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2018-09-10邱甫田

炎黄地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族谱张氏客家人

摘 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是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与闽南人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对从事客家文化或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自然不是问题,但对大多数一般群众来说真是问题。或者是模糊不清,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以客家族谱博物馆馆藏闽西、闽南部分张氏族谱为例,从源流、迁徙等方面对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及关系进行分析对比。希望能给读者一个比较清楚的答案。

关键词:客家人;闽南人;族谱;张氏;异同

客家人是中国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广泛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等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等世界各国,人口约一亿,闽粤赣边是客家的主要集中地。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可见客家人生命力之强,影响力之大。但是许多人却不明白“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历史上还因种种误解和矛盾甚至引起群体械斗。影响最大的是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新宁、开平、恩平和新会四县土客间爆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械斗,造成巨大人员财产伤亡损失,影响广泛。

正是“土客械斗”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引发了包括丘逢甲、黄遵宪等客家名人参与客家族属的大论争。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的罗香林参与论争,据其多年对民族史的研究及客家文化的考察,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开篇即开宗明义:“南部中国,有一种富有新兴气象,特殊精神,极其活跃有为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为‘客家(Hakkas),他们自己也称为‘客家。他们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也是中西诸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文化学家,极为注意的一个汉族里的支派”[1]。全书从客家问题的发端,客家的源流、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客家的语言等角度,分八章详细而全面的论述了客家是“汉族支系”,捍卫了客家人的社会地位,解决了许多纷争。

客家族谱博物馆是一所以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家族史料为主题的专题馆,馆藏有闽、粤、赣、川、桂、台等160多个客家姓氏、近3000种20000册客家族谱。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谱为中心,涉及客家文献、民俗器物文物为一体的藏品体系,收藏的客家族谱数量为全国之最。

因研究需要,客家族谱博物馆也收藏部分非客家族谱。本文以馆藏闽西、闽南多部张氏族谱为例,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论述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及关系,同时也再一次佐证“客家为汉族里头一个支派”[2]。

1 闽西闽南张氏的源流及迁徙

闽西客家张氏的重要一支是以张化孙为“鄞江始祖”(鄞江为古汀江名)的张氏后裔。《福建上杭张氏联谱》(首卷)记述,“化孙公,名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诰赠中宪大夫。宋淳熙乙未年(1175)二月十二日子时生。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宋嘉泰年(1204)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上杭县白砂镇茜洋村)”[3]。上杭县张化孙文化研究会编《张化孙文化》中《鄞江始祖张化孙公》一文说,张化孙作牧汀州,精通周易、堪舆和歧黄之术,因战乱“卜处移居闽上杭”,后裔繁盛,18子108孙,裔孙遍布闽、粤、赣、湘、台及东南亚等地,有一千万之众。张化孙墓地位于白砂镇茜洋村大坪岗,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1959年重修。

众多张氏族谱均记张氏的得姓祖是张挥,80世为汉开国功臣张良。122世是唐高宗、玄宗时期的名相、著名文学家、诗人张九龄。张化孙的曾祖父张端是张氏入闽始祖,为张氏136世,“字臣楷,居陕西宝鸡市宝鸡县镇北,重和时入闽,汀州宁化石壁葛腾村”[4]。

从上述记载来看,上溯张氏得姓祖张挥,到“中古世系”的张良,再到入闽始祖张端,客家张氏的祖宗基本居住在北方中原。其中,张九龄的曾祖张君政任韶州别驾“遂居焉”。因此现在广东韶关一带,大多张氏为张君政、张九龄后裔。一些后裔也有因官有到各地的,到了136世张端时,不知何时又回到了北方,居陕西宝鸡,后于北宋重和时入闽宁化石壁。后裔张化孙于南宋嘉泰年(1204年)迁居上杭。

再来看看客家另一支张氏的情况。这支入闽始祖为张晁公(连城张家营谱作鼎公)。据《福建连城敦睦堂张坊张氏宗谱》记载,张氏120世晁公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从浙江钱塘迁福建宁化攀龙里石壁堡,后裔圣迁、圣亨兄弟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从宁化中琴堡迁本县莲花庄后转徙张家营,126世三十郎又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迁南团水西(即连城张坊)肇基创业[5]。该谱显示,连城张家营、张坊、文亨,龙岩大池、小池,永定湖雷、上杭小吴地、武平岩前等地张氏皆以晁公为入闽始祖。

那么张晁与张化孙是什么关系呢?经对比两谱,可以在86世或88世找到答案。开姓一世张挥到80世张良两谱记载基本一致,但到86世或88世有一些出入,连城谱86世为嵩公,上杭谱88世为箕公。

