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2018-09-04李爽胡岩芳刘科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丁苯阿托阿司匹林

李爽,胡岩芳,刘科

(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北 邢台 054001)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疾病,主要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脑血流异常,进而造成脑部缺血缺氧和神经功能受损的现象,该病发病迅速,1~2 d即可达到高峰,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患者出现半身不遂及瘫痪,严重者死亡[1-2]。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脂水平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关键,阿司匹林及血栓通均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形成,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降低梗死发生率,目前这些药物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梗死部位的缺血再灌注及患者的预后亦是该病治疗的关键[3-4]。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抗脑缺血的药物,能有效缩小梗死面积,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改善患者预后[5]。本研究探讨了丁苯酞注射液与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患者为首次出现脑梗死现象,且从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2)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免疫疾病患者;(3)近期使用影响凝血功能及脂质代谢药物者。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3.4±3.8)岁;病程5~60 h,平均(21.3±4.3)h。根据OCSP 分型,患者可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1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20例,后循环梗死10例,腔隙梗死11例。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2.8±4.3)岁;病程6~61 h,平均(22.4±3.7)h。包括完全前循环梗死18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6例,后循环梗死10例,腔隙梗死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及时救治,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RO6268 )口服,20 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有限公司,BJ28563)口服,200 mg/d,1次/d,血栓通(梧州制药有限公司,14082124 )0.45 g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20100041)100 mL静脉滴注,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之后,采用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对两组患者两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峰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及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差值(DVp及DVm)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情况进行记录;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状态比较

由表1中数据可知,两组患者Vp、Vm、DVp及DVm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p及Vm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DVp及DVm水平却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p及Vm水平分别为(73.25±0.89)cm/s和(36.79±0.33)cm/s,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DVp及DVm水平分别为(17.56±0.67)cm/s和(7.86±0.85)cm/s,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稳定性比较

由表2中数据可知,两组患者IMT、斑块面积、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例数在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上述4项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分别为(1.08±0.07)mm、(0.55±0.05)mm2及(2.28±0.04)个,低回声斑块患者为8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脑血流状态指标比较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稳定性比较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由表3中数据可知,两组患者TC、TG、LDL-C及HDL-C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TC、TG及LDL-C均明显降低(P<0.05),而HDL-C水平却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TC、TG及LDL-C水平在治疗后分别为(2.95±0.07)mmol/L、(1.59±0.08)mmol/L及(1.88±0.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为(1.58±0.0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急症,病死率极高,主要是指脑部供血障碍所造成的脑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损害,关于其发病原因常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阻塞了血管,使血管出现狭窄,导致脑部血流供应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头晕、头痛、耳鸣、恶心等临床症状,并伴有吞咽困难,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患者很快便会丧失意识,陷入昏迷[6-7]。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的关键是给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及修复神经功能等。血栓通、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均是临床上治疗此病的常用药物,血栓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能有效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阿托伐他汀为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从而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这些药物在治疗初期均能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存在治疗周期长的缺点,且患者长期使用会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8-9]。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药物,主要成分为丁基苯酞,结构类似于左旋芹菜甲素,能有效抑制磷脂酶指导的血栓素合成过程,进而抑制血栓形成,还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并减轻由此引起的自由基增多,脑血管痉挛等现象,从而增强脑缺血区的灌注,改善侧支循环,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10-11]。

本研究探讨了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Vp及Vm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DVp及DVm水平却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Vp及V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DVp及DVm水平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状态的异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常出现的现象,部分患者由于血管阻塞,血流不顺而表现出血流速度的减慢,Vp及Vm是脑血流速度的评估指标,能有效反应患者血流状态,而DVp及DVm又是评估患者双侧大脑血流对称性及均匀性的主要指标,因此,对患者Vp、Vm、DVp及DVm水平进行检测可有效反应患者脑部血流循环状态,评估患者病情[12-13]。本研究结果说明,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速度,纠正患者脑部双侧血流不平衡状态,进而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恢复。

研究发现IMT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而斑块面积、斑块个数及低回声斑块所占比率均是反应脑梗死患者疾病进展的主要指标[1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IMT、斑块面积、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例数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增加斑块的稳定性,促进患者康复。脂质代谢紊乱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高血脂是促使急性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TC、TG、LDL-C及HDL-C水平是反应机体脂质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TC、TG及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抑制病情进展,促进梗死区的恢复。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增加斑块稳定性,降低血脂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丁苯阿托阿司匹林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