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讯

2018-09-07

世界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院士建筑

英国《建筑评论》2018年度最佳住宅奖公布

日前,英国《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公布了2018年度暨第9届AR最佳住宅奖评选结果。ZAV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伊朗孤儿院女子公寓(Habitat for Orphan Girl,图1)获最佳住宅奖,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家庭生活方式为弱势儿童创造安全、细腻的生活环境;两个最佳提名奖分别授予了日本延岡住宅改造项目和越南胡志明市平宅(Binh House)。本届参赛项目包括来自英国、爱尔兰、西班牙、斯堪的纳维亚、加拿大、拉丁美洲、伊朗、越南、印度、尼泊尔和日本的众多住宅设计。由智利建筑师马蒂亚斯·克洛茨(Mathias Klotz),比利时建筑师马里耶-何塞·范义(Marie-Jose Van Hee)以及英国建筑师阿明·塔哈 (Amin Taha)组成的评委会共计从16个候选名单中选出了以上6个项目。□

1

J. Meejin Yoon将担任康奈尔建筑艺术规划学院首位女性院长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日前任命了J·米金·允(J. Meejin Yoon,图2)为康奈尔大学建筑艺术规划学院的下一任院长。允1994年以荣誉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建筑艺术规划学院,2005年与埃里克·豪勒(Eric Howeler)共同创办了Höweler + Yoon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包括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的奴役劳工纪念馆在内的各类规模的项目,以将尖端科技和形式相结合而闻名。从2001年起允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后担任该学院院长一职。在她给媒体的一份声明中说:“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一直试图以跨越学科界限的方式工作,我发现康奈尔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体系非常具有实质意义。我还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康奈尔设计文化中的巨大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允将成为康奈尔大学123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院长。□

2

MoMA举办南斯拉夫建筑展

7月15日, “走向混凝土的乌托邦:南斯拉夫的建筑,1948-1980”(Toward a Concrete Utopia: Architecture in Yugoslavia, 1948-1980)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幕。此次展览借助400多幅图纸、模型、照片以及电影资料,展示了南斯拉夫在铁托领导的这一黄金时代下与众不同且多样化的建筑风格,涉及了包括大规模城市化、日常生活中的技术、消费主义、纪念碑和纪念仪式化等主题(图3)。此次展览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时期包括波格丹·波格丹诺维奇(Bogdan Bogdanović)、尤拉伊·奈德哈特(Juraj Neidhardt)、斯韦特兰娜·卡娜·拉德维奇(Svetlana Kana Radević)、爱德华·拉夫尼拉尔(Edvard Ravnikar)等在内的一众先锋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国际上的首次亮相。展览由MoMA菲利普·约翰逊首席策展人马尔蒂诺·斯蒂尔里(Martino Stierli)组织,弗拉迪米尔·库利奇(Vladimir Kulić)担任受邀策展人,计划于2019年1月13日闭展。□

3

“深圳-ness:空间衍异”展览于柏林正式启幕

6月29日,聚焦深圳、关注未来的空间展览“深圳-ness:空间衍异”在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论坛正式启幕,开幕式及主题论坛成功举办。本次展览由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及主持建筑师刘珩担任策展人,一方面以多层次和角度阐述深圳40年典型空间生产的历程;另一方面从跨学科实验性的出发点,融入对未来生产方式的创意性设计提案并呈现。开幕式于当地时间6月29日晚举行。ANCB - Aedes大城市研究所总监汉斯-尤根·科莫雷尔(Hans-Jürgen Commerell)、柏林联邦内政部建筑和社区部建筑文化及城市遗产保护部门负责人加布里埃尔·考茨(Gabriele Kautz)及策展人刘珩分别发表致辞。随后考茨、刘珩和Aedes当代建筑论坛创始人克里斯汀·费雷思(Kristin Feireiss)共同剪彩,宣告展览正式开幕。展览同名英文画册伴随开幕式同时开始发行,本次展览持续至8月15日闭幕(图4)。□

4

“福斯特及合伙人:可持续人居·共享的未来”展览开幕

7月23日,“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可持续人居·共享的未来”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图5)。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史蒂芬·埃利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发表了开幕致辞。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斯宾塞·德·格雷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此次展览着眼于“以人为本”理念,透过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事务所工作进行探究。本次展览为观展者提供深入了解事务所工作方式、探索如何采用不同工具颠覆建筑师工作方式的机会。展览包括图纸、模型、电影以及若干个案例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在设计和建造世界上若干最复杂和最具创新精神的项目时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展览自7月24日-10月7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精彩呈现。□

