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全球核心技术竞赛:中国企业的创新之道

2018-09-02范培华范徵吴昀桥

清华管理评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芯片企业

范培华 范徵 吴昀桥

2018年的“中兴事件”为我国政府与企业敲响了警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最大隐患。开放式创新、破坏性创新、复合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概念不断冲击管理者,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虽然中国GDP位列世界第二,但仍旧缺乏大量核心技术。2018年,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芯片、半导体加工设备、超高精度机床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华为自主设计的海思麒麟970处理器,依然不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其内部采用的是由ARM所授权的CortexA73、A53核心技术,而在GPU方面也是由ARM公版Mali-G72 MP12等。华为基站中的很多高速模拟IC也都是来自国外,就连设计芯片所用的软件也是来自于国外厂商。而今年的中兴危机事件,再一次触碰了中国缺乏核心技术的痛点。

引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技术产品的发展过程。我们也认为核心技术不仅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更是一个国家大国之路必须克服的障碍。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国际化分工合作达成共赢,但对于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维持国家核心竞争力。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究竟何为核心技术

企业经营活动会涉及各类重要技术,但并非都为核心技术。在讨论核心技术相关问题之前,需要探讨核心技术的内涵,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核心技术是在产品系统或技术系统中起关键(crucial or critical)或核心(core)作用的技术,且是企业核心的专有信息与技术诀窍。基于现代企业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之父杰恩·巴尼教授的观点,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技术这种重要资源必须也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不可替代这四个特征。

我们发现学界目前对核心技术的分类与内在构成有不同的理解。一是“知识观”,认为核心技术的本质仍是知识,例如将核心技术的内在本质划分为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或者元件知识与构架知识。二是“环节观”,认为核心技术是支撑整个产业顺利发展的各部分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关键制造技术、关键元件技术、产品架构技术。三是“模块观”,认为核心技术是由不同部件或子系统构成,主要针对汽车、高铁等行业的核心技术。另一种观点是将核心技术分解为功能性核心技术(function core technology)、性能性核心技术(performance core technology)和可靠性核心技术(reliability core technology)三类。创新管理领域的学者主要基于本体论的视角,从核心技术的知识本质角度考虑并进行解析(见图1)。

功能性核心技术包括产品基本功能实现过程的基础与核心规律,要求实现基本的产品功能,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技术。性能性核心技术包括产品核心算法、控制策略与设计方案,要求实现功能优化的目标,追求产品的性能,是一种从有到优的技术。可靠性核心技术包括关键故障解决技术和积累的失效模式,重点追求量产后的耐久性、特殊环境与需求适用性,是一种从优到强的技术。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

功能性核心技术往往隐藏较深,不易观测、不易扩散。突破核心技术的后来者一般很难搭便车,直接利用现有知识。功能性核心技术需要企业拥有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能够主动且持续地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沉淀。因此,这部分核心技术需要企业拥有专业的R&D团队,学习原理、创新理论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予以验证。例如网络搜索引擎的功能性核心技术就涉及到底层的计算机语言与代码分析。

性能性核心技术是在功能性核心技术突破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它主要涉及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该部分对试验标准、开发流程、验收标准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有目的的追求核心技术的真实性能。为了获取性能,较为快速的途径之一便是复制,模仿经典设计,同时可以考虑更多原创性的内容。由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存在风险与概率,在这个环节,强调对技术的咨询与合作。通过合适的合作模式,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效率,是大部分企业可以采取的途径。

可靠性核心技术主要针对该部分核心技术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目的是为了降低故障率。只有通过不断地试验,总结故障原因,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失败经验,才能够将核心技术真正掌握。該部分技术主要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过程,强调试错式学习。现有研究发现,后发企业与先发企业最大的差距,就是可靠性核心技术这块短板。三类核心技术的突破路径可参见图2。

