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提问式”教学的病因及对策

2018-09-10沈秋兰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罗斯福课堂教师

沈秋兰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中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1]的确如此,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里,提问法仍然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要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采用各种形式的提问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拥有一个精彩的垫脚石。

一、历史课堂提问环节的现象描述

1. 提问切入点过于直白,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高中历史课堂里教师常常是设问加琐碎问,即老师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每每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无精打采甚至课堂瞌睡。

案例一:这是必修二《罗斯福新政》的课堂提问。教师在讲述新政的内容时,直接抛出问题:“罗斯福新政有哪几项具体的措施?各有何作用?”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归纳,整个环节用时20分钟,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切入点过高或过低,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而我们的历史课堂往往是只吃饭不看菜,只裁衣不量体。教师不针对具体的学情,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严重地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案例二:这是选修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课堂提问:教师投影《时代周刊》图片: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樓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问题设计:①你对两个不同时代内容对比是如何理解的?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否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是如何解答这种疑惑的?

这两个问题的难度过大,教师也没有给出提示,造成课堂无人说话的尴尬局面。

3. 提问动机不好,忽视学生内在情绪

部分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把课堂提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课堂提问形同虚设,这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案例三:这是必修二《开辟新航路》的课堂提问:教师让学生看书,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未经学生思考,接着说,新航路共有四条航线,以及过程?最后的影响直接告诉学生应从对西欧、对世界、对亚非拉美三个方面思考……教师对这一系列的“包办”乐此不疲,而学生却头皮发麻、昏昏欲睡。

二、历史课堂提问环节的现象反思

1. 课堂提问讲究“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进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2]这说明我们的课堂需要“手段”去经营:提问内容要清晰,有针对性;提问需要艺术,能吸引学生眼球。

案例四:中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第一组:银行倒闭,金融瘫痪,如果你父母手中的支票无法兑现,你希望政府采取哪些政策?

第二组:如果你家是农民,父母辛辛苦苦劳作,但农副产品价格极低,你希望政府采取什么措施?

第三组:如果你是小工厂的老板,你希望政府如何控制盲目竞争,保护你的利益?

第四组:如果父母失业了,他们自尊心都很强,不愿接受金钱救济,你希望政府既兼顾他们的尊严又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些问题的创设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造了条件。

2. 课堂提问需“适可而止”

我们的课应为学生的成长而上,为他们的人文底蕴而上。因此,我们不应过低或过高地预设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问题,而是应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

案例五:中美国《时代周刊》的两幅图片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对于教师提出的“邓小平有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回答,教师应适当点拨:“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经济政策等方面”加以引导。

3. 课堂提问要面向“敌情”

提问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首先要研究学情,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案例六:中新航路开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课堂设计可以引入“猜谜语”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新航路开辟、马可·波罗、哥伦布、世界市场”;第二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商业革命、地圆说、麦哲伦”;第三组“达·伽马、价格革命、黄金、葡萄牙”;第四组“商业危机、迪亚士、西班牙、世界联系”。相信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欢声雷动,这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提升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措施

课堂所提的问题是指“个人在有目的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合手段时感到的心理困境。”[3]其本质是让原有的认知与新事物产生矛盾冲突,进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

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历史课堂提问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科学的提问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才能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我曾经听过华师大聂幼犁教授的一节课《新材料、新情境及理解与运用——历史证据、推理和想象》,印象很深的是聂教授投影出一张美国发行的中国抗战时期的邮票,围绕邮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①辨别邮票的真伪,哪种方法最可靠方便?②邮票体现当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哪个政府?③邮票体现当时美国承认中国的领土有哪些?④邮票体现了工艺美术师对中国的立场是什么?

聂教授提问的设计有梯度性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整堂课学生都在不停地思考、回答问题,并且不停地质疑、提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频繁。

2. 用心倾听,捕捉学生的答题亮点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5]的确,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不可能与预设问题一致,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提出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越是这样的问题越能激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我曾经上过一节探究活动课《太平天国》,我给出了三段史料让学生研讨:

孙中山说:“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洪秀全当时革命,尚不知有民权,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毛泽东说:“洪秀全是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人。”

范文澜说:“太平天国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运动,自从太平天国革命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6]

我要求学生认真解读三则材料关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并结合课本史实或史料说明理由。学生只要史论结合,我都予以肯定。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看法?”我鼓励学生突破教材的束缚,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个男同学一鸣惊人,他的观点是:“太平天国是邪恶的!”他向大家介绍了复旦大学教授潘旭澜所著的《太平杂说》一書。书中介绍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大兴土木修建了比北京的紫禁城还要大一倍的宫殿,并搜罗数以千计的美女安置其中。他正式册封的妻妾就有一百多人。“革命”不过是他的招牌而已,他的目标是自己当皇帝……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激烈地辩论,也有的同学迷茫了,这历史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我想: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我们更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我们更应培养的是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3. 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

自任教以来,我就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地认清了问题的实质:信息技术本身不存在问题,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手段,它的有效利用必定有利于历史教学。

我在上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时,我对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历史教学这一认识得到了充分确认。当我的课件呈现“手工业博物馆”字样时,大家渴望地看着“正门、纺织厅、陶瓷厅、冶金厅”,接着我依次带领大家进入四个展厅,里面详实的史料、故事、图片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整堂课学生都兴致高昂。

陶行知先生曾经倡导过“教是为了不教”,我理解为“不教”始终是一种高于“教”之上而又建立在“教”的基础上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非我辈一时三刻就能领悟和达到的,但是只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4. 情境教学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必修二《罗斯福新政》的新课导入我引用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罗斯福:小马同志,咋笑得这么灿烂?

奥巴马:我当总统啦!

罗斯福:恭喜恭喜,感觉咋样啊?

奥巴马:谢谢你老罗!到了天堂还牵挂着我! 现在的感觉是快乐并痛苦着。

罗斯福:看来咱们是同病相怜!不过还好,当时我全解决了!

奥巴马:别吹牛了, 现在不又来了! 但是你留下的那套“秘笈” 还是蛮有用的。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奥巴马为什么感觉“快乐并痛苦着”?②罗斯福为什么说他们“同病相怜”,他当时真的都“全解决了”吗?③ “现在又来了”指的是什么?罗斯福究竟留下了什么“秘笈”?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导入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7]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环节,注意诱导性、共鸣性、延展性和适度性。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用心去思考,努力去尝试,不断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高效的历史课堂。

【注释】

曹勇:《课堂讲授艺术谈》,《陕西教育(教学)》2013年第11期。

张婷:《有效的课堂提问之浅思》,《中国课程指导(江苏教师)》2013年第1期。

许明:《“问题切入”,开启学生的思维》,《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8期。

孔子等著:《四书五经(插图本)》,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第54页。

孔子等著:《四书五经(插图本)》,第486页。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186页。

匡姝:《注重提问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第8期。

猜你喜欢

罗斯福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罗斯福的壮举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