连城谱世系图记载,86世嵩公,生于公元前41年,住阳陵,生五子:壮(住阳陵)、赞(迁河北)、彭(迁南阳)、睦(迁吴郡)、述(迁沛县)。上杭谱记载,张氏88世箕公,生于公元前46年,生五子:长壮名堪,次赞迁河北,三彭,四睦迁江苏苏州,五述迁江苏沛县。虽然两地谱名字不同,但出生年代大体相同,生五子名字完全相同,各自迁徙地也相同,因此,基本可以断定箕公即为嵩公。

认真对照两谱,我们可以发现,上杭开基祖张化孙为箕公(嵩公)长子壮公51世后裔;宁化开基祖张晁是嵩公四子睦公33世后裔。

现在再来看看闽南系漳平市溪南张氏的情况。

据《漳平市溪南張氏麒麟祠族谱》记载,张氏115世睦公为入闽一世祖。张睦,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仕唐僖宗为光禄大夫,唐中和二年(882年)随王审知兄弟入闽,授三品官领“榷货务”,“招徕蛮裔商贾,敛不加暴,国用日饶”。后闽王封睦公为梁国公,享年85岁。[6]

要说明的是,漳平溪南张睦公与连城张家营、张坊等地的上祖嵩公四子张睦公是不同的一个人,他们是同名但不同支。

漳平溪南谱“宗祖源流清河世系图”记载,张氏一世挥公,80世张良,86世嵩生五子:壮、赞、彭、睦、述,87世为壮公[7]。由此可知漳平溪南张氏与上杭张化孙同是嵩公(箕公)长子壮公后裔。对比上杭、漳平两地谱,还可以发现,上杭张化孙是唐高宗、玄宗时著名宰相、文学家、诗人张九龄后裔,漳平张睦是张九龄弟弟张九宾的后裔。

漳平睦公后裔遍布闽南地区。据漳平溪南谱记述,睦公“先创居侯官县孝悌乡惠化里沙堤村(今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生四子:廊、庑、膺、赓。德化县《德化张姓志》记述,睦公生五子,廊、庑、厢、膺、赓[8]。两谱志对其祖源有基本相同记述:庑公留居閩侯,厢公迁德化梅峰李坑洋,膺公居月洲前张,赓公居月洲后张。廊公的儿子睿公屯军仙游。睿公三子轩公生四子:宽、容、定、冥。长子宽公自仙游迁永春;二子容公,自仙游迁善化里(今永泰);三子定公,自仙游迁大田定居。至21世荣八公,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迁德化祥云徙狮山(今德化县南埕镇西山村);四子冥公,字宗实,行五公,自仙游大圳(现仙游大济镇)经南安迁德邑汤泉里(现春美乡、美湖乡一带)桂林坊九仙麓下湖上青草湖屯军。

漳平谱记载,126世雕公在宋末(约1279年)移漳州龙岩和睦里(现漳平市新桥镇),128世觉公,开高桂、桥头铺、上涌桂林村;128世屡公开聚贤里(现大田县桃源镇);130世七十公,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自德化县上涌半林乡开基漳平县感化里高兴乡林口店(现溪南镇官坑),创建“麒麟堂”。

再来看闽南张氏另一支鉴湖张延鲁与儒林始祖张镜斋支系情况。唐僖宗时,中原连年灾荒战乱,百姓流徙,河南王绪统领一支民军从北方辗转人闽。后来王潮兄弟夺其军权,打算进军巴蜀,军队途经泉地,“公率泉郡众耆老往沙县迎王潮入泉有功”,后王审知封延鲁公“御史大夫”、“护军副使”、“护卫将军”等荣衔[9]。泉南张氏悉奉张延鲁为开闽始祖。

张延鲁生一子镜斋为儒林始祖。谱记其家族“惟耕读业,罕工商,而得称为泉南著姓者,则以书香绳绳藉有起家云尔”,镜斋公因此以儒林作为村名。镜斋生九子,仁义礼智信恭敬逊让。各支皆蕃衍昌盛,人才代出,分居闽南的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同安、漳浦、云霄,后裔遍布福建、广东、香港、台湾及海内外[10]。

《德化张姓志》记述,张延鲁为嵩公儿子睦公系,张氏112世,张镜斋为113世。

查阅相关资料,福建张氏较大支系还有开漳太尉伯纪公等。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入闽,同郡张龙、张虎兄弟以府兵校尉俱为分营将之职随同征闽。张虎后裔遍布漳州一带。纪念张虎的太尉堂,坐落于闽南漳浦县城绥安镇南门外溪南中营村[11]。