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战略

合作战略:正视“与鲨同游”悖论

我们认为,核心技术作为人类最顶端的知识,并非是闭门造车所能获得。掌握核心技术,必须强调合作,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共同进化(coevolution)。而在合作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合作战略中的经典问题,即“与鲨同游”悖论(swimming with sharks dilemma)。该悖论认为,在当下充分竞争的行业中,知识、技术等稀缺资源已然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核心。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资源而不得不选择与比自身强大的竞争者合作,犹如与凶残的鲨鱼一同游泳。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合作获取所需知识或资源,争取掌握核心技术,而另一方面又需时刻提防竞争者的恶意攻击,特别是防止自身核心技术的泄漏。

在“与鲨同游”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见表1)。在这些合作模式中,战略联盟、合资企业、集体研究组织这三类同时能够利用现有能力与发展新能力,且后两者还具备获取其他公司的能力。核心技术的突破,优先考虑对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争取获取其他公司能力与利用现有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合作战略时,应优先考虑合资企业与集体研究组织。

独立性战略:保护技术

企业的核心技术可能偶尔出自外部,但大部分都源于内部,也是自身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的体现。因此,需要加强内部研发,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日本丰田与马自达看似竞争,事实上两家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马自达和丰田共同出资16亿美元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新建立汽车制造工厂,共同研发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车联网技术。丰田还将氢动力产品Mirai上的氫燃料电池技术,与马自达的Skyactiv科技以及魂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交流。但马自达方面,在与丰田合作的同时亦保持独立性,坚持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关联。

保持独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需要保护技术产权。马自达通过与丰田的合作可以加速其电池技术的发展,但是马自达自身所拥有的GVC加速度矢量控制系统、HCCI高效压燃技术、创驰蓝天变速箱技术等都是自身的竞争优势。“与鲨同游”过程中,保护自身技术产权的成本极高。因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与竞争者保持相对独立。(2)依赖于是否拥有创新所需能力与资源。对于个别拥有足够资源与能力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而言,自身的人才、资金、技术基础、扶持政策等已能够满足自身核心技术的研发。(3)控制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对于较为领先的核心战略,保持独立能够控制技术的传播,延长自身竞争优势。(4)倒逼自身创新。由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保持独立性,此时更能够促使自身进行创新。

人才战略:保障创新

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要素之一便是人才,而顶尖人才在全球市场中也是极为稀缺的资源。例如,目前我国集成电路领域的从业人员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的比例,还存在40万人的人才空缺。人才战为零和博弈,人才资源非此即彼,企业必须争夺。在全球技术合作方面,虽然表面双方深化合作,但本质上短兵相接,无法相让。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培养部分人才,更重要的是从全球聘请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在突破核心技术的过程中,应给予科学家团队充分的自由,采用柔性管理,鼓励内部协同创新,实现“臭鼬工厂”的管理模式——拥有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能够打破常规,避免官僚主义对创新创意的限制。

组织与资源战略

核心技术的掌握极为强调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占有与控制。核心技术创新,无论是渐进性创新还是突变性创新,极为依赖企业的积累性知识,对资源的消耗较高。此外,对于核心技术这类根本性创新和建构性创新,需要传递大量缄默知识,因此需要较强的中央集权,进行资源的统筹规划。在对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时,可采用集中式风险团队(见图3)。因此,在组织层面,一方面要给予创新团队足够的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柔性化与集权式管理。

一个突破核心技术的案例

我们选择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中微”)这家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军企业作为案例,来阐述中国企业如何在核心技术方面展开突破。中微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商,致力于为全球集成电路和LED芯片制造商提供领先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解决方案,其生产的设备主要用于生产纳米级芯片。刻蚀机是中微的核心产品,用于在芯片上进行微观雕刻。中微通过创新驱动自主研发的等离子刻蚀设备和硅通孔刻蚀设备已在国际主要芯片制造和封测厂商的生产线上广泛应用。2004年尹志尧从美国硅谷回国创办中微,他曾比喻,中微刻蚀机的工作相当于在人的头发丝直径五千分之一的尺度上,建60~100层的楼或者几十层的高速立交桥。目前,中微高端装备的成熟设备产品已成为国际三强设备。

