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焦虑的“起跑线”

2018-09-10霍辉

家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孟非起跑线女儿

霍辉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很多父母的焦虑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的。在孩子没上学以前,他们和孩子之间是母慈子孝,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切幸福都是从孩子上小学的那一天起便戛然而止。在父母陪孩子写作业,深夜大吼的时候;在看到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的时候;在被“熊孩子”气得要吐血的时候;在被老师训斥,尴尬地抬不起头来的时候……

没有比较就没有焦虑,一对比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就更焦虑了,自然而然便在心里住着“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九门功课同步学,还有,长得好看,听话又温顺,每次考试年级第一……

精英父母的焦虑,更是提前到孩子还在幼儿园。看过一篇《牛蛙之殇》的文章,说的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为了孩子能考入全市的四大民办小学,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牛蛙模式”的教育。从此,孩子被剥夺了童年所有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为了赢得这场“牛蛙战争”,家长用高剂量、高添加的“营养”催着孩子长大。结果,孩子因不堪学习压力的重负患上了抽动症,未能进入名校。不得已,全家决定用移民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求学命运。

谁都知道,“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个谬论,都知道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可是攀比心、虚荣心,让很多父母不得不一手拿着鞭子,一手连推带拽,让孩子从小就不停地向前奔跑。家长用力过猛,累坏了自己,也伤害到了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循序渐进

我有一位朋友,她儿子是去年高考全市的理科“探花”。可朋友却遗憾地说:‘我儿子也不完美,最后悔的是他在婴儿期没学会爬,就直接学走路,所以他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手脚灵活,后来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改善这个状况。”

大家都知道,小宝宝要先学爬再学走。如果跳过爬行阶段直接学走,对宝宝的脑部与身体发育都有较大影响,因为宝宝的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只有按部就班地学会坐、学会爬,行动力逐渐增强,再到行走,才是正确的生理发育之路。

的确,孩子的成长不能急,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我也深有体会。女儿5岁时便在幼儿园里开始学写字。别的孩子都写得整整齐齐,一样的年龄,为什么女儿写得又大又丑?该转折的地方不会转,该拐弯的地方不会拐。陪她写字,让我‘亲妈变后妈”,生起气来对她大吼大叫,撕掉她写的字,冲她喊“这么简单的字都不会写,以后还怎么上学啊?”甚至气得还搡了她。

带孩子看了医生才知道,有的孩子小肌肉和精细动作发展较晚,所以小时候协调能力会差些。平时注意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慢慢长大了就好了。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改变了方式,不再让女儿多练字了,改成陪她玩夹豆子的游戏,孩子很喜欢,等上学的时候,她写的字一点也不比别的孩子差。

按部就班也能步步为赢

人生如阶梯,一步一步往上走才最稳健。而现在的教育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规矩,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他孩子持平了。

那些抢跑的孩子,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来看,也并没有超前。而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也未必会输,甚至可以步步为赢。那位“探花妈妈在孩子上小学时,没有给孩子报过任何补习班,就是让孩子尽情地玩。她的理念是: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重要的事,有些年纪是玩,有些年纪是读书,有些年纪是恋爱,有些年纪是工作。

作为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什么阶段就让孩子做该做的事情。小时候让他们多玩一会儿,这是他们的天性,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啊。寓教于乐,在玩中学,认识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感悟这个世界,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如果拔苗助长,最后孩子成了“伤仲永”,泯然众人矣。

1978年,全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聚焦一位名叫宁铂的少年天才,他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两岁半,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三岁,数数能数到100;四岁,认识400多个汉字;五岁提前上学……后来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可是,他曾报考过3次研究生,却都因太惧怕失败而放弃了考试。结婚后婚娴也不和谐,最后他抛妻弃子,出家为僧。“第一神童”使其轰动一时,他的经历让人扼腕叹息。

有专家说,‘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宁铂没有经历完整的中学阶段教育就上了大学,基础并不扎实,习惯、人格、情商培养也不够,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而害怕失败的性格缺陷,造成了他不能很好地面对学业、事业和生活,这都是从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宁铂曾说过.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绝不会再读少年班。按部就班,守拙成巧,看起来笨,耗时长,但这是最踏实的方法,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起一味地快进,不如慢慢来得快。如果成功有捷径,那么按部就班一定是其中的一條。

然而,中国式父母最想要的是“速成”。孩子有了错误,希望他立刻改正;给孩子填鸭知识,恨不得他马上就会……没有多少父母,内心强大到有勇气让孩子慢慢成长。

主持人孟非也不提倡赢在起跑线,所以女儿也从未上过兴趣班。但是,刚读一年级时,别的同学都会的知识,就他女儿不知道,于是,老师把孟非叫到了学校;孟非很纳闷,一年级就应该教那些启蒙的知识才对啊,要不然还上什么一年级直接上二年级就行了啊。可是,就算你不想给孩子压力,老师也会给你压力。最后孟非不得不屈服,给女儿报了补习班。让孩子能按部就班成长的背后,是父母拼尽全力的努力。

猜你喜欢

孟非起跑线女儿
品读
五行真经(9)
和女儿的日常
垫高自己的智慧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
重归起跑线
〔考考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