2 闽西闽南张氏异同及关系

从上述族谱可以看出,不管是闽西还是闽南张氏,从源流上看,应该说没有什么区别,都从北方中原而来。上溯上祖,可追溯到汉代名相张良。非常有意思的是,就上杭张化孙、连城张晁、漳平张睦、晋江张延鲁四支较有代表性的福建张氏来看,上杭张化孙、漳平张睦同属嵩公长子壮公系,连城张晁与晋江张延鲁同属嵩公四子睦公系。连城晁公系在86世就与上杭张化孙、漳平张睦分支,上杭张化孙与漳平张睦直到晚唐张九龄兄弟(上杭谱记108世)才分支。从血缘的角度上说,闽南张睦系与客家张化孙系近,而同是客家的张化孙系与张晁系更远。连城张晁与晋江张延鲁什么时候分支,因无资料,本文暂不考证。

透过闽西闽南张氏的异同,下面我们来分析概括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我们先来看闽南人。

闽南人也叫福佬人、河洛人。“福佬”是广东客家人、广府人(土著)对闽南人(潮汕人)的称呼,意思是福建佬的意思;河洛人,是说他们从中原“河洛”一带迁徙的汉人;闽南人的称呼是以地域位置而言,同时他们的方言被归类为闽南话。

有关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汉武帝征服闽越,汉人就开始入闽。三国时吴国在闽北置建安郡,辖东安县、南安县、同安县三县。《临汀汇考》:“三国吴永安三年,即南部改建安郡,领县十。汀于南部,当为侯官县……若其置则始于晋太康三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领县八,其一曰新罗者是也,宋齐梁陈隋五朝废不置。[12]”据林开钦先生研究,“新罗县旋建旋废,直到唐代中叶,闽西的行政建制又长期处于空白状态”[13],由此可知,汉以来至晋,福建南部沿海一带已有一定的发展,人口较多,这些人除土著、少数民族外,应该是有不少南迁汉人了。而闽西则人烟稀少,以至于“旋建旋废”。晋永嘉之乱时,更多的北方汉族纷纷南迁。《三山志》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姓,林、陈、黄、郑、詹、丘、何、胡是也”。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云,“在县南一里,以晋之衣冠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以晋江为中心,所以叫“晋江”。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认为,到东晋时,众多迁入闽南的中原汉族已初步奠定了闽南人的基础[14]。

到了唐朝,闽西南畲民不断起义,唐王朝为了加强对“蛮獠”的统治,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派陈政带3600府兵南下入闽平乱,后来他的兄弟、母亲带军眷5000多人前来助战,最终胜利。陈元光入闽第14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任漳州刺史。陈氏守漳四代,长达百年,随从的官兵及一些汉人纷纷迁入闽南。一千多年来,闽粤人民一向尊崇陈元光为“开漳圣王”。

唐末五代时也是中原汉族迁入闽南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末年强盗群起,王绪举兵带领队伍渡江南下,进入福建,连克汀州、漳州等地。王审知兄弟随军入闽。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众人不满。王审知兄弟乘机发动兵变,前锋诸将拥戴王潮为首领。

后来,王潮兄弟先后前为福建观察使、福建威武军节度使、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开平四年(910年),又封为“闽王”。王审知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对福建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此后福建人称王审知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

厦门大学历史系陈支平教授认为,唐末五代时,是中原汉人迁入闽南的关键时间。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认为,“东晋到唐,是闽南福佬人形成的第一个时期”,“两宋是闽南福佬人形成的第二个时期”。[15]不过,徐杰舜教授所说的“第二时期”是闽南人向潮汕地区的拓展期。

再来看客家人。

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认为,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并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

林开钦则认为,大批南迁汉人或其后裔进入赣闽粤边的年代是 “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即在唐末至宋末元初,大约300年间。[16]大体是罗香林“五次迁徙说”中的第二、三次。

《临汀汇考》卷一·建置考:“唐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得责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戶奏置州”[17]。从此记载来看,唐置州以前,汀州地区还人烟稀少,客家人真正大规模迁入闽粤赣边是在唐后期以后。从移民史来看,凡大规模人类迁徙的原因或战争、或饥荒。追溯历史,在唐中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军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大量中原汉人南迁。林开钦先生研究认为,安史之乱导致“大批汉人进入赣中、赣北,使人口大幅增长”,“黄巢起义引起混乱,居住在赣中、赣北的南迁汉人大批进入赣闽粤边,后来成了客家先民”[18]。唐末黄巢起义对客家先民南迁的影响可以从客家族谱博物馆馆藏族谱得到佐证:比如罗氏入闽始祖仪贞,长子景新,于唐僖宗之末黄巢作乱时,从吉丰徙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再如刘氏入闽祖祥公,于唐末僖宗乾符间黄巢作乱时,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然而更多的客家先民则是在宋和元初时进入闽西。比如客家入闽张氏始祖张瑞是在重和时(1118年)入闽,居汀州宁化石壁葛腾村。其4世后裔张化孙“宋嘉泰年(1204)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另一支客家张氏入闽始祖张晁“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从浙江钱塘迁福建宁化攀龙里石壁堡”,其后裔圣迁、圣亨兄弟“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迁连城莲花庄后转徙张家营”。