5

“立陶宛建筑:一种被重新发现的现代性”讲座在清华大学举办

6月22日,“立陶宛建筑:一种被重新发现的现代性”讲座暨发刊仪式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座由《世界建筑》立陶宛专辑的两位作者,考纳斯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瓦伊达斯·皮特路利斯先生(Vaidas Petrulis)和立陶宛建筑师学会主席鲁塔·莱塔奈特女士(Rūta Leitanaitė)主讲。立陶宛驻华大使馆大使伊娜·玛丘罗尼塔女士(Ina Marčiulionytė),立陶宛大使馆文化参赞阿格涅·波琉奈特女士(Agnė Biliūnaitė),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路峰,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韩林飞,清华大学副教授范路,清华大学讲师刘亦师和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常聘讲师、AAF 事务所项目经理安娜玛丽亚·安德里佐尤(Anamaria Andritoiu)等,受邀出席了这次活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世界建筑》副主编周榕主持此次会议,并为立陶宛专辑的新刊发布仪式致辞(图6)。□

6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系列——侯立安院士专场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7月13日,侯立安院士讲堂专场——“中国水安全保障技术的绿色发展”于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绿色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院士主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主持。侯立安院士与听众们分享了他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最后,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致结束词,并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赠送侯立安院士“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纪念牌。此次侯立安院士演讲为“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第六站,本次系列活动将于2018年全年持续举办(图7)。□

7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系列——岳清瑞院士专场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7月16日,岳清瑞院士讲堂专场——“结构诊治与创新”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专家岳清瑞院士主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主持。岳清瑞院士与听众们分享了他长期从事结构诊治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标准编制、工程应用和产业转化工作的心得与思考。当日,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随后,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致结束词,并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赠送岳清瑞院士“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纪念牌。此次岳清瑞院士演讲为“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第七站,本次系列活动将于2018年全年持续举办(图8)。□

8

《2016-2017建筑学学科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近日,《2016-2017建筑学学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是中国建筑学会承接的中国科协2016-2017年学科发展研究项目。课题研究组由王建国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刘加平院士、常青院士、庄惟敏大师等60余位学者及科研人员参与调研和撰写工作。该报告由东南大学作为课题研究牵头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6家单位作为课题研究参编单位。《报告》由综合报告和6篇专题报告构成。综合报告包括引言、我国近年的最新研究进展、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和本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6篇专题报告主题分别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全球化进程中的建筑文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乡村建设”“信息化时代建筑数字技术”“产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业化”。□

联合国与耶鲁大学合作创建“微住宅”

近日,为了激发公众关于社会住房在设计上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耶鲁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合作,推出了一个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生活能源的“微住宅”(图9)。这座占地22m2的生态住宅旨在“测试尽可能减少使用自然资源(比如水资源)的可能性”。“微住宅”内置有太阳能发电系统,水收集系统,自然采光,利用植物进行空气净化和交叉通风系统;室内装饰包含了一系列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组件。在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高级政治论坛上公布的“微住宅”样板房用纽约当地的再生材料制成,且针对纽约的气候环境而设计,但在未来通过不断的迭代设计可适应全球各地的环境和条件。该样板房的设计和制作由Gray Organschi建筑事务所和耶鲁大学建筑生态系统中心合作完成。□

9

坂茂为日本受灾者建临时避难装置

日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坂茂动员他的志愿者建筑师网络(Voluntary Architects' Network,简称VAN)援助最近在日本南部发生的毁灭性洪水的受灾者。至少210人在洪水和山体滑坡中死亡,夏日持续的热浪进一步阻碍了救灾和恢复工作。坂茂和VAN的其他成员以及学生志愿者们一起,用纸管和布窗帘为在疏散中心避难的受灾者搭建起隔断系统。这个2m×2m的临时结构,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组装,并作为模块单元加以连接、组合,为受灾者提供私人空间、保护受灾者隐私。据悉,该系统目前正在日本受灾地区的一些疏散中心中建设(图10)。坂茂和VAN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为灾民也提供了类似的援助,在50个疏散中心安装了1800个这样的居住单元;在2016年的熊本市地震中,为37个疏散中心提供了2000个居住单元。□

