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罗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强迫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8-09-04任卫国张德伦宋娟陈林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帕罗西阿立哌唑强迫症

任卫国,张德伦,宋娟,陈林

(南充市精神卫生中心,1.药剂科;2.心身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强迫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强迫行为、强迫冲动、强迫观念等症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正常人群的强迫症总发生率约为1.5%~2.7%,其终身罹患率接近5%[1]。目前,强迫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化、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均有一定关系[2]。强迫症临床根治难度大,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临床一般采用盐酸氯米帕明或SSRI类药物进行治疗,尽管采取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方案,依然有部分患者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在强迫症患者中应用一线药物SSRI类药物治疗时,仅可使50%强迫症患者改善一半症状[3]。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使用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强迫症,治疗效果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4]。本研究分析了帕罗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强迫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充市精神卫生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4 版)(DSM-Ⅳ)中有关强迫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18 岁;(3)病程半年以上;(4)有能力表达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继发性强迫症;(2)具有强迫性人格;(3)有脑器质性疾病病史者;(4)哺乳期、妊娠期;(5)药物及酒精依赖;(6)严重躯体疾病或情绪紊乱。所有入选病例均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84例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 32.62±6.26)岁;平均受教育(12.66±3.28)年;平均病程( 9.68±6.26)个月。将入院患者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2周洗脱期。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片,剂量40 mg/d;同时给予维生素C片0.1 g/d,用作安慰剂。研究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其中,帕罗西汀的治疗方法和对照组相同,阿立哌唑则每次5 mg,每天1次,两组均规范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强迫症疗效、不良反应、干预前后患者强迫量表Y-BOCS评分。

显效:症状消失,强迫量表Y-BOCS评分降幅达到90%以上;有效:症状改善,强迫量表Y-BOCS评分降幅达到50%~9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强迫量表Y-BOCS评分降幅低于50%。强迫症疗效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5]。

不良反应监测及评定: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关记录。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2分定义为有该项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统计,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其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强迫症疗效比较

经过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研究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患者强迫症疗效比较(n)

2.2 干预前后患者强迫量表Y-BOC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强迫量表Y-BOC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联用组强迫量表Y-BO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患者强迫量表Y-BOCS评分比较

#P<0.05,组内干预前后比较; *P<0.05,两组间干预后比较。

2.3 两组患者TESS评分与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8 周末TESS评分,对照组为(2.58±1.03)分, 研究组为(2.62±0.8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为便秘3例,嗜睡2例,口干、出汗、恶心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研究组不良反应为便秘、锥体外系反应、失眠各2例,嗜睡、口干、头痛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患者可耐受。

3 讨论

强迫症是临床常见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发病率不断攀升,在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发生率高,可对其正常生长发育、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需引起重视,及时治疗。专家认为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功能异常是强迫症的核心病理基础[6],该环路的主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异常是引起强迫症的关键所在。脑干缝际核群发出5-HT能纤维投射至基底节,抑制DA能活性;当5-HT能纤维投射不足时,基底节DA能脱抑制性兴奋,即引起强迫症[7]。因此,围绕该机制的5-HT能、DA能系统失衡即为抗强迫治疗药物的主要靶标。传统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但由于其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已被广泛应用,成为强迫症的治疗一线药物。但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即使给予SSRIs类药物的充分治疗仍有50%的患者强迫症状难以完全控制。研究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药阻断DA D2受体,有较好的抗强迫作用,辅助SSRIs类药物治疗时效果明显;难治性强迫症在使用两种SSRIs类药物无效的情况下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时有1/3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8]。Mojsa-Kaja等[9]研究表明,在治疗强迫症中辅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显著增强临床疗效,其中以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为代表。

帕罗西汀属于高选择性SSRIs,能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神经元5-羟色胺再摄取,通过调节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浓度,对缓解强迫症效果确切,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是临床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之一[4]。阿立哌唑属于非典型的新型抗精神病喹啉类衍生物,是目前惟一获美国FDA批准的多巴胺系统稳定剂( DSS)。阿立哌唑不但能部分激动多巴胺D2受体,而且也是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和5-HT2A受体的拮抗剂,但对胆碱能毒蕈碱样M受体无明显亲和力,因此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通过研究发现,阿立哌唑通过调节5-HT2c、5-HT1A、多巴胺D2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DA和5-HT系统之间的平衡而发挥治疗强迫症的作用[10]。两药联合可发挥显著协同增效作用[11]。本研究发现两药联合治疗的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的对照组(71.43%);研究组Y-BOCS评分(4.71±0.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29±0.69)分;表明研究组对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均能自行缓解或通过相应处理后得到有效缓解,对治疗过程及患者病情进展均无影响;同时显示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类型及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数据证实此两种药物合用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强迫症,同时用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同时有研究表明[12],常规剂量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2.5~5 mg/d)改善强迫症状效果更好,而与较大剂量阿立哌唑(≧7.5 mg/d) 联用其疗效反而与单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相当甚至更低,未显示有增效作用。且与大剂量阿立哌唑联用不良反应会相应增加。目前出现这一现象的机制还尚不明确。因此,临床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两药剂量的选择。

另外,有报道显示,在联用阿立哌唑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的的不良反应,如:糖脂代谢异常、QTc延长、强迫症状加重、严重肌张力障碍等[13-14]。本次研究未监测到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周期较短,同时以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等有关。虽然各项研究显示联合阿立哌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发生率较低,同时多数不良反应症状不重,大多为头晕、焦虑等,并且大多在治疗早期出现,通过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后能有效缓解[15];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特别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纳入的原始研究中纳入的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病例纳入及分组时未按病情的严重程度(躁狂症的分型)进行细分并分别对照研究;试验设计仅对研究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未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变量分析,未纳入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情况;因此可能对结果的全面性产生一定偏倚性影响。但本研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故结果仍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综上所述,帕罗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强迫症,可有效改善强迫症状,改善预后,且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事件,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帕罗西阿立哌唑强迫症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阿立哌唑与喹硫平用于晚发型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地西泮联合帕罗西汀预防紧张型头痛的临床应用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分析
利培酮与阿立哌唑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