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8-09-10陈晓燕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就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心理机制,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模式、情绪反应、面临挑战的坚韧性和创新创业行为的选择。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已经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重视,可采用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让大学生获得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创业自我效能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5-0062-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全球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毕业生自主创业被认为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能力、学术、职业技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斯坦福大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典范,长期以来,斯坦福大学通过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置、教育科研平台构建以及服务产业与社会发展多维度的努力,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斯坦福大学在校园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硅谷”中的许多高科技公司,如惠普、雅虎等公司都是该校师生创办的。我国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利用理工科大学拥有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的独特优势,培养了许多创新创业人才,如TCL、康佳和创维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创始人就是华工78届无线电专业的毕业生,云浮市新云饼家总经理梁志毅自2000年华工毕业后,选择回家乡云浮市创业,先后涉足饼店、建材行业和外贸行业,创业“雪球”越滚越大。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还有待加强。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能否完成工作的自信[1]。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在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创业这一领域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创业活动任务的判断和信念。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高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潜在创业者真正创新创业的重要先决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中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有研究表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猶豫不决的大学生改善对创新创业成功可能性和对失败成本的认知,并且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刻板印象[2]。全球创新创业观察报告提出,个人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程度与创新创业倾向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并且创新创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商业成功之间也存在强烈的正相关。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代社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一个基本原则,教学作为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过程中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探索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发展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

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

(一)丰富创新创业认知

创新创业认知是指人们对创新创业活动成败风险的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会不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活动的成败。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创新创业认知。西方学者指出个体创新创业的风险倾向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3]。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是一个能发挥较强影响作用的主观信念,在很多情境中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新创业意愿具有显著而直接的积极影响,而外部环境支持并不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意愿,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部环境支持中对创新创业意愿形成间接影响的中介作用[4]。有研究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个体的想象,它对个体解释情境的方式和对未来建构类型的想象有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遇到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就会往积极方面幻想,幻想自己获得成功,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5]。由此可见,良好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创新创业认知的构建。

(二)激发创新创业情感

在情感状态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可以利用想象、思维、认知预测等影响个体的紧张程度和情绪体验性质,以知促情,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以情促情,使个体热爱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激情。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自信满满,相信自己有能力执行创新创业任务,实现预先确立的目标,因而减少抑郁心理,降低焦虑水平,具备创新创业热情。班杜拉的研究也证实了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情绪反应,特别是影响个体表现出来的焦虑或者自信。

(三)形成创新创业韧性

创业自我效能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在失败后会认为自己努力状况不足,成功则认为自己的能力较强,这种正确的归因使大学生愿意承担更多更艰巨的任务,在面临挑战时会表现较长时间的坚持性,也容易出现较强的自制力,促使自己迅速复原并超越。面对困难时仍然对创新创业任务不离不弃,“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地表现出更多的努力,自觉地调节自己的状态朝目标前进,因而获得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如果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则比较容易安于现状。

(四)表现创新创业行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人可以通过选择环境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改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可以通过自我判断来对人生的发展道路造成影响。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行为两者的关系,在各种的情况下比较容易证明它们的关系,非常适合引入创新创业研究;西方学者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意图及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高效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对课程内容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并在实践环节中,善于展现自身优势,能较快地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毕业时,选择可以开发自身潜能、改变生活环境的创业活动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改造,主动选择挑战性高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创业型企业是美国经济大厦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创业自我效能感,就没有创新创业活动。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毕业生不愿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就业的选择,并不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6]。由此可见,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毕业生是否选择创新创业活动的心理内在机制。西方学者对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后天不断变化的,它的动态发展过程受一些因素的影响[7]。按照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有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导和个体生理情绪状态等[8]。通过正式的系统学习来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创新创业意愿,是其他的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都无法比拟的,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个体多次经历类似创业工作或任务而获得的成败经验为依据的,成败经验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的途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在学科教学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相应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在其他职业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就业和创新所需的背景下提出的,行动导向的重点是创新创业技能的获得,可以使大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相关创新创业的成败经验。国内外的高校的“产学研基地”,比如“硅谷”作为斯坦福大学等多家著名理工大学的高科技园区以其长久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活力以及各企业无界限活力十足的社会网络,成为美国其他创新创业区域发展的样板。华工以科技园为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平台,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华工学生利用手头的专利,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与导师共同出资,在科技园成立年销售额超千万的公司比比皆是。因而,创新创业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采用科学合理利用“产学研基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与对口企业深化合作关系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系统规划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案,建立创新创业体验、训练、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利用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情景模拟提供良好的场所。其次,选择对口的企业或单位,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交流,使其成为学校的创新创业产学研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身操作企业的创立与运作方式。再次,训练大学生参加虚拟的创新创业项目比赛、计划论坛研讨、训练项目申报等活动,让大学生具备以上活动的直接经验。此外,“互联网+”催生了许多新的行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高校创新创业课堂要让大学生了解“互联网+”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让他们具备在网上创新创业的技能,便于大学生捕捉互联网商机。最后,利用高校“创客中心”和社会资源,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采用大学生一学期的创新创业成果作为课程的成绩,为大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经历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成功可以增强自信,失败可以总结经验。

