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传播用语问题初探

2018-09-10孙玉林

出版广角 2018年13期
关键词:用语读音汉语

【摘 要】 文章基于自媒体环境,以微信公众号传播为例,阐述网络传播的用语不规范现象,提出用语不规范可能扭曲汉语本意,影响汉语的传承和发展,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关 键 词】微信公众号;微信文章;传播;汉语;标准

【作者单位】胡作法,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孙玉林,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7年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基于移动网络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在安徽县域乡镇的实证研究”(SK2017A0917);安徽省2016年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三创教育的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jyxm0492)。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3.02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低头族”数量日益庞大,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数字化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渠道。微信公众号是当下流行的信息与知识传播平台,极大方便地了人们认知世界和汲取知识,但微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用语不规范甚至扭曲汉语本意的问题,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笔者调查发现,“读书369”“一星期一本书”“儒释道文化精髓”“幸福人生8”“国学品位”“中医养生堂”等大众型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和文章,偶尔会出现一些文字或知识性错误,而部分媒体、企事业单位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和文章,用语不规范、错漏百出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用语错误问题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究其原因,这些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大多追求时效性与话题性,缺乏传统出版社三审三校的质量监控机制,很难做到对文字严格把关。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相关机构和媒体从业人员意识到,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对汉语正确、规范使用是题中应有之义,由此提出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网络传播用语规范问题。

二、微信公众号用语存在问题

笔者研究发现,图书、期刊等传统媒体偶尔出现用语不规范问题,而新媒体经常出现用语不规范问题,其中,微信公众号出现这类问题的概率更高。笔者整理相关资料,发现微信公众号在推送信息或文章的过程中出现用语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后不一致

同一篇文章表述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如一篇微信文章的描写:“一家人开始了将近20年的流浪生活……他们分别已达三十年之久。”“20”和“三十”的用法就属于前后不一致,应将“三十”改成“30”。又如“推荐一部电影”公众号推出的微信文章《颠覆三观的成人童话,莫名有点酷》中的一段描述:“……和童话没有一点关系,反而黑暗的让人看了都心凉……反类型,反套路,反经典,完全就是一部黑暗童话。”既然和童话没有一点关系,又何来一部黑暗童话?

2.词语误用

词语误用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不解词意。很多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或文章不注重词意的细微差别,用语错误,不当之处甚多。比如一篇微信文章赞扬某位劳动者:“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结余都捐给了灾区的希望工程。”“结余”一般指账目结算后剩下的钱、物等,“节余”一般指因节约而积攒的钱、物等,所以文中的“结余”应为“节余”。一篇微信文章描绘女性:“她穿着一袭紫色大衣,配一件花色短裙……”“袭”字为误用,因为“袭”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书〉(量)用于成套的衣服”。2012年,某学院院长的一篇离职感言在网上热传,这样一篇具有振聋发聩意义的好文章,仍存在一些用语错误,比如“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这个量词“付”应该是“副”的误用。第二,知识匮乏。微信文章撰写者知识匮乏、缺乏常识是造成微信文章用语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篇微信文章报道一起恶性事件: “一个瘦弱的女子,在湖北的首善之区和权力中枢门前,仅仅被误以为信访人,就招来警察的一顿暴打。”文中的“首善之区”用法不当,《现代汉语词典》对“首善之区”的解释为“〈书〉最好的地方,指首都”。显然,中国的首都应该是北京。

3.标点误用

微信文章的作者往往对标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滥用标点,顿号、逗号、分号、句号不分。比如一篇微信文章描述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写道:“两位青年同名,一位叫史蒂夫·乔布斯;另一位叫史蒂夫·沃兹奈克。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硅谷人。”“乔布斯”和“另一位”中间的标点符号“;”应该是“,”。

4.不合语法、逻辑

汉语有一套语法规则,如果强行打破规则,写出来的句子就可能有问题。比如一篇微信文章介绍北爱尔兰的美景,写道:“浩瀚的海面上,阳光像金子一般闪烁。远处有一小岛,树木葱茏,海鸥盘旋,放眼望去,犹如一座巧夺天工的水上盆景。”文中“巧夺天工”与“小岛”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但小岛是天然的。

5.滥用网络新词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网络新词,有些已被收入汉语词汇,如“控”“给力”“点赞”“颜值”“网红”“大咖”等,这些词形象、生动,可作为汉语词汇的有效补充,推动汉语发展。但有些网络词汇,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小盆友(小朋友)”、“孩纸(孩子)”“菇凉(姑娘)”等,故意利用错误的读音来制造幽默效果,容易混淆汉语规范。有一些新词,如“屌丝”“牛逼”“草泥马”“TMD”等,带有粗俗的成分,要避免使用。还有一些网络用语的创新,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言不合就……”等,有一定的表现力,但也不可滥用。

6.生搬硬套

2016年,傅园慧凭借“洪荒之力”一词走红,但这个词的用法只适合特定情境,不宜滥用,因此,许多微信文章对“洪荒之力”一词生搬硬套的做法不值得提倡。还有些一些微信文章,为了吸引眼球乱用词语,如一篇微信文章的标题是“她碉堡极了”,“碉堡”在这里是“厉害”的意思,直译就是“她非常厉害”,改变了汉语词汇“碉堡”的原意和词性,这种无视汉語规范的用语方式不值得提倡。

三、解决策略和方法

要解决微信公众号的用语错误、不规范问题,关键在于形成行业监管机制,使新媒体用语规范尽量朝传统出版靠拢,提升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1.形成监管机制