中微的技术突破,打破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美国商务部建议将“各向异性等离子干法刻蚀设备”从实行出口管制的“两用清单”(军用、民用)中删除,因为美国商务部认为在中国已有一家公司有能力供应足够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刻蚀机,继续现在的国家安全出口管制已达不到目的。中微目前的最新技术已进入第三代10纳米、7纳米工艺,并将在晶圆厂验证生产,未来还将进入3.5纳米工艺。中微所有产品都有专利技术,台积电、联电、意法半导体、博世半导体等知名企业都在使用。中微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高端人才战略

研制中微的设备需要长期知识积累,至少需要50多种学科背景的集成。核心技术的攻破,首先是人和技术的支撑。例如,美国硅谷的芯片产业有半个多世纪历史,集纳了全世界的顶尖人才一起研发。尹志尧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随后赴美留学,用三年半时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拿到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就在硅谷工作,先在英特尔技术发展部门做电浆蚀刻,1986年到科林研发(LAM)负责彩虹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开发,1991年加入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曾任副总裁,先后获得数十项美国专利。除了尹志尧本人,其创始团队的15人,也是从美国归来,在应用材料公司、科林研发等有二三十年半导体设备研发制造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基于强大的人才队伍,中微很快就开发出了第一台国产等离子体刻蚀机。此后,中微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引高端人才,积累技术知识。核心技术的研发,仅仅依靠资金优势是不够的,人才团队更为重要,在获得政府支持的过程中,必须是专业专精的队伍,才能获得政府的信赖。

独立性战略

核心技术竞赛的关键是知识产权的比拼,知识产权是高科技竞争利器,也是技术领域的后来者要直面的屏障。中微在成立伊始,就极为重视自行研发,保持核心技术的独立性。中微自行研发的12英寸芯片刻蚀机曾被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起诉侵权,在台湾又被科林研发起诉。但最终都因为自身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冲破了上述障碍。中微为核心技术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为保护其知识产权,2017年起诉了“Veeco上海”指控其生产的设备侵犯了中微的中国专利,最终被專利复审委认定中微专利有效。

政府关系战略

中微所处的芯片制造是资本消耗加技术密集的行业,政企合作可缓解政治风险与资金风险。一条芯片生产线,月产量六万片,成本就要投入约五十亿美元,且风险极高。应用材料公司和科林研发是两家全球顶级的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每年研发费用大约十几亿美元。而中微目前拥有的总资本也就几十亿美元,远远低于上述两家竞争者。中微清楚地认识到,仅仅依赖风险资本是无法支撑企业研发需求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寻求政企合作。2018年4月,中微公司与南昌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政企联合,携手共同发展。

竞合战略

核心技术,从研发到成熟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需要长期专注的投入。芯片制造产品从研究开发样机到最终进入芯片工厂,至少要六七年时间。且芯片领域具有丰富的生态属性,涉及到多方面的协同配合,设计、设备、制造工艺、原材料,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到整体水平。在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中,中微承认差距、重视合作的理性态度推动了其掌握技术的速度。2017年,中微发表了《关于部分媒体近日对中微公司不实新闻报道的澄清声明》。在声明中,中微对媒体夸大其技术的新闻报道进行了解释,强调中微不可能脱离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技术开发,而独立地掌握5纳米技术。其实在国际半导体设备产业,参与产业链的竞争与合作是十分正常的,也是帮助提高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若缺乏合作,中微也不可能独立掌握核心技术。在与应用材料公司、科林研发和日本东京电子三家大公司竞争的过程中,中微公司也积极参与合作,在某个局部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结语

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使得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的攻克方面进度缓慢。我们认为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捕食者与猎物:竞争的新生态》(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的文章,就强调了商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内成员间应形成交织价值网,处理好竞合关系,共享、共生、共赢。我们认为,中国企业攻克核心技术的明智策略应是承认差距、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共享专利,而不是骄矜自得或投机取巧。

注:本文受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批准号:14ZDA063)的研究资助。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芯片企业
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装错芯片的机器人
不忘科创板的初衷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植入芯片变身“超人”,挥手开门不再是传说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