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当年是如何写高考作文的

2018-09-08陈平原等

华声 2018年7期
关键词:静心平原高考作文

陈平原等

高考就像人生里的一道分水岭。高考作文则是水面上最先涌来的第一层波浪,每一朵浪花都會有自己的归宿,而我们来看看冲得最高的这些浪花都怎么说——

陈平原:作文登上《人民日报》

1978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有一个特别之处,这一天的报纸三版刊登了一篇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作者是广东潮安县磷溪公社考生陈平原。当年的高考作文,《人民日报》先后选登了三篇,陈平原的是其中之一。

1977年冬天,23岁的陈平原和570万中国年轻人一起,走进了久违的高考考场,这场本该一年一度的考试距离上次开考,已远隔了11年。1977年的这场高考是“文革”十年久旱后的一场知识界的甘霖,中国知识分子积压了十几年的苦闷,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释放得淋漓尽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再次成为整个中国的社会风尚。

陈平原如今已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年陈平原的高考作文见报时,陈平原已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了,他正处在天之骄子间的激烈竞争中。校园里,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两派。像陈平原这样上大学前连火车都没见过的,理所当然地属于乡下一派了。

陈平原的这种“阶层感”很快就被打破了,“那篇作文让我比较决地完成了这个转变。”陈平原曾经写过一篇《永远的“高考作文”》,回顾这段经历:有一天,指导员跑来告诉我,电台广播了我的高考作文,只是他所复述的几句又似乎不是出自我的手笔。同学们纷纷猜测,是不是高考卷子搞错了,如果是,此人入学资格都成问题……既可能是作文特棒,又可能是高考作弊,后来我到食堂打饭都不敢抬头。直到几天后,《人民日报》刊出了我的作文。“城里人”对我也刮目相看了,有的道贺,也有的很不以为然。

陈平原“拜读”了好几遍自己的作文,却始终没品出味来,直到有一天,看到好几种《高考作文选评》中,把这篇文章说成一枝花,这才恍然大悟。“入学前我在中学教语文,作文自然有章有法,那些才气比我大的小作家们,写的都是文艺性散文,不大合高考作文的体例。”

对于1977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当年的阅卷老师归纳了这样几条标准:字数较多,结构完整,内容基本符合题目,能记住报刊上的一些时髦词语,而且能把这些词语写得连贯,错别字少。陈平原的这篇作文,从结构、语言到叙述方式,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采访中,陈平原一再表示,“这篇作文跟如今的高考作文相比,水平差很多。”但对他高考作文的赞誉之声,却萦绕多年。暑假回家,还有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来请教,陈平原只好逃跑,把这个任务留给长期做语文老师的父母。谈到这篇高考作文的价值,陈平原自嘲道:“大概无论我如何努力,这辈子很难写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更能让父老乡亲激赏的文章来了。”

刘静心:行云流水一般顺畅

198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17岁的刘静心是当年高考大军中的一份子。来自农村的他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和“高考改变命运”的目标,信心百倍地踏入了高考考场。而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一图片作文。这幅漫画题为“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漫画上一个嘴叼香烟,左手拿铁锹,右臂搭着毛巾,裤腿挽得老高的人,正迈开步子向前走去。刘静心回忆说:“当时高考结束之后,连老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非常特殊,但我觉得还可以!”刘静心非常自信。

虽然高考已经过了30多年,但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写作文时的点点滴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文章的标题。刘静心对记者讲,当时大家的作文标题都有“套路”,题目都喜欢起“由……而想到的”,但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选用了荀子《劝学篇》的名言当做自己文章的标题,“我觉得这样既贴合主题,又显得与众不同。”

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日常坚持不懈的积累,刘静心说,自己写高考作文时“好像行云流水一般,非常顺畅。”

“不知道是不是题目的原因,当年语文满分100,我考了87,班里第一!”说起这件事,刘静心满脸掩藏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骆轶航:作文鼓励创新

骆轶航,1999年高考作文满分,后进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科实验班,现为科技与数字文化媒体PingWest品玩创始人。不久前他撰文谈了当年是如何写这篇作文的——

我的人生巅峰停留在了18岁,那年我写出了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当年的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对当时的高中生来说,这种半开放式带悬念的命题能当场吓哭不少人——完全在平时的训练范围之外。而且卷子上写得清清楚楚“文体不限”——光是在考场上纠结该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就已经让人很痛苦了。

