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机制下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8-09-10张融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

张融

【摘 要】武昌工学院基于依托4项湖北省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和6项省级教改项目,针对民办高校生源特点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通过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和“政产学研用”协同,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多层次深度协同融合创新,构建了“专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的分层培养。

【关键词】校企联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4-0252-02

0 引言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影响和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查显示,一方面一些高校就业率不高,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其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学结构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在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此,武昌工学院协同湖北风机厂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绿色风机制造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首批重点培育本科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湖北省试点转型专业、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和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湖北省联合招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等项目,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及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工程项目和学科竞赛驱动培养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提升技能水平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实践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1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的首要历史重任,武昌工学院为湖北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个应用型高校都在不停地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近年来,紧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武昌工学院围绕创新建设教学体系,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实践。

1.1 专业教育脱离产业需求

专业“冷热”、学科实力及学校的声誉与生源质量密切相关。机械类专业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专业,当前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教育内容陈旧。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专业设置脱离新兴,所学专业与就业相关度不高,人才用非所学,结果表现为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

1.2 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技能不足

我国制造业有技能型人才1.57亿,高技能人才仅仅4.136万。据人才供求关系及教育数据显示,现阶段除了信息技术人才供过于求,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和农业装备新能源汽车四大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研发、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型等人才匮乏。

1.3 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与宽口径矛盾

高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理念与文化冲突,产生了宽口径人才培养与专门化人才需求的矛盾。为加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内高等院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要“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加强基础,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职业技术培训体系,迫切希望高校能培养出快速适应工作要求的“专门化”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则达不到要求。

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2.1 “政产学研用”协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武昌工学院机械类本科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从2009年开始,通过校校协同、校企协同共同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育人理念,构建“知行交替”的教学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构建多维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湖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机械工程学院已与30多家企业深入开展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企业家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2 利用“思维差异”,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现代工业制造的课程体系

依托武昌工学院的学科优势,立足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多学科技术融合的特点,在校内外、行业内外、国内外开展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文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注重厚基础,涵盖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如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工科课程);注重培养具备广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满足社会不同层面及不同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综合性复合人才,实现“宽口径”。利用“思维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课程设置分技能应用型、复合应用型AB模块,满足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选课需求。10余年来的多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与修改,已逐步完善,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特色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2.3 多方协同,形成不间断的多元化、分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多途径配套强化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课内外贯通、校内外协同、科研教学互动”4年不间断的多元化、分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采用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等方式,即设计AB模块,各模块能使教育对象形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分别包括知识子模块、能力子模块、素质子模块,技能实习实训子模块,职业技能子模块构成。模块包含所有专业实践教学,有基础实验、工程训练、综合实训3个部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以“专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分层培养。多元化、分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贯穿4年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兴趣性、特色性等4年不间断、周年常态化的实验实践环节,凸显实践磨炼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育特色。大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拓展新兴产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虚拟仿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4 建设一批设计性、综合型、创新性、开放式的先进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按照“统筹兼顾、资源共享、注重效率、开放创新”的思路,成立了专门的机械设计创新、工业机器人、电工电子创新设计、反求设计实验室、湖北鼓风机厂有限公司成立的湖北省绿色风机制造协同中心等一批设计性平台,以满足本科生对不同领域、不同兴趣点的需求;服务学生自主科技创新活动,增设装备观摩认知开放式平台、数控加工分室、慧鱼实验室等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创建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构建了近3 000 m2、仪器设备总值2 000余万元的综合实验实践硬件平台。营造科学、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和主动实践。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跨年级、跨专业自由组合进入相应实验室自主开展学习或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不断构建和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课内外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式的实验实践教学要求,为本科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实验实践支撑条件。

3 结语

“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校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目前校企“产学研”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合作层次不高,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师资交流、实训实习的长效深层合作欠缺,其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缺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刘伟,蔡兆麟,黄树红,等.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44-47.

[2]田慧生,曾天山,王小飞,等.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1):4-16.

[3]WEF.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2016[EB/OL].http://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5-2016,2015-10-16.

[責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企业生产力系统 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准上岗人”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校企联合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初探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