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保障机制探讨①

2018-09-10杨艳萍

中国商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资源开发保障机制

摘 要:陕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且具有较高的品质。本文针对目前陕西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存在的文化生态问题,通过建立民俗文化生态平衡组织管理保障、提供民俗文化生态安全的资金保障、提供民俗文化生态安全的政策法规保障以及旅游生态安全教育保障等方式,建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机制,以保障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产业 资源开发 文化生态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b)-136-02

20世纪中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创立了文化生态学,这一学科借助生态学的理念,将文化与其生存、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视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是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复杂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文化的研究,必须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文化的发展机制和运行模式。在此意义上,民俗文化产业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技术方法对民俗文化进行移植、重塑、提炼,形成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文化经济形式。就陕西而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文化沉淀使其民俗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多样性和原生性。但文化生态面临的状况较复杂,如随着文化主体的生活环境日益发生改变,传承性不足,固有文化信息量减少等各种外在与内在的原因,致使民俗文化生态较脆弱,文化生态平衡较难达到。 因此,实现良性的民俗文化生态系统,是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

1 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态性特征

1.1 陕西民俗文化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文化生态系统

陕西民俗文化各形态间、文化与其他自然社会诸要素间关系复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生态系统。陕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省份,其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辐射中心,是根脉文化,这一点决定了陕西民俗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陕西民俗文化又具有多样性特征,囊括了不同社会层次的文化形态,如精英文化、庙堂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这各种文化形态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陕西民俗文化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形式的多樣性和丰富性,如木版年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种、社火、庙会、面花等;陕西民俗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形式,又与关中、陕南、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关联,形成文化地域和形态间特殊的地缘关系。

1.2 旅游活动与陕西原生性民俗文化间形成相互影响的生态关系

民俗文化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对国际旅游者来说,在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中,来华美国游客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感兴趣的,所占比率高达56.7%。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旅游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对本国旅游者来说,在休闲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民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压力的一种方式。旅游活动中的这种文化交流和碰撞会形成推动旅游目的地区域文化变迁的合力,在旅游目的地造成一种新的文化态势。

2 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生态问题

(1)过度商业化的民俗资源开发造成民俗文化资源“生态化”发展失衡。从当前陕西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看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大小企业旅游开发的热点项目之一。不过,由于开发理念、资金投入、运营机制、保护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开发出来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越来越远离其文化生存的原始生态,离开了文化生存的土壤,在被设计的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文化逐渐成为观光的对象,而不是文化体验,成为一种非自然的、非原生态的文化商品。

(2)民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不够致使民俗产品缺乏生命力。陕西历史文化地位独特,特色鲜明,构筑了中华文化的主脉。其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深厚,具有兼容、开放、敦厚、淳朴的文化品格。目前的陕西民俗开发往往追求经济价值而未深刻剖析民俗形式和载体上蕴含的地域文化品格,致使民俗文化缺乏生命力。

(3)相关民俗领域从业人员生态化发展意识淡漠致使民俗文化本真性传承难度较大。现阶段陕西民俗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大多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加上产业设备也比较落后致使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难度较大。如:在一些民间老龄艺人去世后,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有些已经逐渐消亡或濒临危机。

3 建立陕西民俗文化生态平衡保障机制

当民俗文化生态状况未按预定目标发展时,相关部门必须通过调整管理、法规和教育等方面保障措施使文化生态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机制应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民俗文化生态平衡组织管理保障。建立全面式旅游地民俗生态平衡管理组织机构。其最高管理者是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受其委托,管理者代表是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生态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承担者和环境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总协调者,便于全面管理;管理者代表负责设立生态平衡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及其职能分配;而且生态监督管理部门担负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及综合的责任;文化保护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处理文化生态安全问题,有利于把文化生态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协调起来;另外还需设立文化生态咨询机构,专门对文化生态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2)提供民俗文化生态安全的资金保障。资金保障对保障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对陕西民俗文化生态保障的资金投入,可以借鉴国外与国内各行业的先进经验,国家和地方财政相统筹,部门和社会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保障机制。

(3)提供民俗文化生态平衡的政策法规保障。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是民俗文化生态平衡保障的必然条件。政策法规保障能够从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控制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和旅游者的行为,有效地遏制文化生态的不安全因素。其应包括宏观性的政策法规(全国性政策法规)和微观性政策法规(地方、行业性法规条例和企业、部门规章制度)两部分内容,从而形成全国层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地方、行业层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企业、部门层面的规章制度体系。

(4)旅游地民俗文化生态教育保障。防止民俗文化生态的破坏不能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即从根本上改变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其具体途径是以生态伦理为指导,对陕西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行为准则教育,普及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民俗文化生态保护观念。其中包括对旅游者的文化生态保护教育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生态保护教育、对旅游管理部门的文化生态保护教育以及对社区居民的生态伦理教育。

保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生态平衡和安全,是陕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策略和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时改善民俗文化生态平衡的限制性因子。要保护陕西民俗文化生态平衡,则必须建立文化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它是在文化生态监测、评价的前提下所做的有重点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2] 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9.

[3] 张晓虹.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3).

[4] 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 2005(5).

①基金项目: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的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6JK2131)。

作者简介:杨艳萍(197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资源开发保障机制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