗某强行阻挡高铁车门关闭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依照试题任务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具有明确任务要求的材料作文,考生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实质;二是看清任务要求,针对“罗某强行阻挡高铁车门关闭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具体立意时,有以下角度可供考生选择:

1.阻拦高铁,文明失效。罗某情急之下阻拦高铁车门关闭或许是一时冲动,但是这种情急之下的鲁莽冲动却暴露出其道德的缺失,反映出文明社會“约束与训练”的失效。

2.遵守规则,切勿冲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也在营造社会秩序与和谐生活。切勿因为个人私欲急躁冲动,置社会规则于不顾,否则,只能是伤人害己。

3.教育处罚,双管齐下。文明社会与规则相伴而行。面对规则屡屡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我们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规则意识深入人们的心灵,让遵守规则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加重对违反规则者的处罚,让规则得到应有的敬畏。

【佳作展示】

守住规则,切勿任性

◎司玉树

罗某情急之下阻挡高铁车门关闭或许是一时的任性冲动,但是这种情急之下的任性,暴露出其规则意识的缺失。个人的事情再急,也不能影响别人,更不能破坏规则。规则面前,须冷静;规则面前,莫任性。

罗某无视交通法规,公然阻拦将要关闭的高铁车门,以致造成发车晚点。因一己之私,影响公共交通,触犯规则,自己也被停职罚款,名声受损,心灵受伤,纵使真诚道歉,亦悔之晚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则在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也在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生活。其实,人的自由就如那时而奔腾不息、时而缓缓流动的水,向着一定的方向自由自在地流淌,但是不要忘记,流水的自由也必须受到河岸的限制,那默默无声静守流水的河岸,就是流水面对的“规则”。河床内的每一股细流、每一朵浪花,都可以自由欢乐地沿着河床流淌,却不能任性狂妄脱离岸的束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规则”面前,愿你是一束欢乐而不任性的浪花,如此,就能尽享生活之流的和谐欢畅。切勿置社会规则于不顾,放纵个人私欲,任性冲撞规则。

然而,现实却很无奈,在规则面前任性的事件屡见不鲜。有游客无视公园警示和工作人员提醒,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自驾游玩时下车,结果被老虎攻击;有司机在交通法规面前任性,涉嫌危险驾驶罪被依法拘役;有八旬老太为了祈福,在航空管理规定面前任性,向飞机发动机撒硬币,导致航班延误近5小时,险些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他们“前赴后继”地对规则任性挑战,却都无一例外地在伤害社会的同时,使自己声名狼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规则面前,请收起任性,理性以待。

张居正曾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守规则之“难”,“难”在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私欲。私欲是任性的心理支点。规则面前,如果人们能够想到公众利益,而不是一己之私,那么守规则也不是一件难事。

点评

考生能够按照试题的任务指令,围绕“罗某强行阻挡高铁车门关闭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明确的观点,即“规则面前,须冷静;规则面前,莫任性”。作文主体部分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先正面论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再反面论述破坏规则的危害,正面论述富有形象性,反面论述论据充足。考生在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破坏规则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文。

猜你喜欢

任性规则生活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千万别任性
让规则不规则
任性者的搞笑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有才任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