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讲故事的人和他自己的故事

2018-09-10花木嵯

青海湖 2018年4期
关键词:格萨尔奥赛洛桑

蒂姆·欧布里安在《负荷》中曾写道:“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

是的,故事相伴人的一生。年幼的我们在爷爷奶奶的膝头听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神话和传说,读书时的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讲述中想象着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生活,想象着英雄打败恶魔的无限荣光。长大成人后,我们在自己经历的一个个故事中雕刻塑造着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通过故事来传递经验,人类通过故事来引领我们集体的旅程。

洛桑奥赛的汉语语义是“睿智的光芒”。就是这样一个讲故事的人,父辈口中一段段格萨尔大王的故事滋养了他,如今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他也正在用一个个故事影响着更多的人。

外婆的故事滋养了他的童年

当我推开医院病房的门看到满头卷发的洛桑奥赛时,手上挂着吊针的他安静地望着窗外。

回眸间,四目相对,我心中生出些许失望。因为我没有在他的眼神中看到自己假想中一个讲故事的人应有的神采,取而代之的是几分失落或是沮丧。

得知了我的来意,洛桑奥赛微微直起身,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三个多小时里,身体虚弱的他一直在不停地喝水、擦汗,这让我更觉得自己不应打扰养病的他,但我又不想舍弃采访他的执意,也许面对生死时人更能讲出一些不同的故事。

出生在“格萨尔史诗文化第一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乡德尔文村一个热爱格萨尔大王故事的家庭,洛桑奥赛从年幼时就浸润在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故事中。

“我的奶奶虽然不会说唱,但是她会讲一些格萨尔王的故事。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晚上睡觉前,我总是缠着她给我讲格萨尔大王的故事。”洛桑奥赛一边说,一边反复折叠又打开一块用来擦汗的毛巾。这双手细腻而修长,完全不像是一位牧人的手。

“我的父亲可以说7部《格萨尔》,我的妈妈是从四川嫁到果洛的,她也特别喜欢听格萨尔王的故事。如果村里请来说唱艺人讲格萨尔王的故事,不论再晚,她都会带着我们去听。”

沉浸在回忆中的洛桑奥赛脸上浮现出一些温暖的笑意。“那时候我最喜欢听格萨尔大王中关于霍岭大战的故事,常常缠着奶奶给我讲这一段。”智勇双全的丹玛、勇猛刚烈的嘉察……在奶奶日复一日的讲述中,洛桑奥赛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众所周知,在《格萨尔》中,霍岭之战是格萨尔从普通部落首领转变为邦国英雄的重要一段。在这场争战中,格萨尔表现出的英勇、智慧和情义令人们赞叹不已,以至于代代传唱,成为《格萨尔》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洛桑奥赛跟着父亲、跟着村里的老人们学着说、学着唱。从听别人说到模仿着自己说,从模仿着自己说到想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十多岁时,洛桑奥赛已经会讲一些《格萨尔》的故事。随后,洛桑奥赛成了一名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俗家弟子。

地处大山深处的牧人聚落很少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学校,因而寺院就被赋予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牧区的寺院相当于这一地区的学校或是一座小型图书馆,要想获得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进寺院学习。

正如丹珠昂奔先生在《藏族文学与寺院》一文中解释的那样,寺院教育与藏人所提倡的“五明之学”是基本一致的。“五明”分为“大五明”“小五明”,因此也称为“十明之学”。“小五明”指诗、韵、修辞、歌剧、星算,如同现代的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大五明”指的是“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方明”,如同现代所谓声律学、正理学、佛学、工艺学、医学。藏族文学的作者大多是“学富五明”的学者,他们既掌握高深的佛学理论,又会星象历算,颇有疗养和治病的经验,对文学创作也很有修养。

洛桑奥赛有幸在寺院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跟随自己的上师在果洛地区的龙恩寺、查郎寺等知名寺院游学。藏传佛教寺院里保存着的各类文学典籍,还有天文、地理、历算、医学、历史等诸方面的书籍让洛桑奥赛感觉十分“解渴”。在经卷和书本的陪伴下,洛桑奥赛显得和他的同龄人越来越不同,似乎是多了几分沉静,少了几分躁动。

