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迁移
——“积、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2018-09-11江苏建湖县冈东小学2247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6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因数

江苏建湖县冈东小学(224700)

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

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教师出示两组算式“(1)6×2=12,6×20=120,6×200=1200;(2)20×4=80,10×4=40,5×4=20”,让学生观察、辨析、探究,总结出乘积的变化规律,并用专业术语陈述这个规律,然后举例证实这个规律。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措辞准确到位,丝丝入扣。但是笔者发现,学生一经实战就吃“败仗”,如在练习“做一做”第1题时,前两组基本正确,第三组也能算对,但是没有应用规律。

“做一做”: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12×3= 48×5= 8×50=

120×3= 48×50= 8×25=

120×30= 48×500= 4×50=

为摸清学生的情况,教师进行“保持一个因数不变,扩大第二个因数”的变式,并打乱题目(如下)顺序,此时学生的解题速度明显慢下来,出错率大大增加。

14×17=238 14×34= 14×102=

14×51= 14×85= 14×68=

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

在“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据此推测商的变化规律;接着提问:“谁对谁错?用两组算式来检验我们的推断和猜想。”教师出示例8(如下所示),让学生计算并总结规律。一开始,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后来在教师的提示和诱导下学会准确表达,但是根据例题中的提示(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撤换关键词,表达例题涉及的规律,如“16÷8=2”和“160÷8=20”时,学生会说:“除数保持不变,被除数乘以10,商也跟着乘以10,”但是离开具体例题数据,让他们用完整的语言刻画规律时,许多学生则傻了眼,特别是第2组。

例8.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

(1)16÷8= 160÷8= 320÷8=

(2)200÷2= 200÷20= 200÷40=

以上是商的变化规律,相对较难,而下面第三组是商不变规律,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轻易就得出规律,语言表达也很规范到位。

(3)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3= 60÷30=

600÷300= 6000÷3000=

接着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练习(如下所示),出人意表,学生都做对了,原来“做一做”的练习运用到的都是商不变的规律。有位中等生感叹:“商原来还有七十二般变化呀!”“那你搞清楚了吗?”“嗯。”可是让他描述时,他却说得含糊不清。还有学生发表错误观点:“只有商的不变规律才有用,商的变化规律基本不会出现,做题时基本不会碰到。”“那练习第6题(如下所示)根据规律写商,你又怎么解决?”“直接计算!”他答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做一做”: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商,写出后面两题的商。

6.根据每组题第1题的商,写出后面两题的商。

三、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作为进入新知学习的楔子,教学应着眼于规律的产生过程。一开始教师就问:“积在何时会变化?以2×3=6为例说一说。”学生思考推测:因数变化时积就会变化。再问:“积与因数的变化关系到底怎么样?”学生纷纷举例比较变化情况。这时方法是重点,只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印象才会很深刻。教师开具学习单:先改变一个因数,固定一个因数,看看积有什么变化。通过展示汇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了然于胸。最后升华提问:“如果遗忘了规律本身,也没有案例,该怎么办?”学生纷纷回答:“自己举例研究,马上可以总结出规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研究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对积的影响,即使没有任何提示和指导,学生也很快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于是,有了这个楔子,学生就可以自主学习商的变化规律。

总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情境的创设和学法的制定。学生只有在思想和方法的“迁移”中学习,才能熟练掌握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类比学习其他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因数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求被除数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因数是11的巧算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积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