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IK细胞的体外扩增能力及杀瘤效应

2018-09-05王欣言

生物化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表型外周血细胞因子

王欣言

(中源协和生物细胞存储服务(天津)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性细胞。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具有增殖能力强、杀瘤活性高、杀瘤普广等特点,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1]本实验从正常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研究其在体外的增值规律、细胞表型变化以及杀瘤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BPMI-1640培养基和胎牛血清购于以色列BI公司,IL-2、IFN购自厦门特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天津灏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CD3mAb细胞因子购自Biolegend公司,CD3-FITC、CD8-PE、CD56-PE、IgG1-PE、IgG1-FITC以 及 流式细胞仪分别购自美国BD公司,K562为本实验室保存和传代培养。

1.2 PBMC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

取正常志愿者外周血100mL加入生理盐水1∶1稀释后用吸管将血液混合物沿管壁缓慢地加入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之上,于500g、19℃,离心23min。用吸管小心吸取第二层白色云雾状的单个核细胞层于离心管内,加入生理盐水于300g、19℃、离心5min洗涤2次后调整细胞浓度1.0×106/mL。接种于提前包被好CD3单抗的T175培养瓶,加入血清、IL-2、IFN-γ放置于37℃,5%的CO2细胞培养箱中。隔天补加培养基、血清、IL-2,观察细胞状态,计数。

1.3 CIK细胞表型检测

分别取诱导前的单个核细胞和培养至第13天CIK细胞1×106,离心去上清,用600μL PBS重悬。每次6只流式管,每只流式管内加入100μL细胞悬液分别标记带荧光的单克隆抗体(CD3-FITC)+(IgG1-PE)、(CD8-PE)+(IgG1-FITC)、(CD56-PE)+(IgG1-FITC)、(CD3-FITC)+(CD56-PE)、(CD3-FITC)+(CD8-PE)、(IgG1-FITC)+(IgG1-PE)为阴性对照,室温避光20min后PBS离心洗涤,每管加入200μLPBS重悬,上机检测。

1.4 杀瘤活性检测

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肿瘤细胞,用DMEM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5×104/mL,加于96孔板,每孔加100μL。取培养至13天的CIK细胞,用完全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使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每孔加100μL,每组取3复孔,此为实验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效应细胞对照组、靶细胞对照组,至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4h。取出后加入20μL CCK-8孵育4h后用酶标仪450nm检测OD值,参比波长620nm,测3次取平均值。杀瘤活性=[1-(实验组-效应对照组)/(靶细胞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细胞增值情况

悬浮的单个核细胞均匀分布于培养瓶中,细胞明亮,边缘规则成圆形。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细胞成集落生长,细胞团快速复制增殖如图1所示,细胞数见表1。由表1可见,细胞增殖较快,呈对数增殖,16天达到增殖高峰。

表1 CIK细胞体外增殖情况

表2 CIK细胞的表型分析( ±s)

表2 CIK细胞的表型分析( ±s)

组别 CD3+ CD8+ CD56+ CD3++CD8+ CD3++CD56+PBMC 67.23±3.31 43.61±5.20 22.34±3.30 31.25±0.23 8.85±1.04 CIK 99.00±4.00 73.57±2.42 24.35±3.29 89.28±0.19 21.73±0.90

图1 成集落生长的CIK细胞

2.2 CIK细胞表型检测

从表2中可以看出,诱导培养16天后的CIK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双阳性细胞比例与未经诱导的PBMC细胞大幅上升(P<0.05)。

2.3 CIK细胞的杀瘤活性

如表3,培养至13天时,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强(P<0.05)。

表3 CIK细胞的杀瘤活性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危险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发病几乎可以遍及人体的各个部位、组织、器官。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很难从根本上完全治愈肿瘤。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肿瘤发生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第四种模式。虽然现在该治疗模式尚不能替代三大传统手段,仍然处于辅助治疗地位,但其在提高手术、放化疗疗效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

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或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IL-2和CD3单抗等诱导而得到的一群异质细胞。增殖速度快,在16天左右达到增殖高峰,之后增殖速度明显下降,细胞数量开始进入平台期。CIK细胞是以CD3++CD56+T细胞为主要的效应细胞,经过细胞因子诱导后培养至16天,流式表型分析发现,CD3++CD56+双阳性细胞比例与未经诱导的PBMC细胞相比大幅上升。培养至16天的CIK细胞杀瘤活性强,其杀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强。目前的研究CIK细胞主要通过3种途径发挥杀瘤、溶瘤作用:(1)CIK细胞通过释放颗粒酶/穿孔酶等毒性颗粒,导致肿瘤细胞的裂解;(2)CIK细胞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IL-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3)CIK细胞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CIK细胞表FasL(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Ⅰ型跨膜糖蛋白)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3]。

CIK细胞的发现将细胞免疫治疗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CIK细胞对肿瘤的强细胞毒性和低毒副作用,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在CIK细胞治疗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寻求提高CIK细胞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依然是目前研究的关注点;此外,CIK细胞的抗肿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方法也需要统一的规范。

猜你喜欢

表型外周血细胞因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2例老年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