神奇的梦境启示他成为说唱艺人

在洛桑奥赛13岁时,他做了一个至今想来仍感觉十分逼真而又奇特的梦。“在梦中,我在路上碰到一个貌美的女子。当我问这位女子是谁时,她竟然对我说,她是阿达拉姆。”

按照《格萨尔》的描述,阿达拉姆是格萨尔王故事中魔国的公主。

洛桑奥赛又惊又喜,不禁与这名自称阿达拉姆的女子攀谈起来,两人聊得很是投机,彼此都觉得对方见识不凡,很是欣赏。

在做了这个梦之后没几天,洛桑奥赛偶然碰到果洛《格薩尔》研究中心主任诺尔德。听了洛桑奥赛讲述自己的梦境,诺尔德建议洛桑奥赛,将阿达拉姆的故事写下来。

“这两件事看似偶然,但我相信这是神灵给我的一个启示。”洛桑奥赛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完了关于阿达拉姆的书。这本书出版后,洛桑奥赛成为了当地《格萨尔》说唱艺人中一位小有名气的“后生”。

缘起于这个梦,成就于这本书。最终经权威机构考察认定,洛桑奥赛被认定为《格萨尔》掘藏艺人。

洛桑奥赛作为掘藏史诗艺人,同藏族文化史上的掘藏者是有所不同的,没有谁人伏藏、谁人预言于什么时间、由谁来掘出这种常规的确认。依笔者的理解,洛桑奥赛所掘取的是民间文化之藏、民间文学之藏,是把广泛蕴藏在民间的史诗材料加以搜集,予以更能吸引人的编排和润色。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也不失为一种“掘藏”式的发掘。

读过《格萨尔》的人都会发现,每每在关键时刻,书中就有出现神灵托梦授记的情节。而且,史诗中那些经历了托梦授记的人,在梦醒后都会出现不同于往常的兴奋和活力。有专家认为,在《格萨尔》中,梦是人们与超自然神灵沟通的桥梁,这一现象恰好是生活在相对封闭地区的藏族相信万物有灵观念的体现。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少人不是用眼睛来看世界,而是用心灵来感受世界。

此外,在查阅大量资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格萨尔》说唱艺人都有一个神奇的“13岁”。如: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的神授艺人才让旺堆,在13岁那年朝圣旅行时产生幻觉,梦见许多有关格萨尔的故事。醒来后,梦境依稀可辨、梦中的情绪经久不散,从此开始说唱史诗。西藏圆光艺人卡泽扎巴·阿旺嘉措在11岁那年便具有从铜镜里观察吉凶的功能。到了13岁,奇迹出现,他在那面铜镜中看见了格萨尔大王。从此,他开始依照铜镜里所显现的抄录《格萨尔》。

对此,徐国琼先生在《论<格萨尔>史诗中十三数字的象征内涵》一文中说,“十三”这个年龄对他们是个“神圣”的年龄。正是在这个“13岁”的时刻,“神”在梦中首次“授”给了他们史诗的内容,使他们与史诗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这个“十三”显然是吉祥、神圣、接受“神授”及“智门”得到开启的象征性年龄。

的確,“13”对于藏族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有些地方的故俗遗留中,姑娘满13岁以后要举办隆重的成人礼,这一仪式的规模之大、仪程之繁复远甚于婚礼。究其原因,选择在年满13岁以后举办成人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第一轮十二生肖后新一轮的开始,意味着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而在古代,13岁也曾经是某些部族早期约定俗成的结婚年龄。

洛桑奥赛出生在果洛甘德县的“格萨尔史诗文化村”,奶奶、父亲、母亲对格萨尔王故事的热爱,加上年少时寺院中求学的经历,一切的准备仿佛都是在等待这个13岁的梦境启示。

游历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

22岁那一年,洛桑奥赛告别了寺院的集体生活,转而在家修行。

洛桑奥赛家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共有兄弟姐妹10个,6个儿子,4个女儿。虽然大家都很喜欢《格萨尔》,但是只有洛桑奥赛被认定为说唱艺人,这不仅是他的荣耀,也是家门的荣耀。