10

勒·柯布西耶的柏林公寓完成翻新

近日,建筑师菲利普·莫尔(Philipp Mohr)主持完成了勒·柯布西耶的标志性作品柏林公寓(Unite d' Habitation)的翻新工程。通过对勒·柯布西耶基金会相关档案的调查,柏林公寓的设计初衷是建造与巴黎马赛公寓一样的现代公寓,然而其室内设计在1950年代被柏林本土设计团队更改。莫尔团队于2016年买下了该公寓,随后在档案研究和对马赛公寓调查的基础上,尽可能复原柯布在柏林公寓的室内设计,并开始了拆除、测量、翻新以及古董采购工作。在公寓翻修过程中,天花板吊顶高度降低了24cm(由2.5m降至2.26m),原有厨房及楼梯被拆除,并由拍卖所得原版马赛公寓的厨房及楼梯代替。油漆颜色的选择与柯布色板一致,而灯具和家具则是从对柏林公寓设计模型的研究中所得。该翻新项目旨在使柯布的设计理念更加为人所知,其中包括新建筑五点以及他的色彩理论和家居设计(图11)。□

11

圣路易斯拱门重新开放

7月3日,在经过5年之久的改造后,美国圣路易斯拱门重新对外开放。这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位于密西西比河河畔,由建筑师埃罗·沙里宁于1947年为纪念美国西进运动而设计建造,1968年竣工。拱门高约192m,是圣路易斯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拱形建筑,被誉为通往美国西部的大门。改造后的大拱门设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并对其周边的城市景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设计。入口处圆形的下沉广场面向城市敞开怀抱,密西西比河畔的滨水空间被抬高、环境也更为优雅;改造后的游客接待中心面积得以扩大,原有的老停车库被移走,从而使得市中心的游客更容易到达拱门景区,大大改善了之前的交通问题。整个改造工程共花费380万美元(图12)。□

12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冈德楼改造设计启动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日前决定由赫尔佐格与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和拜尔·布林德·贝尔(Beyer Blinder Belle)建筑事务所作为设计团队,对该校标志性的冈德楼(Gund Hall,图13)进行改造设计。这次扩建将会把一个新的空间整合到学校现有的结构中,目的是要打造一个能够“体现出学校在设计学、教育学、研究和实践等交叉领域的远见卓识和跨学科工作”的设施。据悉,此番改扩建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用于非正式会议、社交聚会和公共项目的空间,改造对学院原建筑占地面积的影响微乎其微,并将会保留GSD的绿地与篮球场。该设计团队经由哈佛大学组织的两个阶段的选拔而产生,两家事务所在建筑改造领域均有着丰富的经验。目前,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已经开始了概念设计,预计设计工作将于2018年秋季完成。□

13

欧洲最高摩天楼竣工在即

近日,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拉赫塔中心大楼(The Lakhta Centre,图14)的外部装修工程已经结束,内部装修正在进行,预计于2018年底全面竣工。拉赫塔中心大楼高462m,建筑面积约为40万m2,由RMJM建筑事务所设计。作为圣彼得堡城市开发的核心项目,该大楼的建成将为该市西北部芬兰湾海岸地区打造一个全新的地标,而这座全新的地标也将成为目前欧洲最高的建筑和世界最北端的摩天楼。拉赫塔中心大楼由五座塔楼组成,每一座塔楼都在上升的过程中扭曲、变细,从而实现从底部到顶端的90。旋转。中央核心筒和5个悬臂梁组成的结构可以使其在400m高的地方抵抗高达140公里/小时的风荷载。拉赫塔中心大楼将主要用于办公,其他功能还包括观景台、餐厅、天文馆、音乐厅、剧场、科学教育中心等对外的公共设施。□

14

福斯特事务所的米兰苹果旗舰店开放

近日,位于意大利米兰自由广场的苹果旗舰店正式对公众开放。该苹果店由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设计,也是该事务所和苹果公司合作设计的第一家位于意大利的苹果商店。商店位于自由广场下方,靠近米兰最受欢迎的步行街艾玛纽大道(Corso Vittorio Emanuele)。具有戏剧张力的流水喷泉环绕商店入口,界定了商店的边界,同时形成了大型户外阶梯广场的背景幕布(图15)。与传统店面不同的是,零售区域完全隐藏在公众视线范围之外,游客需穿过一个“水帘洞”才能进入商店,从而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设计师对自由广场也做了处理。在广场上铺设了米兰广泛使用的石材,并辅以14棵皂荚树。该广场全天开放,不定时举办各种户外活动。□

15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院士建筑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院士速递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