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乡村改造实践

2018-09-07吕品晶LYUPinjing

世界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居风雨村落

吕品晶/LYU Pinjing

1 改造前的板万古寨

2 改造后的板万古寨

3 需要改造的房子

4 板万村改造规划总平面

5 板万村中心区模型

6 小学、风雨桥和土陶人家

7 围绕小学、布依非遗传习所、村委会、土窑人家等形成的村文化空间

传统村落的改造实践,要在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更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区域文化的保护。我们希望板万村的改造是这样一种尝试。

板万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国家级贫困村,村民都是布依族,在快速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板万村日益呈现衰退的面貌,很多村民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严重,亟待通过改造重新焕发活力。板万村是列入国家第三批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与经济上物质上的贫乏相比,村里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除了留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之外,还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戏、八音坐唱等都是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在村里还有完整的戏班子和乐队,织布、刺绣、酿酒都是村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技能,木作、垒石、夯土、制陶也是大多中老年村民拥有的建设家园的营造手艺。

板万村的改造首先强调公共空间系统的梳理,一是原生态地保留了以山神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延续千年流传下来的敬祖祭先的传统;二是通过建造凉亭、改造大食堂、建设小广场丰富乡村生活空间,增进村民日常交往;三是通过完善小学功能、改造村委会、新建布依戏文化传习所、戏台、风雨桥、改建土陶窑,构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系统性的公共空间为村民民俗、礼仪、节庆等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促进和谐关系,增强集体意识。

板万村的改造强调新旧建筑风貌的协调,占全村1/3的新建建筑无论体量、风格都与传统村落格格不入,通过采用传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对原住户最小影响下,统一了风貌;而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吊脚楼民居,则首先进行结构扶正和加固,外墙依旧保留了原来的夯土做法,立面板壁则遵循原来风貌修整完善。风貌协调的工作尽量聘请当地村民,因为他们会带着感情投入到自己家园的建设。

板万村的改造尤其强调与振兴村落的传统工艺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相融合,利用闲置民居改造为锦绣坊,为村民提供织布染布刺绣的生产和传习场地,新建布依文化传习所和风雨桥、修整戏台等,供布依戏、八音坐唱、哑面戏、浪哨等非遗活动使用;小学改建中增建了布依文化乡土教室,提供小学生学习和外来游客了解布依民族文化的空间;土陶窑的改建既是为了恢复传统制陶工艺,也是为回乡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酿酒坊的改造,希望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8 板万小学改造设计

9 板万小学改造设计

10 板万小学建成鸟瞰

11 从操场看小学教学楼

12 板万小学扩建的图书馆和乡土教室

13 板万小学原教学楼改造及新扩建部分的有机联系

14 板万小学首层平面

15 板万小学二层平面

板万村的改造还希望能引导村民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选择部分新老民居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合理改造,既兼顾乡村民居在生产与生活融合的传统需要,又满足村民对更加现代舒适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比如酿酒人家的改造,即把传统酿酒空间与居住空间做了更合理的区分,在保留火塘等生活和仪式性需求的前提下,新建现代厨卫空间;新建民居的内部空间,通过合理利用层高,增加家具和储物空间,引导村民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的陋习,强化中堂精神性空间,让乡风文明建设从家居空间的改造开始得到提升。

传统村落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建筑和设施的改造,也是乡村空间关系的适应更新,是乡村人际关系的织补弥合,是乡土文化的激活再生。改造所呈现出来的物质性空间的变化,应该反映特定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和生存状态,反映族群繁衍与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和谐文化生态,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应有面貌。

在崇山峻岭中的板万村进行乡村改造实践,既辛苦,又快乐。这种实践对于外来者与当地人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与体验,和城市里的设计实践不同,乡村的改造更多需要的是对乡村生活的感知,对乡土文化的体会,对村民主体的认识,这必须是在现场亲历体验获得的,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因此,对于乡村建设,我们首先怀有谦卑之心,对传统的谦卑,对生活的谦卑,我们不是万能的“上帝之手”去建设一切,而是应该亲手与乡民们共同增添一砖一瓦、一花一木。不预设先验的宏大叙事,在亲历过程中学习,是建筑师对于乡村建设应有的态度。

16 板万小学剖面

17 改造前的小学及村委会等建筑

18 改造后的小学及村委会等建筑

19 板万小学乡土文化展览室

20 板万小学图书室

此外,传统村落的改造实践,不仅限于物质的空间存续、保护与修复,不仅仅只限于审美范畴上的乡村风貌营造,更要在乡村精神性、文化传承上下足功夫,织补、延续、发展传统乡村文脉,为传统价值精神存续于当代生活提出创造性的办法。而艺术的介入,便是一种精神性的因素,是以另一种人文的眼光,以当代乃至“未来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精神世界。从近年来的乡村建设实践甚至是城市社区更新实践也可以看到,艺术的介入总是能为实践带来独特甚至是决定性的“区域灵魂的激活”。

当然,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改造更新只是一个开始,持续的运行和经营相对于具体的土木建设,则更为重要。改造两年来,设计团队通过帮助村里的绣娘集体到发达地区参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组织传统技艺扶贫现场研讨会,帮助村民建立与外界更多的联系等方式,加强村民自我发展的信心,助力内生动力的增长,相信在政府、社会、村民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板万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21 酿酒坊立面

22 酿酒坊首层平面

23 结合居住改造的酿酒坊外景

24 酿酒坊室内空间

25 何舒婷家改造前客厅

26 何舒婷家改造前中堂

27 何舒婷家改造前卧室

28 何舒婷家改造后客厅

29 何舒婷家改造后厨房

30 何舒婷家改造后何舒婷和奶奶的卧室

31 改造后的村委会和布衣戏班子、舞台

32 利用闲置的民居改造的餐厅

33 新民居改造

34 风雨桥改造前

35 风雨桥设计方案

36 风雨桥改造后

37 风雨桥立面

38 风雨桥联系民居与小学

猜你喜欢

民居风雨村落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