洛桑奥赛笑着说,“可能是我的音色比较好听”,因此家里人都非常支持他说唱史诗。无论是哥哥、还是妹妹,谁见到关于格萨尔的书、光碟等资料都会买来彼此分享。因此,当洛桑奥赛提出自己想出去走走看看时,虽然家中很多人都没有走出过果洛乃至甘德县,没有坐过火车和飞机,但是,大家还是全力支持他出外开阔眼界。“青海、四川的很多藏区我基本都走到了,后来,我还去了北京、上海、云南、拉萨……”

今年55岁的洛桑奥赛停顿了讲述,深深呼出一口气,仿佛需要积蓄更大的能量才能讲述接下来的故事。

“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我看到一些僧人坐好车,住高档宾馆,他们广收徒弟,接受布施,我不喜欢这样。在那些到处都是大楼房的城市里去长长见识还可以,长期住在那里我不习惯,那里太吵了,人也太多了,这让我更加想念草原,想念雪山,想念家乡的糌粑。”

对于很多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牧民来说,能去这么多地方走走看看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是,也许正是经历了这种长期的游历生活,说唱艺人才能对史诗中的很多描述有更为具象的认识,才有机会寻访遗迹,为史诗的讲述传播增加更多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游历是说唱艺人不断提高说唱技艺的重要途径。

打开手机,洛桑奥赛向我展示着他保存的一张张照片。此外,还有一些他参加说唱技艺比赛或者当评委的照片。

此时此刻,虽然天色渐晚,但是在洛桑奥赛的病床前聚拢了好几位同为病人家属的藏族牧民。大家手持念珠念诵着经文,静静地听着洛桑奥赛的讲述。

“现在《格萨尔》说唱艺人组建了很多微信群,来自四川、果洛、同德、贵德、拉卜楞等地的很多说唱艺人都在其中,大家可以分享各自的表演视频,还可以组织并通知各类比赛。以前没生病时我参加了9个群,现在身体不好了,只保留了2个。”洛桑奥赛解释着,“你看,这是我在首届原生态《格萨尔》说唱比赛当评委时拍的(照片)!”

洛桑奥赛对于一些评委在评比打分中有失公允的做法十分不满。“打分要看参赛艺人的音色、吐字、体态等多个方面,我觉得一些评委在打分中偏向自己的熟人、亲戚或是老乡,这是最不公平的,一些艺人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参加比赛,应该被公平对待。一些艺人没有多少真才实学,自己也不是很努力练习,他们算不上真正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洛桑奥赛认真地说,“2016年就有一位来自不丹的说唱艺人参加比赛,虽然他的语言我们听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从唱腔、体态等来看,我给他打了较高的分数。”

据洛桑奥赛介绍,一般来说,《格萨尔》的唱腔有古老和近代两种,现在又新加入了弹唱。为了鼓励更多艺人学习传统唱腔,在一些《格萨尔》说唱比赛中,对使用传统唱腔的艺人分数会给得更高一些,也有一些艺人将传统唱腔与近代唱腔相结合,有所创新。

洛桑奥赛说着,围拢在床边的其他牧民频频点头,有的向洛桑奥赛询问其他艺人的近况,有的则向身边的人描述自己听过的某位艺人的精彩表演。显然,《格萨尔》是藏族人共有的故事,《格萨尔》是藏族人永恒的话题。

沃土的养育给了他深深的眷恋

这次住进医院,洛桑奥赛被诊断为包虫病。

包虫病,流行于世界上许多畜牧区,在高发区,患病率可达5%。这其中,泡型包虫病,这种被称作“虫癌”的包虫病,一旦诊断,不经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十年患者的死亡率达到94%。目前,全球95%的患者分布在青藏高原,尤其是果洛、玉树、甘孜地区,特别是果洛州达日县、甘德县等地的发病率达到了12.89%。

