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的“中国式突围”

2018-09-10耿肃竹

国企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小微

耿肃竹

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缺的不是资金,而是真正畅通小微企业融资的国家层面的渠道与过硬政策。比如,目前公众投入到银行理财产品和支付宝类的理财产品资金远远超过30万亿元,面对普遍预期收益率高达4%以上的各类理财资金,要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瓶颈,光靠银保部门出台措施来化解瓶颈可谓勉为其难。那么,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中国式突围”?

注重小微企业

普惠金融需要服务的对象有很多,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普惠金融的目的是为这些群体造血。在这些群体中,小微企业是很重要的一类,因为它们数量非常庞大,是市场经济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更是这样。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小微企业解决了整个社会7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员。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部门,在市场经济中起到资金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发放贷款的过程即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小微企业可以进一步带来就业,符合具有造血功能的特征,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服务好小微企业,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其他普惠群体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同时还有很强的正面社会效应,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具有放大效应。

当然,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大搞运动来推进,而应该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金融的核心之一就是商业可持续性,银行机构资金来源于广大社会群体的存款,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普惠金融具有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的特性,更需要平衡好商业可持续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一方面,小微金融服务必须实现商业可持续。从需求端看,小微金融服务对象广,无法短时间覆盖,需长期坚持;同时,小微金融服务时间跨度大,不能一次性救济,需滴灌式养护。从供给端看,有了商业可持续性,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救人先护己。商业银行不仅要服务好普惠对象,同时必须对存款人、股东、员工和社会负责,实现自身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商业可持续的关键是风险可控,且收益能覆盖成本。小微企业群体具有规模小、底子薄、死亡率高的特点。小微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难度很大;同时,小微企业贷款额小、户多、需求差异大,银行单户经营成本高,因此银行需要形成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收益覆盖成本。

改革融资体制

近年来,普惠金融成为金融业转型发展、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银行物理网点渗透充分,在社区服务方面持续发力,达到聚集客户、融合消费场景、渗透金融服务的效果。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直译为“包容性金融体系”,国内普遍的一种翻译是“普惠金融体系”,意在强调其服务对象的全面性和普惠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将普惠金融定义为“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发展普惠制金融体系,让各个阶层都能获得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对于发展一国经济,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表示,普惠金融体系的提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一大突破,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金融主要为富人服务的传统理念,金融服务不只属于富人,大规模的弱势客户应该与其他人一样得到共同的、公平的金融服务的权利。因此,構建普惠金融体系,对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服务网络,有效运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小额信贷和小额融资服务帮助农村和城市地区低收入群体提高生活水平、降低贫困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显然,发展普惠金融利多弊少,但实际上,在中国金融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即使一些弱势群体能够接触到金融资源,但最终能获得贷款等金融服务的可谓少之又少,因为能满足附加条件的可能性很低。

目前来看,中国虽然GDP排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金融市场的深度和金融资产总量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这一身份并不匹配。而中国的全面崛起,金融业发展是短板。要避免实体经济崛起后的“金融战败”,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转型不能仅限于实体经济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政府应该把新增的金融资源用到符合经济转型的方向。他预计,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更多转向包容式的普惠金融,金融改革会围绕适度放宽金融业的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普惠金融包括农村、小微企业、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多方面展开。

尚福林认为,普惠金融在中国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的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已经连续五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即贷款增长额不低于上年增长额、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贷款增速。不过,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银监会将继续推进银行业机构布局下沉,金融服务重心下移。鼓励银行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POS机等信息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客户体验,让城乡居民得到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创新科技金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数据平台等的兴起,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我国普惠金融跃升到了“数字普惠时代”。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阶段;二是“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P2P与众筹等)阶段;三是2010年以来的“金融科技”(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结合)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扎根用户需求互补合作、形成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合力、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走向综合化。

2018年4月,发展数字经济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被提及。而早在2017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发展数字经济就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融金所孙明达表示,将数字化与普惠金融结合发展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近两年,金融发展的规范发展逐渐定调,其规范发展后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中国数字经济整体规模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30.3%,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正在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正在引发增长格局、生产生活方式的本质变化,数字经济也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名片。

寻找普惠金融的新兴工具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以融金所为代表的平台有义务成为普惠金融载体。同时,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在改变着信用的表达、测量维度和评估手段,也正在推动普惠金融可以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创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可获性,通过大数据、智能风控反欺诈、降低风险,提高金融平台的运营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孙明达表示,融金所一直以来注重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

发力三农扶贫

从整体上看,普惠金融仍然是当前金融体系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今后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去几年,银行加大了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在脱贫攻坚和“双创”等其他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普惠金融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对我国而言,需要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特征,多管齐下,不断完善政策支持环境。银行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具体来说,温彬建议,一是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要加快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机构的发展,探索设立适合普惠金融特点且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金融机构,形成多层次、全功能、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丰富服务品种,降低服务成本。三是创新信贷文化。要突破授信依赖担保、抵押的传统信贷文化,树立全新的信贷文化和理念,建立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风险体系和流程。四是加快信息科技应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渠道,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信息透明度,拓展金融服务的宽度和深度。

“因为信用覆盖不全,成本高昂是金融机构难以推广普惠金融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说,如今银行的入口已完全在线化,客户可以通过所有在线入口进行银行申贷,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来把控风险,降低了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普惠金融的覆盖。

“普惠金融要在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金融服务对更广泛人群的覆盖。”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可从三条路径着手:一是降低准入成本;二是要解决信用问题;三是解决了解用户、甄别风险和降低成本以及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问题。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普惠金融的真正目的不是仅仅提供贷款、提供融资,而是通过金融去挖掘或开发出“中小微弱”的潜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业内分析机构预计,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空间在百萬亿级规模。

提升普惠能力

近两年金融科技概念很热,数字科技的确是提高普惠金融获客效率、风险评估能力、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的有效手段。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科技的工具性定位。

首先,数字科技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但并不能提高客户自身的信用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数字科技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帮助银行更加高效、准确、全面地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在风险评估方面,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考虑的是客户画像,主要是客户的资信评估。但从银行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信用评估,这里“信用”不仅是客户还款意愿的资信,更是客户的还款能力,如客户的经营能力、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适销性等。技术本身并不能提高客户的信用程度,也不能提高客户的经营能力,还是需要人去应用这些技术,进行风险评估。

其次,数字科技的应用要注重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升客户端体验以高效获客。线上、移动端是未来商业银行获得小微企业客户的重要渠道。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随时随地扫码申贷将成为常态。

第二,运用精准高效的风险评估技术和管控技术。要想实现精准高效的风险预警和标准化产品的风险审批,就必须减少人为操作,实现自动化。

第三,实现银行内部管理的全面数字化,推行管理、流程、人力资源配置等全面改革。这是前面两项得以充分实现的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数字普惠金融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数字信息建设上,不仅要靠银行自身,更需要社会信息的整合,由于牵涉到信息的安全问题,所以不应该由某个公司,甚至某些个人来垄断信息。数字科技要在普惠金融中真正发挥作用,除了技术本身的能力,更需要完善社会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

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必须秉持商业可持续之初心,平衡好风险与收益,方能收获普惠金融之美好成果。未来,数字科技的广泛推广运用,必将大大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水平和能力,让小微金融模式的商业可持续更易实现。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分布地区广、涉及行业多、商业模式杂,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需要善用金融科技,更需要总结我国自身几十年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各类机构尤其要深入第一线了解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实际状态,依据自身的禀赋,找到自身可持续的普惠金融路径,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小微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借款人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