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当避免几种思维误区

2018-09-11邹志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袁隆平国人作文

邹志华

高考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思维能力的高下决定着作文的高下。笔者结合一次作文教学实践,分析考生在写作中的常见思维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迅速关上煤气,跑到客厅拨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也因此被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对材料中的“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就事论理型

不少考生在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之后,就完全抛开了材料中的“中国骄傲”——袁隆平、袁媛,联系其他事例阐述观点,忽略了题目在写作内容上的要求。比如,一篇习作在引述分析材料之后,提出“中国骄傲,是一种不甘平庸,全力去做最好的自己的一种精神”的看法,然后举科学家陈芬儿、古代李密、苏武、宋濂的事迹阐述观点,结尾以“中国骄傲,就是要去做最好的自己。哪怕只是一株没有花香,也没有树高的小草,只要你顽强生长,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你便是中国骄傲”收束全文。

题目要求是对材料中的“中国骄傲”谈思考与感悟,考生在作文时就应紧紧扣住材料中的“中国骄傲”就事论事。“就事论事”,重点在于剖析事件本身,分析其本质、内涵、作用、影响或意义等,不需要过多旁征博引,即便举例子也要和事件本身密切相关。因为联系类似材料或性质相反的材料是为了论证你的观点——你对题目中叙事性材料的看法或思考。

二、观点模糊型

这是指作文的中心论点不明确、不恰当。论点是考生关于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它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对自己看法的完整陈述,是一个完成的、肯定的句子。然而考生在作文时,或以论题为题,如“中国骄傲,中国的骄傲”“中华精神,中华骄傲”;或不能清晰、明确、肯定地亮明对“中国骄傲”的思考或看法,如“中国骄傲,可大可小”“中国骄傲不只是伟大”“我为中国崛起而骄傲”“我眼中的中国骄傲”;或对材料中的“中国骄傲”的认识不恰当,如“伟大,始于平凡”“骄傲体现于价值”“奉献于人即谓‘中国骄傲”等。针对这些问题,考生可以把论点表述为“中国骄傲,秀的是一份自信”“中国骄傲,我的榜样”“有为方为中国骄傲”“中国骄傲当唤起国人追求”等。

三、舍二取一型

考生只看到一种骄傲,而忽略了另一种骄傲,未免失于片面或偏颇。如只看到材料中的袁隆平院士的卓越贡献,从肯定作出贡献的角度来谈“中国骄傲”;或只看到材料中小女孩袁媛沉着智勇救出危难中的父母,从肯定遇乱不惊、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谈“中国骄傲”等,都是不全面的。

材料作文如果出现多则材料(或事件),在理解材料时应该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先分析二者的共性,再分析二者的个性。考生不应只看到和只分析某一则材料(或事件)。材料中87岁的袁隆平院士和7岁的袁媛被称为“中国骄傲”,他们身上共同具有的东西是什么?是中国的优秀文化!

四、浅层滑行型

考生只看到两种骄傲的浅层或字面意思,没有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揭示其深刻的内涵、本质、意义等,未能揭示两种骄傲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思考面对这些“中国骄傲”,我们应该怎么办等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只围绕着“中国骄傲,可大可小”“中国骄傲不只是伟大”“伟大,始于平凡”等角度阐述论证,就比较浅显。

在审题立意中,考生的思维应该纵横捭阖,围绕“中国骄傲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被称为‘中国骄傲”“面对这些‘中国骄傲我们应该怎么办”三个层面一层层地向思维更深处钻探,在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之后,从同类、相关、相反的人、事、物、言等角度横向展开联想。

“骄傲”,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中国骄傲”,值得中国自豪的人或事物。材料中的二人为什么当选“中国骄傲”?袁隆平因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以高产量和高质量保证了全国人民的粮食需求,同时对世界温饱问题的解决也作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是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另外,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亦彰显了国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宝贵品质。袁媛在危急時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这体现了袁媛的果敢智慧、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同时反映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祖国的花朵,她无疑让国人感到了无限的希望和无比的自豪。袁隆平、袁媛的这些核心精神,无疑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这些都必须提高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材料中的“中国骄傲”就是中国英雄,就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人。“中国骄傲”,洋溢着民族自信、爱国情怀。“中国骄傲”应该是今天中国社会形象中最宝贵的新符号。我们呼唤每个公民都能尽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展现出人性良知、社会责任和高贵精神,努力成为“中国骄傲”,而且人人皆可成为“中国骄傲”。

中国骄傲当唤起国人追求

◎廖晨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谁人不识?靠着培育杂交水稻的突出成绩,他几乎解决了世界上半数人口的饥饿问题。有如此贡献的他,还能用流利英语在座谈会上演讲,让国人惊叹。同样,7岁女孩袁媛在煤气泄漏的情况下处乱不惊的品质和挽救父母的智勇也获得了国人的赞颂。以上二人堪称“中国骄傲”,而中国骄傲当唤起国人的追求。(引材料,提观点。)

我们说的“骄傲”是对一个人的品质或行为产生强烈认同感,进而产生以之为荣的心理。若仅仅在个人之间,更强调双方的情感联系,可若放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其意义便非同小可。(揭示“中国骄傲”的本质。)

中国骄傲是全体中国人对其行为和品质的认可,并产生以之为荣的心理。为全体国人所自豪,这样的品质自然有极高的标准。如此境地下,被称为“中国骄傲”之人,依然获得国人的广泛认同与赞誉,其意义可见一斑。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科技贡献卓越;袁媛危急下挽救父母,小小年纪处乱不惊,二者殊途同归,皆以其品质打动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中国骄傲”之称实至名归。(分析材料中的二人为什么成为“中国骄傲”。)

“中国骄傲”的意义不同于普通的骄傲,获此殊荣的人必定 是在全国范围内唤起国人追求的引领者。“中国骄傲”不止于让国人仰望,其真正意义该是作为榜样唤起国人的学习劲头。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对待“中国骄傲”的态度不应仅是崇敬,还得有所追求。这种追求是由向往而发的追随和学习的态度。各种评选活动,小到“班级每周学习标兵”,大到“感动中国人物”,我想其目的,除了要表彰获奖人的品质,更在于激励我们向他们学习。

中国骄傲,当唤起国人的追求。这种追求须以实践为基石。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心有追求是“知”,实践是“行”,有“知”不“行”,一切都是空谈。而我们从榜样那里学习,从“中国骄傲”那里获得追求的动力,都不应止步于心里的认同和追求,更要转化为行动,要实践。(面对“中国骄傲”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骄傲引领了社会道德品质的取向。像袁隆平不就激励了千万科研工作者,专注科研,关注民生,为民服务吗?像袁媛不正鞭策青少年培养镇定冷静、处乱不惊的品质吗?中国骄傲唤起了国人道德品质的追求,国人身处社会之中受这种追求的感染,自然容易将它转化为行动。由此可见,中国骄傲,当唤起国人的追求。(再次剖析材料,为论点服务。)

《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骄傲,以其品质影响天下之民,其意义不言而喻。中国骄傲,当唤起国人的道德追求,以其道德之范,成就中国美德之风!(引用名言,紧扣论点,升华主题,收束全文。)

猜你喜欢

袁隆平国人作文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
向袁隆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