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作为媒体融合的重要平台,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要充分重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微信文章发表审核流程,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监管重点不仅包括内容导向问题,也包括文字表达规范。

2.规范文字和标点

微信文章的用语,除了特定语境,应尽量使用规范汉字。保证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决条件,也是新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文字使用应以国务院2013年8月19日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标点符号使用应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31日批准、1996年6月1日实施、2011年重新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为准。

3.对易错的字注音

新媒体在发布文章时,应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给易错字注音,正确认识常用汉字读音,同时注意区分大小写、正斜体、声调、儿化音、隔音符等。

(1)难认字

我国常用汉字约有3500个,一般人能掌握6000—7000个汉字是很了不起的。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入词条69000余条,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6版,缩印本)收入单字17914个。面对这么大的词汇量,读者很难全面掌握。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微信公众号管理人可通过注音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如“这是他惯用的鬼蜮伎俩”中的“蜮”读“yù”,“他们能赚得盆满钵满,是因为他们经营能力强”中“钵”读“bō”,还有“磐石(pánshí)”、“磬石(qìngshí)”、“饕餮(tāotiè)、耄耋(màodié)”、“垚(yáo)、赑(bì)、毳(cuì)”等。

(2)普通多音字

汉语多音字较多,必要时可以注音。以“场”字为例,根据《辞海》(第6版,缩印本),读“chǎng”音,意思有5个,第一,举办一桩事情或发生一桩事故的处所。第二,特指考场。第三,表示文化体育活动次数的量词,如一场报告会。第四,戏剧术语。第五,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之一,存在于空间区域。读“cháng”音,意思有3个,第一,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第二,特指市集。第三,表示经过一桩事情的量词,如一场大雨。根据以上解释,在“王娟是个苦孩子,每年暑假,她都帮家里做农活……看着家里的场院上晒的金灿灿的稻谷,王娟既开心又难过。”这段文字中,“场”应读作“cháng”。

(3)特殊多音字

第一,保留古音词。有些汉语词汇,要保留古音,特别是成语。比如“箪食壶浆”是“dānsì-hújiāng”不是“dānshí-hújiāng”,“图穷匕见”是“túqióng-bìxiàn”不是“túqióng-bìjiàn”,“博闻强识”是“bówén-qiángzhì”不是“bówén-qiángshí ”,“心广体胖”是“xīnguǎng-típán”不是“xīnguǎng-típáng”,“暴虎冯河”是“bàohǔ-pínghé ”不是“bàohǔ-fénghé ”。这类来自古语典故或与古音有关的词汇,按照汉语规范,必须保留原音,在权威机构未做规范前,不能随便改动。比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衣锦还乡”标注成“yījǐn-huánxiāng”,但同时说明“衣:旧读yì,穿衣”。《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6版,缩印本)、《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衣锦还乡”中“衣”的注音都是“yì”。

第二,姓氏、地名音。汉语有一些特殊的姓氏和地名是多音字。比如“繁”作为姓时读“Pó”,“种”作为姓时读“Chóng”,“华”作为姓时读“Huà”,“六安”作为地名时读“Lùan”,“秘鲁”作为国家名时读“Bìlǔ”,德国首都“柏林”读音为“Bólín”。这些特殊的姓氏读音和地名读音很容易出错,微信公众号管理人应从传播汉语文化的角度出发,给这些字词注音。尤其一些教育机构的微信公众号,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发布特殊姓氏和地名相关文章时更应该注音。此外,标注姓氏、地名时,第一个拼音需大写。

第三,方言音。有些汉字,用于人名时,普通话和方言音各有不同,因此要标注读音。具体做法是标注普通话读音,然后在注释里标明方言音。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标注“Chén Yín kè(京津音què)”,著名作家贾平凹标注“Jiǎ Píng āo(西安音wā)”。

第四,意同音不同。有些字,意思相同或相似,写法相似,读音相似却略有不同,容易引起误用。比如“烜赫”的意思是“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读音是“xuǎnhè”;“煊赫”的意思是“名声、气势等盛大”,读音是“xuānhè”。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6版,缩印本)注明“烜(xuǎn)”又读“xuān”,但在发表文章时,很多人把“煊”注成了“xuǎn”。又如,声音清朗而响亮用“朗朗(lǎnglǎng)”,读书声响亮用“琅琅(lángláng)”,因字形和意思相似,很多人忽视两者读音的差别,造成曲解和误用。

4.慎用网络流行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的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便捷渠道。行政机构主动亲近网络,既彰显了网络民意的不容忽视,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工匠精神”“给力”“大咖”等有很强表现力并被汉语规范接纳的网络词汇,可以直接使用,如“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就是直接使用“大咖”一词。但有些网络流行语,如“蓝瘦香菇”等,即使要用,也应该用括号标注“难受想哭”;粗俗的词,如“牛逼”“屌丝”“TMD”等,不要用;“小盆友”“孩纸”“菇凉”这样不伦不类的词,还是少用为好。

四、结语

汉语博大精深,它承载了中华文明,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微信公众号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平台之一,它不仅具有娱乐八卦、交友、购物的功能,还可以帮助网友增强阅读能力和提升个人素养,因此,规范微信文章的用语非常重要。对微信公众号的用语进行规范,第一步就是要正确使用汉语,这靠自律,也靠他律。此外,新媒体平台亟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协助平台规范汉字使用,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黎洪波,等.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夏征农,陈至立. 辞海[M]. 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用语读音汉语
学汉语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那”与“哪”的读音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我是小字典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
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