生病后的洛桑奥赛意志有些消沉,因为在寺院的学习生活让他知晓一些藏医藏药知识。随后,他跟随一位老藏医学习,并积极参加果洛卫生系统举办的相关藏医药培训。现在,他也时常帮周边的牧民问诊治病。可是这一次,洛桑奥赛自己却病了。

“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长大后只要是能找到的书我都会看,我最喜欢看历史类的书,还喜欢看《章恰尔》杂志上藏族作家们发表的小说、诗歌等。藏文翻译的四大名著我全都读过,特别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我看过好几遍。常常是看了开头就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是个什么结局,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完一章还想看一章,欲罢不能。可能是晚上常常熬夜看书,生活不规律。”洛桑奥赛低下头,停了好一会儿后突然抬头说:“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不好。”

洛桑奥赛说,其实文化都是相通的,互相了解肯定会有所帮助。“就拿我自己来说,这些书对于我的说唱和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按照洛桑奥赛的理解,《西游记》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克服种种磨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中唐僧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而孙悟空等人物是虚构的;《格萨尔》中,格萨尔、晁同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也有很多人物也是虚构的,两本书都讲述了很多关于佛教的故事。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分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四大教派。其中,每一个宗派都有僧俗两种弟子,僧人受沙弥和比丘戒,不允许结婚;俗家弟子可以结婚。

在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后,为了不让家人再操心自己的生活,38岁时洛桑奥赛结婚了。2003年,洛桑奥赛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现在已经在读初三;2008年,洛桑奥赛的第二个孩子出生,现在正在读小学四年级。

生活日趋稳定,洛桑奥赛接连出版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根据父亲和部落老人们的述说,整理的《格萨尔》中的祭祀祷文和德尔文部落族谱。

根据民间的传统说法,果洛州的甘德地区属于“三果洛”中的“阿什姜本”。阿什姜本又分化为若干部落,其中,德尔文部落属于阿姜贡玛仓部落。当地传说认为,德尔文部落是岭部落的后裔,岭部落就是格萨尔王所统领的小邦,是藏族最早的氏族部落之一穆布董氏的后裔。

数百年来,德尔文部落以虔诚的信仰和无瑕的崇拜之心将《格萨尔》的传承说唱作为他们的天赋和使命。无论是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旧社会,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德尔文部落从没有停止过对英雄格萨尔王的歌颂。正是因为德尔文部落如此迷恋和执着于《格萨尔》的说唱,曾赢得了人们的好奇和羡慕,也招来了人们的讥讽和嘲笑。但是,无论人们如何褒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对于其他藏乡,德尔文部落的男女老少,人人都能说几段《格萨尔》。

采挖并贩卖虫草、生态移民补助……洛桑奥赛的收入来源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现在国家政策好,老人、小孩都有补贴,他们应该多学点儿文化”。

草原上的生活平静而缓和,洛桑奥赛怀念小时候在奶奶身边听故事的那段岁月。因此,他不忘把这些故事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了解格萨尔王的故事。但是,孩子们好像对手机、汽车更加有兴趣,还好家族中有他的一个外甥,显露出的说唱才能让家人们倍感欣慰。

“如果没人去说唱《格萨尔》,英雄史诗最终也会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洛桑奥赛和其他说唱艺人一样,对于愿意学《格萨尔》说唱的孩子越来越少、听《格萨尔》说唱的人明显减少而担忧。

在德尔文,现有的说唱艺人都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承给一些有兴趣学习说唱的孩子,并想尽办法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史诗。村子里还特意举办一些比赛,用公开比赛、颁发奖状和奖品等方式鼓励孩子们学习,让他们成为传承史诗文化的生力军。洛桑奥赛说:“如果学校的老师们也能在给孩子教文化课的同时,讲讲关于《格萨尔》的文化、知识就好了。”

