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膏方用药规律数据分析

2018-09-10陈竞纬

江苏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内风叶氏

张 晖 陈竞纬 戴 斌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9)

膏方,古称煎膏、膏滋,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五十二病方》,最初所治之证多为外伤,后逐渐成为用于滋补强身、抗衰益寿、治病纠偏的一种中药剂型。明清以来,吴门医派在运用膏方时强调“一人一方一膏”“膏滋冬令进补”,把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调理理念充分体现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使膏方盛行于江浙等江南地区。吴门医派代表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就已记载膏方,其立法精准,用药简练,成为后代医家膏方立法组方的重要指导之一。现从《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膏方医案中探讨叶天士膏方运用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膏方32首,除去其中无具体用药者共计28首。

1.2 数据规范化 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作为标准[1],对处方中药物名称进行统一规范。

1.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得出高频次药食物,根据其四气、五味、功效以及归经分类分析。

2 数据分析

2.1 药类频次分析 28首膏方中所含中药种类共计88种,包括80味常用中药以及8味食物药,出现总频次为203次。其中26味补虚药共计使用75次,其药物种类及使用频次均为首位;其次为清热药,12味中药共计使用27次;8味食物药使用频次也较高,共计21次;解表、祛风湿、止血、消食、芳香化湿、开窍类药物使用频次均较少。结果见表1。

表1 《临证指南医案》膏方用药药类频次分布

2.2 高频次药物分析 前15味高频次常用中药依次为:生地黄、麦冬、天冬、沙参、阿胶、柏子仁、茯苓、茯神、白扁豆、大枣、莲子、人参、桑叶、杏仁、薏苡仁,占总中药种类的17.05%,总使用频次为79次,占总频次38.92%。8味食物药依次为:甘蔗汁、甜梨汁、柿霜、乌骨鸡、淡菜、黑豆皮、羊骨髓、猪脊髓,占总中药种类的9.09%,总使用频次为21次,占总频次10.34%。结果见表2。

表2 《临证指南医案》膏方用药高频次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2.3 高频次药物药性及功效分析 将15味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根据四气进行分析,可见平性药物运用最多,其次为寒性和温性药物;五味统计分析示甘味药物使用频次较多,其次为苦味和淡味药物;药物归经统计分析可见药物多数归脾胃经、心经、肾经;药物的功效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虚药,以补气、补阴为主,后依次为安神药、利水药。结果见表3、表4。

表4 《临证指南医案》膏方用药归经及功效统计

3 讨论

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在治疗内伤杂病方面经验丰富,他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前人理论基础又独创新见,其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发展中风学术又倡导阳化内风学说,提出“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的用药原则;继承李东垣的脾胃论又强调脾胃分治,新创“甘润养胃”之法;重视整体观念,治疗五脏虚损时重脾胃,倡导“当治其中”的治疗理念;此外,他在奇经辨治、络病理论、小儿用药、温病辨舌验齿等方面均建树颇多。现以膏方为基础,探讨叶氏学术思想。

3.1 以补为要,佐以攻邪 叶氏言“治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之证,治咳甚呕血吐食,均进膏滋”[2]。可见膏滋功在补虚,所治多为久虚不复之证,叶氏常用膏滋治疗内风、虚劳、吐血、噎膈反胃等疾病,常用补虚药如天冬、麦冬、沙参、人参、白扁豆、大枣等。虽然膏滋多治虚、劳、损等内伤之证,但尚有叶氏用膏滋治外感之例:“某,右脉大,寤咳寐安,病在气分。桑叶、川贝、知母、地骨皮、梨汁、蔗浆,熬膏。”[3]58所治为秋燥咳嗽,病在气分,虚劳之象不显,桑叶、川贝润燥,知母、地骨皮清热,梨汁、蔗浆甘寒生津,重不在补。若妄投补益之品,则成滞补,有碍津液运行,使枯燥更甚。故虽有久虚不耐攻邪之说,但《素问》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痰、热、瘀既是正虚所致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可使正更虚,所以膏滋应以补为要,佐以攻邪。

3.2 甘平补虚,质厚填阴 越人有上损从阳,下损从阴之议,其中针砭所莫治者,调以甘药。故有建中汤急建中气,以期饮食增而气血旺、阴阳调。甘平之品多善补益,故叶氏喜用药性甘平为主的药物。建中汤之属虽能治上焦阳分之损,但不足以培下焦真阴之本;且病根在下深远或久损不复致虚劳者,因汤剂轻浮,不能填补虚损,故叶氏改汤为膏,取质厚味重之性使补力直趋于下。如参术膏[3]40:“人参四两、九蒸于术四两,各熬膏成,以炭火厚掩干灰,将药罐炖收至极老为度。每服膏二钱五分,开水化服。”虑及久虚不可复者,因有形精血难复,大剂量参、术一可补益中焦之气,二可培无形之气,此外成膏方式可填补下焦真阴,此即叶氏所谓“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3.3 注重“后天”,顾护脾胃 叶氏言“久病以寝食为要,不必汲汲论病”[3]86,其中尤以饮食最为关键。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精津液均资于饮食入胃,后借脾脏运化输布以营养全身,故叶氏施治重视顾护脾胃。

