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自贸区建立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018-09-10叶恒毅

中国商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密集型自由化出口

叶恒毅

摘 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原则上是指在没有海关“干预”的情况下允许货物进口、制造、再出口。

关键词:自贸区 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b)-085-03

1 中国自贸区建设概况

我国截至2018年4月13日已分阶段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及海南成立了12个自贸区。成立以来,各自贸区利用其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扩大地区和国家的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其作为国际投资中心的地位,利用区内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其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在港口、交通枢纽和边境地区刺激所在地区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上海自贸区,下面将以其为例来分析自贸区建立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 上海自贸区建设概况

该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彼时中国面临“二次入世”且正处于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因此,承载着中国改革突破口的上海自贸区意义重大。

2.1 上海自贸区的整合基础

上海自贸区是在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整合建立的,后者于2009年11月19日挂牌成立,成立后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2012年,该保税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130.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5%;税收429.0亿元,较上年增长11.8%;商品销售额10998.1亿元,较上年增长13%。保税区内各区域主要职能各有不同,能够实现政策、资源、产业和功能的联动互补。

2.2 上海自贸区的创新

上海自贸区在贸易、投资、金融和行政管理四个领域有较为明显的创新。贸易方面,其推动了贸易方式、国际物流及贸易监管制度的转变,并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和由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两方面突破;投资方面,探索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金融方面,其正按照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资本项目开放来逐渐推进金融改革;行政管理方面,推进“一线开放”,堅定“二线管住”,建立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2.3 上海自贸区贸易框架

第一,培育创新贸易中新型业态,形成以品牌、技术、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我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二,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同时完善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

第三,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及融资功能。

以下笔者将通过列举一系列贸易数据,结合上海自贸区贸易方面的主要举措,来分析其建立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

3 上海自贸区建立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上海当地,进而辐射至长三角经济经济圈,并有可能进一步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那么,首先须从贸易规模、贸易增速、进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依存度等贸易指标来分析上海自贸区建立对上海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再普遍推及其对长三角经济圈乃至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带动作用。

笔者试图通过对比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后上海一系列贸易指数的变化,来得出其建立对上海外贸的影响。

3.1 贸易规模及增速

在2013年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前,受全球经济危机余震影响,该口岸一系列经济指标已不容乐观,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速已由2010年33.1%跌落至2012年-0.7%。

2013—2017年,该口岸对外贸易发展较快,进出口贸易均呈现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0738.7亿美元增长至12894.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02%;出口值和进口值分别从6362.2亿美元和4376.5亿美元上升至7883亿美元和5150.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3.9%和17.69%,增长显著。

自贸区成立后,上海口岸对外贸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进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利于缩小我国自贸区与新加坡、韩国釜山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自贸区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为我国今后进行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并在其中占有更高比重的附加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贸易结构

3.2.1 资源密集型产品

其在上海口岸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最低,2010—2012年,上海口岸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上海口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58%下降至16.48%,自贸区成立后,该比例到2016年已下降至7.72%;该口岸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10年6.17%波动至2016年7.08%。

3.2.2 劳动密集型产品

其在上海口岸对外贸易中位居第二,且呈现下降趋势。2010—2012年,上海口岸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上海口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2.46%下降至42.51%,自贸区成立后,该比例到2016年已下降至34.02%;2010—2012年,该口岸对该类产品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由32.68%下降至28.37%,自贸区成立后,该比例到2016年已降至19.89%。

3.2.3 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其在上海口岸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比较高。2010—2012年,上海口岸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上海口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6.95%上升至41.01%,自贸区成立后,该类产品占比上升幅度较显著,到2016年已上 升至58.26%。虽然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该口岸进口居于首位的产品,但是增长速度慢于出口,从2010年61.15%上升至2016年73.03%,如图2所示。

3.3 国际物流

2009—2012年,上海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数量增速放缓,由2010年13.7%降至2012年0.6%。

自贸区挂牌成立后,上海口岸各类交通工具出入境次数稳步上升,自2013—2017年,该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总数由209219次上升至268495次,年均增幅达7.08%,且出入境交通工具数量增速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年均增速达7.6%,增长较为明显,如图3所示。

上海自贸区可发挥各港口联动作用,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济等产业。此外,通过加快发展航运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鼓励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物流平台同时促进国际贸易的往来,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综上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于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推知,通过在贸易、投资、金融及行政管理上的进一步制度创新和大胆开拓,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必将对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乃至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论

4.1 建立上海自贸区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

第一,自贸区内企业开展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业态和功能,有助于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产品贸易竞争力新优势,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贸易价值。

第二,自贸区实行创新监管制度和简化通关模式。通关便利化措施使得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降低了36.8%,并且随时调整法检项目、减免法检费用,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降费比例超过40%,这些措施的出台降低了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成本,为我国出口企业节约数亿元成本。

第三,上海自贸区深化金融制度创新,为我国商品的出口提供结算便利。在我国的行政体制要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从而为我国出口企业创建更優良的贸易环境。

4.2 政策建议

4.2.1 推动上海自贸区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发展及改进负面清单

通过扩大开放,刺激服务业管理体制和企业机制日益完善,在区内建立贸易投资自由化服务机构和相关研究机构,形成区内统一的贸易自由化水平的评估指标和相关机制。

负面清单的改进应注意三点: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外商投资政策的协调性;完善负面清单管理相关配套的行政体系;清单管理空间范围的扩容。

4.2.2 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合理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金融改革要循序渐进,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防止非法套利,且要加大金融风险监控和防范,坚持“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猜你喜欢

密集型自由化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密集型呼吸灯灯串设计与实现
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印发
基于LTE网络自优化方法研究
当代俄罗斯媒体语言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