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句论语育天下

2018-09-05鲍湘佳

读天下 2018年14期
关键词:论文孔子

摘 要:《论语》这样的经典太丰富对人生的帮助太大了,所以才能称之为是经典。第一则的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这样的开篇对语文启蒙、母语文化启蒙乃至人生的塑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谓是“三句论语育天下”。

关键词:孔子;论文;育天下

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上把这个“习”字解释为温习,那么孔子的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学到了知识能按时反复温习,心里不也是很愉快的吗?也许大家会觉得与古代的学生相比,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要多许多,不仅要学语文、历史,还要学数学、英语,不仅要记,要背,还要做练习,做测验,十分痛苦,有的时候真的难以感受学习的快乐。其实古代的学生也有不少的功课要做要学习,更不是无所事事地整天玩耍。那么孔子为什么不仅是说要学习,还要说时时温习心里就会很快乐呢?

文言文因为极其简约,不仅许多句子的成分常常是隐去的,而且一个字往往有多重的含义。汉语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语义的丰富性,所以很多字在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的时候其实就会产生一些微小的差异。《论语》一开始其实是孔子讲给眼前的学生听的,不是讲给今天的我们听的。因此我们先来看在孔子的时代学生们都学些什么,当时的儒生一般多学习小六艺,一般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才能。而孔子主张课程改革,提出最后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即称之为“大六艺”。小六艺主要是针对技能而言,而大六艺主要是针对树人而言的。其实不管是大六艺还是小六艺,许多地方都不能简单地只做书本上的学习,还需要加以实践,加以练习,这就像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得就是获取了书本知识之后还要实践,还要躬行,要通过亲身的实践与演练化为己有、转为己用。所以这里的“习”字除了课本上给出的“温习”的意思,其实还可以理解为温习、演习。而“习”字的训诂本义是指小鸟跟随爸爸妈妈的样子反复地试飞,学习飞的样子。

再来看看那个“时”字,课本解释为“按时”,只不过若凡事只是按时的话就会少了一些乐趣和趣味。因此像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便把“时”解释为“时常”,意思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时不时。因为在课堂上所学的书本上的知识偶然在实际生活中给到演习的机会,会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所以我觉得孔子这句话的本义可以理解为勤奋学习诗书礼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并在心中不断地琢磨、揣摩、切磋,等到合适的時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习练习甚至有所创造,当然是很开心很高兴的事情。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孔子绝不是说要整天埋头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主张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验证,这才是人生最开心的事情。这一句话其实和孔子一贯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意思是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让人欢喜的吗?这里也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是快乐的“乐”,朋友在古代也被经常写作为“友朋”,但其实在古汉语中“朋”和“友”还是有所不同的,古注里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作“朋”,也就是说“朋”一定是有共同的理想、追求、目标、操守的人。而这里的“乐”和前一句当中的“说”的意思都是高兴但二者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古注里说“乐(yue)”在内心,“乐(le)”则见于外。由此可见,学习更多是一件需要自我体察的事。读书的快乐是个性化的,是内心的喜悦,而有朋友来这种快乐则是外露的,大家在一起喜形于色,流露自然的快乐有一种互乐、同乐的特点,这种特点其实还表现为一种对于碰撞思想、切磋学问的渴望。朋友自远方来可以互诉衷肠,可以让思想彼此交流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德行。

孔子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师要启发学生。反过来教学相长,学生也会启发老师,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启发。所以他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认为与志同道合的人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因此他才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可见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即使有摩擦,即使意见不同也依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思想有碰撞有摩擦不可怕,大家通过沟通、对话、交流反而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风度吗?说的是君子的操守的底线。对中学生而言,在学生阶段应该不会遇到多大的人生挫折和困境,但有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被理解,此时是否依然能够做到“不愠”呢?在漫漫人生路上确实有一种情况最难做到那就是你也虚心求学,也志向远大,也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努力,可到最后依然无人能懂你。恰恰在这种时候,人往往会失去心理的平衡。所以孔子才会说“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因为那实在是一种很难攀登的境界。孔子虽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渴望报效家国天下,但却始终没能得到重用,但是他却并未因此而停止追求,更没有消沉,而是转而开坛授徒,让自己的生命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地方开花结果。

四、 小结

由于文献记载的简约,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孔子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说了这样的三句话,但它能够作为论语的开篇,就说明至少在孔子的弟子们看来这三句话可以作为孔子关于读书做人修身的三条最基本的原则了,值得弟子们永远去铭记。事实上,笔者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有待商榷,但是“三句论语可育天下”就是这三句,这告诉了我们人生成长之道,学习是成长的最大的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教给了我们成长的智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的是团队的成长;“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一个社会中坚力量的底线和操守。只有懂了这三句话,个人、群体甚至家国天下,才真正有未来、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刘成静.《〈论语〉选读》思路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3).

作者简介:

鲍湘佳,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无锡市天水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论文孔子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孔子在哪儿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