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2018-09-04彭茂鑫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彭茂鑫

摘 要: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历经唐朝的完备、宋朝的改革、元朝的停滞、明朝的发展以及清朝的反复。科举制度就如同一个雏儿,不断在朝代的更替中融入中国封建社会的体制之中。本篇论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理学、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和“观政进士”四个方面为角度,浅析了我国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科举制度;学校教育;八股文;进士科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唐时期,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直到1905年被废除。每个朝代虽然都用的是科举制度,但每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各有各的特点。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向上承袭唐、宋、元三代,向下开启清朝,可以说是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浅析明朝科时期举制度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明朝科举制度的了解和研究,便于我们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一、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从学习内容到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式方法的培育及学校教育的管理、教学、奖励制度以及科举入仕等方面,都充满了浓厚的服务于科举考试的色彩。《明史·选举志一》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正说明了学校作为科举取士的基础性教育作用,明代科举取士的过程正是学校科举一体化演变的过程。

明朝时期的学校包括两大基本系统:在中央,有所谓的国子学;在地方上,按照行政区划来分,其级别依次为府学、州学、县学。国学有三个分支分别为南京国子学、中都国子学和北京国子学。国子学中的学生一般是官僚子弟和平民中的德艺突出优秀者。府学、州学、县学的的学生,只能通过岁贡和选贡这一途径进入到国子学当中才有可能被授予官职。明代万历年间,国子学已经能够达到垄断教育的这一地步。并且从明初以来的国子学的学校功能在形式和内容上为科举制度服务体现的愈发明显。

明朝地方学校的另外一大系统是地方儒学——府学、州学、县学。这一系统担负着为国子学输送监生的责任和义务,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输送的名额都有不同的规定。地方的府、州、县学同中央国子学一样被纳入了科举的轨道。

明朝学校科举一体化的特点同中央国子学一起构成了明朝时期封建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环相扣的科举制度则是明朝各级学校教育的必然归宿。

二、科举制度与理学关系渐趋密切

宋明理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时期,其后又经过宋代时期各位大家的苦心经营,到南宋时期,理学已经从儒学中凸显出来 逐渐发出了耀眼的色彩,。明朝时期,在政治上把理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太祖开科取士,并且宣布以朱熹等人的“传注为宗”,朱学成为巩固社会统治秩序强有力的精神意识支撑。虽然其中经过些许曲折,不过到洪武十五年,以理学为宗的科举制度最终被确立下来,科举制度与理学关系渐趋密切。

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中央下令纂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纂修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在思想界确立一种权威性的思想,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这三部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理学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但是这三部大全,由于皇帝的诏命,篡修不到一年,三部草草而就的著作就成了朱明近三百年来的理学的权威解释。为了更好的传播统治阶层的思想理念,如何完备科举制度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科举制度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在太祖成祖两朝奠定了基础,科举考试唯独重视进士一科,并且题目又专门选取《易》《书》《詩》《春秋》《礼记》《五经》和《四子书》里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标准答案就是以三部大全为准绳的。不仅如此,在考试问题上,也出现了体裁严密的八股文,然而这种文体并不考察思想的跳跃性和创造性,它最为重视的是考生的考试技能,这正是标准化考试需要的,但是对于学术的创新又是危害极大。科举考试便成了士人入仕最为重要的途径,尤其对于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社会士人而言,更是如此。而理学传播的最基本的团体就是这部分人,他们在功名利益的吸引之下,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三部大全之中,而科举考试又有严格的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允许他们有什么自己的创造。这样大量的知识分子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就被束缚在三部大全之中,除此之外,几乎其他的书一本都不读,理学的发展自然就后继乏人了。

明朝科举与理学的结合,将理学推上了思想王者的殿堂,但是,随着八股文的实行,科举不再是注重考察思想的创造,而演变为重视考生的考试技能,而且人们的思想渐渐的受到禁锢,学术式微,学风也脱离了务实的思想。

三、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三年考一次,明朝时期亦是如此。考虑的是人才梯次选拔的需要,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三个级别,而非三种考试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明朝科举乡试、会试、殿试,它们三个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三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又共同组成了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四、授官程序——观政进士

自洪武至永乐朝,进士观政制度是明代中央政府培养行政人才的重要举措,也受到朝野的普遍重视。之后,此制度渐成定式,朝野的关注程度下降,至万历朝,则已成“故事”。逐渐丧失其本该起到的遴选功能。

以《明实录》记载为例,永乐朝总共22年,而《明太宗实录》分别于永乐二年三月、永乐九年三月、永乐十三年三月、永乐十六年三月4次记录成祖命及第进士观政。之后,此类记载逐渐减少。嘉靖朝历年45,而《明世宗实录》中却没有一次记录。相反,反应进士观政弊端的记录却越来越多。

应该说,进士观政的初衷是好的,如果严格实行,应该可以起到锻炼人才,使之尽快熟悉政事的作用。但任何政策执行既久就会弊端丛生。到了万历之后,进士观政更是弊端尽显,一个很好的政策不仅成了“故事”,甚至成了某些人谋取小利的工具。有些进士假借、利用观政身份,骗取驿传侍遇。到了天启朝,所谓进士观政更是成为虚文,完全丧失其本来意义。

明代选法不可谓不精,不可谓不密,然“岁久法玩”,这种政体没有随机应变的功能,好政策无法执行,最终不仅沦为虚文,甚至成了败坏国家、侵蚀百姓的蠹政。

五、结语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承袭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形式,格局时代特点以及需要,创立了新的科举形式以巩固统治。总之,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既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又有继承。

参考文献

[1]李树,《中国科举史话》,齐鲁书社,2004 年1 月1版,

[2]《明史·选举志》

[3]王凯旋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2005.6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的探索
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