其实,过了那么多年回顾我当年的考场作文,你会发现,它是一篇特别主流正能量的演讲稿。如果让中学生拿到共青团组织的演讲比赛上,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的话,绝对是催人泪下的。大量的排比段落,夹杂着各种漂亮的词藻,中国人和外国人生僻的名字,积极地拥抱未来,对“记忆移植”这件事的伦理和社会效应只有歌颂和期待,要多主流有多主流,要多正能量有多正能量。

在这篇800多字作文的前半部分,我用了三个排比段落,分别“移植”了钱钟书、余纯顺和邵云环三个人的大脑,然后用华丽的语言歌颂了钱钟书的渊博、余纯顺的探险精神和邵云环的爱国主义。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又用了三个排比段落,还押了韵。薪火、沧海、底蕴、贯通……这些高中作文里的“六级词汇”,我一个没落,都串成了句子。

回到今天,我再想想当年的我在高考考场上的满满一篇人名、书名、地名和华丽的寻章摘句凑成的大杂烩,整个就是一个散装零售知识大拼盘。

其实当年交了卷之后,我一直处在惴惴不安的状态。毕竟这也是我第一次把参加《迎接十五大 国旗在我心中》首都中学生演讲比赛写演讲稿的文体用在考场上。我也不清楚当时我在考场上的时候怎么居然敢尝试新的文体,深谙应试教育规律的老师,没有一个敢鼓励学生在考场上冒这个险。

公布成绩的那天是1999年7月22日。早上我坐臥不安地拨打了查分电话,分数还没出来。回到家,我妈脸上笑靥如花,声音颤抖地说:“你知道发生什么了嘛?你们老师打电话过来了,你作文得了满分,《北京青年报》上已经登出来了!”

事后老师说:今年高考作文鼓励创新,打破常规,基础好的学生更容易冒尖。接下来,就是这篇作文被印在了各种语文辅导讲义上,一用就用了10多年。

小帆:写出新意能拿高分

参加2010年北京高考的小帆仍然记得自己那道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只有简单9个字的命题作文却让小帆颇感意外。“这题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我还以为会出一段材料,谁知道这么简单!”

简单的愣神过后,擅长写议论文的她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我认为这道题可以这么写:人不仅要有宏伟的理想,更需要踏实、耐心,从小事儿做起。”小帆告诉记者,自己124分的语文成绩,作文应该起到了不小的帮助,“虽然我的作文比较中规中矩,但好在自己平时的积累量比较大,素材上比较有新意。”。

8年后的今天,当小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又一次陷入了对2010年高考作文题的回忆:“其实现在我对这个题目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甚至我还有了反向的理解。要是再让我写这个作文题,我觉得我会写出一些新意和深意,没准分数还能再高呢。”

岳昕:写最关切的议题

岳听现为北京大学学生,2014年参加高考,作文得了满分。2014年北京高考的作文材料是“老规矩”,她拟的题目是《“木头裙子”与公民社会》。近日她撰文谈了当年是如何写这篇作文的——

“木头裙子”的比喻来自春节时电视里一遍遍重播的“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幸好我在最紧张的高三依然有闲心陪家人看电视。现在想来,除了从报刊社论中借用来的语言,恐怕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问题意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样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当年的我很胆大,指望用八百字写出韦伯一厚本书都没敢说分析透的问题。

然而,这篇作文有一个致命缺点——从头到尾,都没给“公民社会”下一个明确定义,只是模模糊糊地将“公民社会”与“公民自组织”等同起来,并且强调公民社会相对于政府的自治性。缺乏学理分析基础,未曾“我注六经”就在考场上“六经注我”,我把政治课上学到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往身边拽,把“市场经济”、“私权意识”等当时认为正确的名词与材料里种种“老规矩”一对对地贴起来。

诚然,这没法怪一名高中生;直到大三出国交换选修了“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课程,我才真正从学理上了解“公民社会”意涵的多元与宽广。

大概很少再有场合要求我们在没有任何考据的情况下,仅凭不到十分钟构思洋洋洒洒写下两页答题纸。虽然回看自己的“高考满分作文”深感幼稚,也早已在阅读与思考中推翻了很多当时的观点,但直到今天,在大学的各种社会学课程与新闻实践中,公民社会依然是我最关切的议题之一;当年的文字就像一个路标,见证着我的反思与改变。

在精确审题的前提下,写最关切的议题、最珍爱的事物,无论在分数上还是良知上,都不会后悔。

摘编自《文史参考》《博客天下》、央广网

猜你喜欢

静心平原高考作文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行走中的静心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