由上述可知,客家人进入闽粤赣边是在唐末至元初大约300年间,也就是说,在此期间进入闽粤赣边南迁汉人与先期在此的少数的土著、少数民族等经过大约300年间的融合形成了客家先民。从时间上说,到宋末元初时客家人已经形成。

因篇幅所限,客家人与闽南人形成后的国内外迁徙不在本文赘述。

综上所述,下面就两支民系的“异”作以下五个方面的归纳。

1.迁入时间不同,形成民系的时间不同。

闽南人 闽南人南迁时间较早,东晋已基本奠定基础;到唐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再到唐末五代时王审知入闽,福佬人已形成。

客家人 客家人南迁时间较迟,东晋因“五胡乱华”到闽粤赣的人不太多;唐末黄巢起义后至宋末元初三百年间,才是客家形成期。

2.迁出的原因和目的不尽相同

闽南人 早期进入闽南的汉人原因众多复杂,但到唐以后,闽南先民多是官方军队集体性迁移,呈主动性和目的性。“开漳圣王”陈元光率军入闽是平乱,“开闽圣王”王审知入闽是割据。

客家人 虽然也有因官任职而迁入,但大多客家先民迁徙的原因多是因为灾难,如战争、水、旱、虫等,呈被动性且初期目的地并不明确。

3.迁入地点不同:

闽南人 主要在靠近沿海较平坦广阔的地区,在闽南民系基本形成后,也有部分人迁居在较靠近海的山区,如新罗、漳平、大田、安溪、仙游、德化、永春等县。

客家人 主要在离海较远的山高林深的闽粤赣边山区,或山区小盆地。

4.形成的文化不同:

闽南人 以“海洋文化”为主的汉文化;富有开拓、敢拼、冒险、从商、精明的特点;居住在山区的闽南人往往既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山里文化特点。

客家人 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化;相对保守,形成了聚族而居、固守传统的特点。由于长期的迁徙和创业的艰辛历史又造就了“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5.迁徙心理不同:

闽南人 虽是南迁汉人,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统治者”、“征服者”的身份来到闽南。虽不是本地的“主人”却胜似主人,有较大的优越感。

客家人 由于平原广阔地早已被人占领,无处可去的客家人只能来到人烟稀少山区的。这里原来有“主人”,只好以“客人”的身份“客而家焉”,形成“隐忍”与“抗争”看似矛盾的文化,才得到生存。

3 结论

从闽西、闽南张氏部分族谱记述和分析,结合其他方志、众多学术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和闽南人是二支既密切相关又各具特色的汉族民系。他们的先民主体均来自南迁中原汉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是血缘相近,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都是中华汉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由于迁徙的时间不同,迁徙的原因不尽相同,迁居地的地理环境不同,客家人与闽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就如一棵参天大树中的根、干、枝,根本同源,枝繁叶茂,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繁荣昌盛各自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兴宁文史第二十七辑,2003年,第1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2003年,第17页。

[3]《福建上杭张氏联谱》,上杭张氏联谱编纂委员会编印,2008年 第104页。

[4]《福建上杭张氏联谱》,上杭张氏联谱编纂委员会编印,2008年 第103页。

[5]《福建连城敦睦堂张坊张氏宗谱》,2004年版,杨椿主编,第6页。

[6]《漳平市溪南张氏麒麟祠族谱》,2008年版,张善全主编 第23页。

[7]《漳平市溪南张氏麒麟祠族谱》,2008年版,张善全主编 第9页。

[8]《德化张姓志》,2007年版,张千秋主编,第42页。

[9]《德化张姓志》,张千秋主编,2007年版,第41页。

[10]《儒林传芳》,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

[11]张志民:《福建张氏支派探析》, 张氏家谱网http://www.zhangshijp.com/index.html

[12]杨澜:《临汀汇考》卷一,清光绪4年。第7页。

[13]林开钦:《客家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年,第15页。

[14]徐杰舜:《闽南福佬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吉首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72页。

[15]徐杰舜:《闽南福佬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五》,《吉首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72-73页。

[16]林开钦:《客家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79页。

[17]杨澜:《临汀汇考卷一·建置考》,清光绪四年,第7页。

[18]林开钦:《客家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0、23、24页。

作者简介:

邱甫田,客家族谱博物馆负责人,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客家学。

猜你喜欢

族谱张氏客家人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赖炜炜作品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