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健康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8-09-10何克春

现代医院 2018年8期
关键词:服务

刁 丽 何克春

健康是加快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和决心。健康中国建设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必须转变理念,深化改革,调动一切力量,全民共建共享。

1 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

2015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健康中国”;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提出国内首个且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战略正式落地并开始实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2030年、2050年的健康目标,提出了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5个方面的战略任务[1]。

2 建设健康中国面临的挑战

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着生活方式多样化、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等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挑战,面临着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健康保障体系不健全、健康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2.1 健康生活方面:面临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所占比率高达60%[2]。人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3]。如吸烟会导致肺癌及其他肺部疾患,2015年我国成人吸烟率为49%、未成年人的吸烟率为11%;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癌与其他肝部疾患,2015年我国成人平均每年饮酒6.7 L;饮食结构不合理会导致肥胖,2015年,成人肥胖率男性为5.9%、女性为8%,儿童超重率为6.6%,且多盐、多油、多糖饮食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其它健康问题;不良性行为会导致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吸毒不仅带来健康问题,还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2 健康服务方面:面临供需矛盾突出、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2.1 健康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这个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同健康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优两方面。

2.2.1.1 供给总量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量偏低。2013年,我国每千人拥有1.5名医师,而同期美国拥有2.6名,德国拥有3.9名,英国拥有2.8名,法国拥有3.2名,韩国拥有2.1名,日本拥有2.3名;我国每千人拥有3.8张病床,而同期德国拥有8.2张,法国拥有6.4张,韩国拥有10.3张,日本拥有13.7张[4]。与需求量比,供给增长均慢于需求增长。在1995—2015年,我国医疗机构门诊增长比达到97.7%、住院人次增长比389.6%,而医生人数增长比只有58.5%(见表1);居民年住院率增长了178.2%,而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只增长了42.3%(见表2)。

表1 1995—2015年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供需总量

注:1)指2015年数据相对1995年的增长率

表2 2005—2015年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供需平均量

注:1)指2015年数据相对于2005年的增长率

2.2.1.2 二是供给结构不优,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不够 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公办(特别是政府办)医疗机构一统天下,民营资本活力不足;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不平衡,城市大医院为要素(卫生资源)的主要配置,而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少;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产品多,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不足,提供医疗服务产品的医疗机构多为二三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产和提供的医疗卫生产品少且品质无法保障。

2.2.2 健康服务体系不适应疾病谱变化 当前,一方面传染病发病率依然较高,另一方面,慢性病患病率节节攀升。原有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仍然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又不断出现,威胁不容忽视[5],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2003—2013年城市的慢性病患病率从27.7%增长到36.7%,农村的慢性病患病率从15.3%增长到29.5%,且增长速率增快(见图1)。

然而现行的健康服务体系却还不适应疾病谱的变化。首先,重治轻防现象比较突出,城市大医院为要素(卫生资源)的主要配置,而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少;其次,传染病防治不适应形势发展,对慢性病防控重视不够、防治能力不强[6],加剧了健康中国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

图1 2003—201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

2.2.3 人口老龄化对健康服务提出新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5%,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对健康中国建设提出新挑战:一是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就2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来说,老年人是全部人口的2.4、2.2倍,就诊率和住院率分别为全部人口的3.8、2.0倍;二是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疾病的经济负担不断增加;三是需要综合应对老年人的各项需求,如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心理辅导需求与医疗服务需求。然而,我国的健康促进体系却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在健康服务方面,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健康服务不足,老年人健康服务绩效不高,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协同不够;在健康保障方面,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不高,服务的可及性不足,针对老年人和老年疾病的基本药物供给不足,药物的可获得性有待提高;在健康相关产品方面,老年人的健康替代产品、辅助产品生产、供应保障不够[7-8]。

2.3 健康保障方面:制度体系不健全

《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完善健康保障,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又是重中之重。当前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备。多层次健康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医保筹资与保障水平差距大,公平性不够;医保与医疗、医药联动不够,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9]。另一方面,药品供应保障领域存在药品研发能力较为薄弱、流通环节较为混乱、药物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而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面临群众服务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窗口,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健康惠民政策、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引起重视。

2.4 健康环境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危害健康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推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此所衍生出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10]。烟煤等的广泛使用,造成大气严重污染;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污染水源、土地及食品;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带来烟尘、粉尘污染,以及超标排放,使农村没有净土;过度开采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传染源暴露。

由此而产生的主要健康问题有:一是增加了疾病风险,职业病(如尘肺)危害青壮年健康;空气、水源、食品污染,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癌症高发;工伤事故、交通意外等,直接损害健康。二是损害了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三是流动人口成为流行病、传染病的载体,如流感、性病等。四是农民工和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2.5 健康产业方面:发展、创新不充分

健康产业是为人的健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集合,我国健康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在医疗、卫生等各大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是同时也正面临着发展、创新不充分等问题[11]。在健康服务方面,市场活力不足,多元办医格局尚未形成,健康服务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健康服务新业态较少;在健康相关产品方面,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不高;在健康政策方面,尚未将促进健康的理念完全融入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

3 健康中国建设的对策

上述问题和挑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矛盾,是过程中的挑战,可以通过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改革是解放思想、解开矛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3.1 改革健康理念,落实健康优先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改革体制机制,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坚持健康优先战略,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中融入促进健康理念,让健康理念贯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国民教育体系以及体育健身活动,加快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体制机制的形成。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发展理念中体现健康优先,在发展规划上强化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中突出健康保障,在财政投入上保证健康需求。通过健康中国建设,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12]。

3.2 改革健康管理,普及健康生活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将健康教育融入各行各业,针对群体和个体,加强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宣传与普及,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一是引导合理膳食,普及营养知识,降低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和肥胖率,减少食盐摄入量;二是运用宣传、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控烟限酒;三是加强科普宣传,加大对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健康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四是要通过宣传教育、综合干预等手段,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与此同时,要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职能,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加强健康行为干预。

3.3 建立两项制度,优化健康服务

增加健康服务总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改善供给结构,增强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医养结合,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3.3.1 改革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居民身体不适时,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诊断和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就诊,急危重症患者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做到有序转诊[13-14]。

3.3.2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正确处理政府与医院关系,科学界定政府作为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建立公立医院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15-16]。

3.4 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健康保障

3.4.1 健全全民医保制度 通过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互动、相互联通机制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为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争取更多的医保筹资,并获得公平保障;增强医保与医疗、医药之间的联动性,推进基本医保三网合一,完成从制度框架、筹资政策、基金管理、定点管理、经办管理统一,到筹资水平、保障待遇的统一;同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总额预付、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

3.4.2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需要从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发力,加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为人民群众供应质优价廉的药品。在药品生产环节,通过提高药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对于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应该保证其生产供应,同时保证药品质量;在药品集中采购方面,采取基本药物及特殊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供应,一般药品由医疗机构带量、自主采购等流通策略,并切断医院和医务人员与药品使用间的利益联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作用;同时在政策方面,通过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3.5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健康环境

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大气、水污染等的综合治理,从而建设良好健康环境,同时需建立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市场主体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对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的监管[17]。

3.6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健康产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应以健康为中心,推动产业间深度融合,到2030年将健康产业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健康产业市场活力不足,应促进多元办医,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以及食品等的融合,通过新技术催生健康新产业,新模式引发新业态;同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18],应促进健康与体育融合,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在医药方面则需加强医药技术创新,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
自助取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演变与启示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