(二)案例教学模式

个体的创新创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特别是个性特点相似的榜样具有强大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不竭动力,案例教学模式的重点是通过榜样使大学生获得替代性强化。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让大学生观察他人的创新创业过程,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替代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案例主人公可以是享誉全球的成功人士。国外众多的著名企业,例如微软公司、戴尔公司以及谷歌等均是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成功的,且它们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日益增加,这些企业的创建者可以成为榜样,案例主人公也可以是校友、同乡或者同龄人。任课教师可以邀请当地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或已经毕业的、在创业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校友为大学生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讲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也是创新创业案例教学的一种。通过案例,大学生可以体验创新创业成功人物从平凡到成功的心路历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和斗志,不同类型的成功榜样,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创业行为模式,可为处于不同境遇的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灵感,激发大学生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形象生动的呈现这些成功榜样的创业经历,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与那些在创新创业中有杰出表现的人士之间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榜样能够达到的自己也能够达到,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创业自我效能感。

(三)基于慕课等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能力的言语鼓励,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言语劝说的效能价值在于它是否切合实际,赞扬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致,基于慕课等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自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创新创业优势,就必须让大学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了解政策,熟悉案例。针对现代大学生习惯接受片斷性信息的情况,网络教学应具备声色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可采用微课程、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模式,建设资源共享、视频公开等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通识类、公共类课程,也可以一步到位利用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建设基于行为主义的创新创业课程慕课,设置创新创业理论、政策、案例、项目、实训等项目,充分综合利用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学视频,以供学生共享。创新创业理论从目标设置、行业分析到客户拜访,技术原理到产品的概念设计,产品的生产程序到营销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语言通俗简洁的微课上传到数字网络平台;设置微课根据《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1〕52号)向大学生宣讲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建立科技园与孵化器,为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减免税收,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等;创新创业训练微课等设计各个环节要点明晰,技能的形成步骤科学合理,易于模仿练习;创新创业案例精挑细选,既典型有多样化,对创新创业经历描述细致。有了基于行为主义的创新创业课程慕课,大学生无论要了解多少创新创业理论、政策等知识,还是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掌握的创新创业技能,都可以通过网络测试的方式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肯定,通过线上线下自习、讨论、测试,增强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四)体验式教学模式

良好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大学生从做中学,活跃气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让大学生参与课堂,以引起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丰富大学生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模式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虚拟现实的,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是丰富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提供了虚拟现实教学技术让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大规模的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让大学生体验不同创新创业阶段不同情境的心情,使其获得自我强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操作方式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心理训练、计划研讨、实景模拟,帮助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者的心理品质与能力素质。让大学生体验就业是走向社会开始工作的一种方式,创新创业也是走向社会开始工作的方式,虽然要面对较大的压力,并且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也有较多的收获。创新创业并不令人畏惧,鼓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勇于面对挑战。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也让大学生体验要确立合理的创新创业目标,避免不符合实际的幻想,克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心态,否则,一旦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大学生通过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模拟,感受各个阶段也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就会相信自己在活动中有潜能,倾向于想象未来成功的情景体验,体验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各个阶段心态的微妙变化,唤醒自身的积极情绪。此外,商场如战场,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面对很多无法预知的问题,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大学生体验创新创业各个阶段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学习调控自己情绪的技能,让大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对环境中的潜在危险施以有效控制,就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应激反应。最后,体验式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各种情景的体验获得自我激励,师长和朋辈的言语鼓励也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以此促进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因而,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影响,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提升有重要作用,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也是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Bandura,A.self-d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M].New York;W.H.Freeman&co.ttd.1987.

[2]Cooper s,Bottomley C,Cordon J.stepping out of classroom and up the ladder of learning[J].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2004(2):11~12.

[3]Zhao Hao,Seibert S E H,ills G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 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al of Appieel Psychology, 2005(90):1265~1272.

[4]楊文燮,胡汉辉.大学生创业之自我效能外部环境支持与意愿之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5]徐久春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英语学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

[6]Hamid,YD,Wennbergk,Beoglund H.Greativity in ertrepreeuurship educationg[J]. Journalofsmall Business &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8: 304~320.

[7]Tams S.Constructing self-efficacy at work; A personcentered perspective[J]. Personnel Review,2008,37(2):165~183.

[8]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晓燕(1972-),女,广东揭阳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教学与管理。

[责任编辑 吴 荣]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美文阅读USE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