洛桑奥赛认为,过去大家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在史诗中可以了解到藏族先民们在军事、农耕、音乐、文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说,刀、头盔、盾牌、马鞍、矛等的制作技术。就拿弓箭来说,箭矢用什么材质,弓是用竹子还是柳木,羽翎用猫头鹰、秃鹫、鹰还是其他鸟类的羽毛,这其中的制作工艺在史诗中都会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藏族民间故事中有一个格薩尔王与北方七兄弟星的故事。故事是说,格萨尔降伏了四方妖魔,消灭了许多大山和森林里的凶猛野兽,清除了江河湖海中的许多鬼怪,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可是,那些被格萨尔打败的大小妖魔纠集在一起,变成了风暴,夹杂着砂石横扫草原,不管牛羊庄稼,被席卷得一干二净。老百姓住的帐篷无法阻挡这种风暴的袭击,牲畜一天天死去,人口也一天天减少。无奈之下,大家去求格萨尔王。可格萨尔狩猎是能手,战场上是英雄,他对这种风暴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好到各部落去招募贤能之人。

应招而来的是七个兄弟,他们挖土、刨石、砍树,忙了一夜,第二天就盖出了高大的三层楼,并教大家在底下一层圈牲口,中间一层住人和放粮食,顶上一层供奉神佛。格萨尔看到盖好的房子后非常高兴,请他们按照原样建造了许多这样的房子,藏族人从此后再也不怕风暴的袭击了。最后,因为七兄弟的房子建得很好,天神也请他们到天上去盖房子。七兄弟终年劳作,一年四季变化位置,被认为是七兄弟盖完了一幢房子又开始建造新的房子。藏语称他们为“强噶本顿”,意为北方七兄弟星。

故事传递的不仅仅是故事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了世界。

曾经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雅基·巴纳金斯基曾在《故事之重》一文中写到自己在埃塞俄比亚采访时夜晚总能听到那令他永生难忘的歌声。原来,这歌声是埃塞俄比亚难民的一种仪式,其实就是一种晚间讲故事的形式。当夜幕降临时,哪怕是身在饥民营,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埃塞俄比亚的老人们都会让小孩子们围拢过来,然后那些歌声就响了起来。他们用悠扬的吟唱和深沉的律动,向子孙后代传递这个民族的基因,哪怕是死神降临时,这些故事也将存活下去。哪怕世易时移,哪怕人逝村亡,故事却一直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雅基·巴纳金斯基写道:“这实际上是埃塞俄比亚人的学校。就是以这种方式,他们把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律法背负起来与他们同行。而这,也可能是我第一次清醒的意识到,讲故事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方式,不仅强大,而且历史深远,也不仅限于某个民族或者某种文化。确实,我们的童年都曾有故事伴随,我们都是在一个个故事中长大成人。但是,我们可曾暂停脚步,想一想这些故事如何与我们深深相连,想一想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力量。”

作为一名记者,对于另外一种文化,另外一个地区的报道,我们常常是作为一个外来人,提供了“对他们”的报道,却没有写出真正“关于”他们的故事。报刊刊登的事关藏族的报道,大多是对他们某件事和某些事的描写,却缺少了与他们同情思、共生活的故事。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格萨尔只是虚幻的文学形象人物,可对藏族人来说,格萨尔是他们心中的神灵,精神的寄托,他在人们日复一日的供奉和宣扬中,化作精神信仰的一部分。只有真正地走进散发着史诗芬芳的牧野,才能明白格萨尔的故事对于这方山水的意义。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不是静态的多数,而是动态的要素;不是大多数的实施,而是一个社会模式中组织事实的象征事物。

相较于《格萨尔》来说,一代又一代说唱艺人的演绎让《格萨尔》成为至今仍活在民众口耳之间的故事,也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史诗和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透过《格萨尔》及其传承,我们体察到藏族文化中那不朽的根脉和依然灵动的文化之魂。

作者简介:花木嵯,青海日报社记者。

猜你喜欢

格萨尔奥赛洛桑
野蛮生长的学科奥赛,该管管了
山和雪
我的阿妈在康定
记忆之谜
我的阿妈在康定
2017年斯洛文尼亚奥赛不等式试题的推广
会说话的藏刀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