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视阈下 高职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8-09-10郭瑶

电子商务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物流培养策略

摘要:中国物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出国门、介入世界市场的竞争是一种必然趋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进而使中国物流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跟,培养大批具备国际化接轨能力的物流人才是根本。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研究存在人才培养研究不够、专业化特征明显、缺乏全行业国际化接轨意识、物流行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差等问题,高职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有重视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按照职业人才的国际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接轨素质、重视发展学生的国际接轨意识等。

关键词:“中国制造”;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铺开等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发展里程碑的出现,中国经济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经济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站住脚跟,中国企业必须与世界市场接轨,而中国企业要与世界市场接轨,中国企业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接轨能力,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在物流行业,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这个问题。

1、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界定

对于国际化人才的界定,研究界存在多种观点。综合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学术界对于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界定的几点基本认识:

(1)专业能力强。必须具备多元复合的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强,具有娴熟的技能,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2)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3)有全球化竞争意识,具备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

(4)熟悉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兼具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母语运用水平、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及国际惯例。

(5)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国际通用的语言,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6)具有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远大的理想和价值信念。

2、高职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国物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出国门、介入世界市场的竞争是一种必然趋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进而使中国物流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跟,培养大批具备国际化接轨能力的物流人才是根本。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是一个国际化标签,是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打造的品牌,是中国质量的象征。这在客观上要求推动中国物流人才与国际接轨。在“中国制造”视阈下,推动物流人才与国际接轨,是中国物流产业和物流人才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物流人才素质提升的必然归宿。中国不仅需要大量国际事务方面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把国际化接轨能力作为一种视野、一种综合素质纳入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的一部分,除非我们想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永远定位在中低端水平。

在物流行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被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国际化接轨问题还未提上日程。从我们掌握的文献来看,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且很不深入。研究“中国制造”视阈下高职物流人才的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策略,深入探究将国际化接轨能力通过何种知识、何种方式适当地切入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综合素质要求,从而使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中国物流企业介入世界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推动湖南省乃至全国高职物流人才与国际接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高职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外对人才国际化问题研究较早。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又强调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加强国际间的人员交流、实现课程国际化改革、培养国际型人才,进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等,逐渐主导了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如欧盟各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伊拉斯谟计划”、1995年批准的“苏格拉底计划”以及1999年发表的“波隆亚宣言”等,都着眼于通过欧洲各国间的人员交流、课程、学分、文凭以及学术资格相互承认等,建立相互开放的高等教育体制,培养覆盖整个欧盟的国际化人才,促进欧盟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增加欧洲各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实力。而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

基于这种现实,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很难摆脱全球化的阴影。培养人才的国际化接轨能力,是全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相对于国外对人才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我国国内研究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培养研究不够。在國内,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很重视,人才培养主要着眼于国内竞争,在人才的国际化接轨素质培养方面研究不够,缺乏必要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意识,国际化竞争意识和国际化竞争能力都很差。

(2)人才培养专业化特征明显。在国内,关于人才国际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素质纳入对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要求,在这一方面也缺乏研究,导致具备国际化接轨能力的人才数量少,范围小。

(3)缺乏全行业国际化接轨意识。我国大多数行业的竞争着眼于国内,还停留在“关注各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的阶段,没有把全行业国际化接轨作为一个目标提出。具体到高职教育这一块,由于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研究还未提上日程。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的培养并未作为一种国家意志受到重视。

(4)物流行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差。物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国际化接轨问题,可能是因为国家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够高,或者是国内企业卷入国际化竞争的要求不是很迫切,国家对于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造成我国物流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差。

4、高职物流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1)重视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外语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国际视野、国际接轨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发展英语全面沟通能力或者泛商务英语能力都有障碍和难度,所以要重视开发物流行业各专业的专业化外语教材,发展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沟通能力。

(2)按照职业人才的国际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关注人才的国际标准,对于各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有现成的人才国际标准,则将人才国际标准直接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如果没有现成的人才国际标准,则需从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两个维度入手,探究建立符合人才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关注人才职业能力考核的有效性,要根据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物流人才的国际标准,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考核,既要使人才的职业能力在符合企业人才要求的同时又高于企业人才要求,确保人才的能力能有效运用于物流企业的工作实践,又要使人才的职业能力能符合物流人才国际标准,使物流企业具备国际接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接轨素质。要将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法、多元文化等作为一种通识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获得一种国际视野和国际接轨素质,作为物流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基础和能力平台。

(4)重视发展学生的国际接轨意识。要通过渗透和熏陶的方式打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未来的就业与创业中能把眼界拓展到国际市场,这既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物流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流人才介入和发展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总之,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培养物流人才的国际化接轨能力是必然要求。培養物流人才的国际化接轨能力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是某几个专业,而是要将国际化接轨能力作为一种视野、一种素质纳入对全体物流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使他们能适应物流企业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从而能更有效地介入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通讯.人才国际化目标及国际化人才内涵[N]. 中国人事报, 2006-01-16003.

[2] 谢守成.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0-41.

[3] 刘秀玲,谭会萍,苗芳.国际化人才培养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4):383-385,389.

[4] 桑元峰.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探索外语教学质量监控[J].外语界,2014,164(5):83-88.

[5] 才宇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135-137.

作者简介:郭瑶,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物流培养策略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