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丁·帕尔的新纪实对中国摄影的影响

2018-09-10陆佳琳

大东方 2018年8期
关键词:摄影

摘 要:借由马丁·帕尔的新纪实摄影论述当代中国摄影是否能从中借鉴某些经验,是选择遵循传统的猎奇震撼,还是选择平视人生的视角转变。

关键词:Martin Parr;摄影;新纪实

本文将主要以马丁·帕尔的摄影拍摄视角转换与当代中国摄影进行横向对比进,探讨中国新纪实摄影发展需要转变的新视角。

一、思维转变带来的拍摄视角变化

马丁·帕尔在其摄影作品创作中,一直试图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进行纪实拍摄,不站在高处俯瞰底层人民的痛苦,也不夸大影像的浪漫、幽默等干扰因素。正是由于其平视镜头前的人生,使其作品更具有现实说服力与真实色彩。马丁·帕尔更专注于拍摄人们的生机勃勃状态,这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温和的力量。

马丁·帕尔的思维转变与思考闪光灯的意义、运用彩色摄影方式密不可分。马丁·帕尔坚信上午11点至下午3点,这一时间段是所有活动正在发生的最佳记录时段,摄影师也能获得更多拍摄时间。在进行坏天气(Bad Weather)系列创作期间,马丁·帕尔发现闪光灯提供的真实界限优势。

彩色摄影方式的选择,由于传统观点认为黑白摄影颂扬生命的价值,马丁·帕尔更感兴趣的是批判与评论。彩色摄影能够提供更多参考细节,而不是聚焦于人们的苦难或沉重。Last Resort系列作品更具帕尔式讽刺意味的是,当色彩作为彩色摄影作品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当时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并没有被其纳入到重点观察的细节中去,最后却意外获得了成功。侧面印证了马丁·帕尔提出的观点:“摄影是很偶然发生的情况,有时你明明掌握了所有规则,知道如何正确把握,但就是拍不出想要的效果。而有时在不知道如何发生的情况下,却捕捉到了最成功的照片。你永遠不知道何时何地会成功。”1而正是由于其不确定性,在偶然间捕捉到的灵感,使摄影变得更为精彩有趣与吸引人。

正是在这一时期,马丁·帕尔感到摄影界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并且预感到在纪实摄影与彩色摄影双向领域都将发生一场重大变革。随着新纪实与色彩运动的悄然兴起,马丁·帕尔也完成了其另一具有代表性系列作品,关注中产家庭社会生活问题的《Cost of Living》。将视线真正平视进入自己所生活范围内,为社会大众定义新纪实摄影。

二、对中国新纪实摄影发展的借鉴意义

唯有不断拓宽摄影题材选择,对摄影表达语言方式的种类、拍摄的手法等进行突破,才能将摄影发展带入更高领域与更新阶段。马丁·帕尔提倡的新纪实摄影关注角度,类似于一种平行世界观理念,不存在上下优劣。而正是这种平和的温度,是摄影发展进入消费主义时期需要关注的新议题或拍摄方法。

1.拍摄手段(运用载体)需要革新

任何一种拍摄手段的发展,一方面由运用其进行创作的摄影师主导,另一方面取决于时代与社会对其认可度、接受程度。

当摄影师们还在欣赏传统大画幅机器拍摄出来的图片细节,广大普通群众已然被互联网开发的线上全景征服。当摄影权威界就手机拍摄是否纳入摄影艺术持怀疑态度,苹果等硬件媒体公司已然推出了手机摄影大赛,鼓励用户群体充分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便利。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艺术家们就新的生活背景创作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而其反映新时代环境下的创作手段,必然也需要根据当下所处社会生活各方面因素而进行变化。

2.拍摄视角(表达方式)亟待变化

中国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或拍摄视角,就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需要不断进行变化与更新。上世纪中国摄影内容的表达,都是由苦难经历逐步走出的过程,反映偏远山区的儿童就学问题、反映农村生活等题材有其阶段根源性,如拍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解海龙代表作《大眼睛》;反映农村社会变化、侯登科拍摄的《麦客》等。当新旧世纪交替,人民生活开始富足,贫富差距的出现,健康、环境等问题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关注热点,纪实摄影也走入了新阶段,拍摄底层劳苦大众与社会热点成为主流。

拍摄视角的苦难性表达,在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性存在的问题与关注点的诉说。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由关注农村到关注城市人文,由拍摄底层苦难到拍摄普罗大众,对于社会群体的生存空间与内容表达,需要被重新提出。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摄影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表现物质层面暴富后的夸张虚荣,与精神层面的空虚、冷漠。摄影艺术进入大众文化领域,也应该适时倡导拍摄最为广泛的大众群体生活,不再集中于困境、难处,亦不是局限于病态化、无痛呻吟的怀旧、迷茫。

三、结语

马丁·帕尔的新纪实摄影风格,在于用色彩表达、诠释符合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人民生活;积极、健康、乐观的状态是其摄影语序下的中心叙事情节。贴近摄影师自身的生活环境与关注视角,拍摄的群体阶层与氛围相融合,使其在摄影语言的表达上更加顺畅自然,更贴近真实民生。中国纪实类摄影同样需要在新时期环境下,拍摄属于广大普通民众的新纪实摄影,应该尝试运用更加贴近自身生活的平视角度,不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观察视角,去发现社会普通阶层人群所面对的真实事件与抱持的态度,在繁忙中享受生活的片刻,在庸碌中保有的愉快心态,都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化记录的闪光面去进行拍摄。更加自由的去反映人生,应该是新纪实摄影发展趋向所携带的本质属性,也应该成为摄影师进行新纪实创作的选择范畴。

注释

[1]《Parr by Parr》P38. (English edition)Schilt Publishing.

作者简介:

陆佳琳(198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摄影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王琦。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高清大图
《远眺》摄影系列
主题摄影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