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党报新闻摄影改革浅见

2018-09-10吴波

公关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日报报纸

吴波

报纸新闻摄影的改革是一个老话题,尤其是地市党报新闻摄影的改革,任重道远。

我们《驻马店日报》,是地市级党报,是河南省的十佳报纸。报纸在新闻摄影改革方面,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前行。尤其是去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针对近几年来报纸图片质量下降的现状,又不得不弹起“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老调:狠抓新闻摄影队伍的建设,重组了美术摄影部,并派出摄影记者考察团,对邻邦地市的《许昌日报》《平顶山日报》《襄樊日报》《南阳日报》以及报纸改革比较前卫的《嘉兴日报》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经验,武装自己。结合上述报社的新闻摄影改革,联系本报新闻摄影现状和社情,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新闻摄影改革要切实引起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随着信息革命和社会信息化的到来,人们对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报纸的要求,也隨之发生了变化。人们要求报纸能真、短、快、新、活地提供信息快餐,并要求报纸是生动活泼、冲击力强且图文并重的信息载体。平面媒体的图片报道,是一种文字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信息载体。至于它的功能,诸如现场感强、一图胜千言的大道理是毋庸质疑的。切不可再把新闻图片当作插图、题花或装饰来对待或安排在报纸版面上。社领导要真正把图片当作“两翼齐飞”其中之一翼。《襄樊日报》和《十堰日报》等多家地市报曾从摄影记者中提拔了专抓新闻摄影的副总编,当然,还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嘉兴日报》曾从外地高薪聘请一名摄影记者任图片总监,诸如此类举动,都说明了报社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新闻摄影的实际重视,而不是泛泛空谈。

二、摄影记者要相对专业化、专职化

在当今“人人都是摄影家”“人人都可拍照片”的年代里,一些媒体的领导头脑发热,干脆取消了专职摄影记者,殊不知摄影是一门技术,新闻摄影作品是拥有摄影技术的记者的劳动成果。提倡记者图文兼并“两条腿走路”或当“两栖”记者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记者,还是应该有他的强项或 “拿手戏”,也就是古话说的 “术业有专攻”。这也像部队作战一样,步兵拿的步枪和刺刀替代不了炮兵的大炮。平时文字记者采访时,用“傻瓜”相机拍个配图是可以凑合着用的,但真正遇到复杂环境、特殊环境,文字记者是担当不起现场拍照的重任的。摄影记者是受过专业、专门训练的、有着特殊或独立构想的新闻人,他们拍出的作品可配合文字记者发稿,也可独立成章、独立发布新闻。尤其是在特殊环境,比如雨雪恶劣天气、洪水、地震、火灾等现场,文字记者无论如何也是替代不了有着娴熟摄影技术的摄影记者的。今年麦熟时节,国家农业部在我市遂平县举行“全国麦收开机仪式”,当时阴雨连绵,报社派我和另一位记者去完成报道任务,结果回来一看,那位记者因镜头被雨水淋湿,拍的图片全虚了,后来编发图片专版时都不能用,如若不是我有雨天拍摄经验,那次刊发图片专版任务恐难完成。因此,配备5-6人的专业摄影队伍,保证摄影记者相对专业化的必要性,也是被沿海发达地区报社和都市报的实践所验证了的。远的不说,就河南报业集团的《大河报》和《河南商报》而言,他们每逢重大战役,都派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三、政策要对摄影记者倾斜

摄影记者要完成任务,是有种种条件所限制的,诸如要有摄影工具,要有交通工具等等。他不像文字记者,一杆笔、一个采访本就能完成任务。因此,社领导要充分考虑到摄影记者的需求,整合相机资源、统一配制相机、保证交通工具、配备上网电脑、提高图片报酬,调动摄影记者(通讯员)的积极性。许昌、平顶山、襄樊各报的相机一部价值一二十万,而我们报社的相机,万元以上只有一两部,其他都是几千元的业余型机子;他们几家报社每刊发一幅图片,稿费平均少的几十元,多则上百元,而我们每幅图片才十来元报酬(而这几年报社一直就没付稿酬),得不偿失,甚至连路费都没保证,无法调动摄影记者和摄影通讯员的积极性,各县通讯组若不是有发稿任务,可以说我们很难征集到图片。

针对上述情况,鉴于摄影记者业务的特殊性,报社要鼓励摄影记者行万里路,不断走出去参加全国各地摄影培训和学术研讨,要搞技术技能升级,要提高摄影记者的劳动报酬,要鼓励摄影记者满足本报发稿的同时,积极对上发稿、对外发稿、扩大影响(对上发稿必须是本报刊发过的),记者对外刊发的作品,在全国各项赛事中得奖、得大奖的作品,报社要实施奖励机制,鼓励记者。

四、总编、值班总编和值班编辑要懂照片并且会用照片

照片就是图片,新闻照片就是用图片传达新闻信息。识照片、懂照片和用照片,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学会的,比如构图、色彩、光线、视觉中心和形象语言等,都要经过系统的业内培训和学习,横、竖图片在版面中的搭配,系列组照在组合中的排列,都有一定学问。因此,一家报纸的总编、值班总编和值班编辑,都要认真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接受培训,也要搞摄影技能技术知识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片在版面中的应有位置,即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组则组、宜单则单、宜多则多、宜少则少。

五、要建立图片质量保证体系

俗话说,“三分照,七分编”。所谓照,即是拍摄,是摄影报道的前期工程(当然必不可少);编,即是后期编辑制作,包括图片挑选剪裁、影像调节、版面编排等,一张照片的优劣,主要是由反映在刊发版面上的效果而决定,这个效果往往是由编辑后期制作决定的,图片生死存亡之命运掌握在图片编辑手中。因此,要让懂照片的人编照片,安排照片,决定照片命运,必须建立一套图片质量保证体系。总编辑、值班总编辑要紧紧抓住摄影编辑,沟通思路,形成一套采、编、排一体化体系。

六、要以专职摄影记者为龙头,带动全报社文字记者提高摄影技术

俗语说,“一花独放报春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想真正使报纸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就应加大力度进行全员(包括手机摄影记者)摄影技能培训,掀起学习新闻摄影热潮。平时可以定期不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研讨,社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小影赛活动,奖优评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提高技术技能。为了营造全员学习新闻摄影之氛围,报社的各种物资奖励中要包含一些摄影器材,为记者提供学习摄影的便利条件,为报纸两翼齐飞夯实基础。

七、适时建立图片库,广泛搜集图片资料,充分利用图片资源,扩大报社和版权人的收入

报社是一个地方的信息中心,不同时期的图片信息会不断汇入报社,眼下大都使用的是数码相机,我们接收到的是数码图片,使用过的、没使用的,或暂时不使用的,都应分类归档存入图片库,以后什么时候再使用或查找资料,都可随手而得,报社应发文对所存资料图片明码标价,社外人员和单位使用图片库资料要付稿酬,报社可按比例与作者分成,这样既可增加收入,又可调动广大摄影记者和通讯员为图片库提供资料的积极性。

总之,地市党报新闻摄影改革的道路是崎岖的,任务是繁重的。只要不断探索,因地制宜,地市党报新闻摄影改革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日报报纸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与人为善的喜鹊
T台救美
确实不容易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灵感日报
非常魔典
对峙
预言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