3.3.1 从脾论治血证 主血者,心肝脾三脏也,但血之所生化者为脾,脾之健运,则气血源源化生;脾之统摄有力,则营血行于脉内。故叶氏从脾论治血证,主要从脾生气血及脾统血两方面着手[4]。如“吐血”门“郑(二八),虚损四五年,肛漏未愈,其咳嗽失血,正如经旨阴精不主上奉,阳气独自升降……夫精生于谷,中土纳运则二气常存……生黄芪、黄精、诃子肉、白及、苡仁、南枣,淡水熬膏”[3]86,诃子肉、白及酸敛固涩,固脱止血以治标,黄芪、黄精、苡仁、南枣甘温建中,既可益气摄血,又可健脾生血以治本。

3.3.2 从胃论治内风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3]14,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因精血衰耗,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此非外来六气热极所致,芩、连之属不能制服。经曰:风淫于内,治以甘寒。故叶氏在治疗内风时喜用甘寒养胃生津之品。如“中风”门中记述:“……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内风夹阳动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天冬、麦冬、长白沙参、明天麻、白蒺藜、甜梨汁、芦根汁、青蔗浆、鲜竹沥、柿霜,共熬成膏。”[3]9除天麻、白蒺藜平肝息风,直属肝经本经的药物外,尚有二冬、沙参及各鲜品味甘性寒入胃经,生津滋阴,潜阳息风,合乎肝为刚脏,济之以柔的治则。且膏性重味厚,直填阴隙,符合其“味厚以填之”治疗阳化内风的用药原则。

3.3.3 从脾胃论治他脏病 叶天士继承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思想,肝木肆横,胃土必伤,故治肝时不忘顾护脾胃,扶土抑木。如“胁痛”门中记述“黄,左胁骨痛,易饥呕涎。肝风内震入络。肝胃络虚,心嘈如饥,左胁痛,便燥少血。生地、天冬、枸杞、桂圆、桃仁、柏仁,熬膏,加阿胶收”[3]441,枸杞、生地、天冬滋阴潜阳息风,桃仁、柏仁辛润柔肝,桂圆、阿胶补益脾胃,扶土抑木并行,不致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更甚。

《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为肺母,若胃阴不足,虚火上扰于肺,肺阴亏损,肺燥咳嗽,叶天士擅用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桑叶、甘草或麦门冬汤等甘药理胃,培土生金。如“咳嗽”门“张(十七),入夏嗽缓,渴饮。此温邪延久,津液受伤,夏令暴暖泄气,胃汁暗亏,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法以甘寒,益胃中之阴。仿金匮麦门冬汤制膏。参须、北沙参、生甘草、生扁豆、麦冬、南枣,熬膏”[3]59,参须、生扁豆、南枣、生甘草益气健脾,沙参、麦冬共养肺胃之阴,宗仲景虚则补其母之义。

3.4 药食同源 食物药是叶氏遣方用药的一大特点,首先,他充分发挥药食同源之特性,善仿五汁饮而喜用鲜品,取其甘寒多汁之性有助于生津增液,符合胃喜柔润之性。除甘蔗汁、甜梨汁等食物药外,亦将生地黄、柏子仁、麦冬、苏子等药物取鲜品酿汁用,甘寒养胃,济阴润燥。其次,叶氏善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补形,他曾言“老年衰惫,无攻病为法”,久病多为虚损之证,因其精血不足,必以血肉充养,故用淡菜、猪脊髓、羊骨髓血肉有情之品,补益作用可见一斑。

4 结语

纵观《临证指南医案》中膏方的药食物运用规律,可发现叶氏使用膏方重在固本补虚,佐以攻邪,使用药物多以甘平补益为主,同时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运用其中,总体从脾胃生理特性以及脾统四脏两个方面体现叶氏治病崇脾胃。叶氏对鲜品、厚重之品的灵活运用,亦是一大特点。因此,分析学习《临证指南医案》中膏方的运用,对临床诊疗有所裨益。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分析部分补虚药及特殊药物的使用,对其他类别的药物尚未做系统分析,故阐述叶氏膏方运用特点尚有不足之处,期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对叶天士临床经验做进一步数据挖掘、探讨和总结,为传承中医药而努力。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内风叶氏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