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肚能容的表时结构“当X时”

2018-09-02王耿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谓词容纳代词

汉语里有很多表达时间的词和短语,如“早晨、中午、晚上、去年、今年春天、后天上午”等,为了更精确地表达时间,人们把时间具象化为时轴或钟表,从而产生了“十点一刻、九点五十分”等计时短语。在人类表时系统中,除了时间本身可以作为某事件发生的参照外,其他的事件也可以作为某事件发生的参照,于是出现了“当……时/时候”类短语,例如:

(1)当我吃饭的时候,他在看书。

(2)当冬天到来时,春天已经不远了。

由于出现在“当……时/时候”中的成分多种多样,为称说方便我们把它们记为X,整个结构记为“当X时”。

对于“当X时”这样一个结构,人们或许每天都在使用,但从不会去探究其中的X到底有哪些类型,该结构有什么价值。其实,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当X时”容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表达时间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摆脱钟表的束缚。试想,如果人类世界的时间表达非得借助钟表,非得使用机械的“X点X分X秒”,那该有多么无趣,多么不便。那么,“当X时”中的X究竟由哪些成分构成呢?纵观古今,“当X时”仿佛一个不断增大的口袋,所容纳的X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本文首先将概览古代汉语中“当X时”结构的特征,然后考察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最后谈一谈对这样一个很常见的表时结构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一.古代汉语中的“当X时”

1.X为代词

“当”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当,田相值也。从田,尚声。”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当”的本义是“田与田相对”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相当”,由于“相当、相对”一般涉及两个事物,所以又引申出“值、遇、恰逢”的意思,并且开始虚化为介词,介引时间。“当”和“时”共现组成“当X时”结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八年》:

(3)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殺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许请去之。”(春秋《左传·宣公十八年》)

上例中的“当其时”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公孙归父的父亲襄仲“杀嫡立庶”的事情,“当其时”就是“在那个时候”,指代过去的某个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当X时”中的代词还有“是、此”,例如:

(4)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春秋《墨子》)

(5)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春秋《墨子》)

“是”本义指时间,但在“当是时”中已经演化为一个代词,意为“在这个时候”。“此”本来指处所,后来演变为代词,跟“彼”相对,意为“这个”。

随着古汉语代词的发展,“当X时”中的代词也有所增加。例如:

(6)当斯之时,岂无尊卿贤辅,或以事迫心违,或以道壅谋屈,何尝不愿闻善於舆隶,药石于阿氏哉。(六朝《全刘宋文》)

(7)当尔之时,有何言语?(隋唐五代《敦煌变文》)

(8)当恁麽时,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宋《五灯会元》)

(9)当彼之时,天地醇庞之气,人心未漓。(明《夏商野史》)

(10)每当这时钱宗伯又总有些不快地说:“这是我的高才弟子,也是良记妻室。”(民国《古今情海》)

从战国到民国时期,“当X时”中的代词有“此、是、其、斯、尔、彼、恁、恁么、那、这”等,但常用的仅限于“此、是、其”这三个。

2.X为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当X时”之间出现了帝王名号,借帝王名号来表时间是古代常见的时间表述方式,例如:

(11)府之童妾未既齓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国语·郑语》)

“当+帝王名号+时”结构在西汉《史记》中有20处之多。后来,除了帝王名号,一些著名的人物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例如:

(12)当孔子时,礼坏乐崩。(唐《礼记正义》)

时间名词的时间性很强,本来不必借助“当X时”也能表达时间,但是由于“类推”认知机制的作用,宋朝以后,少量时间名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例如:

(13)契丹阿保机,当唐末五代时最盛。开平中,屡遣使聘梁,梁亦遣人报聘。(宋《归田录》)

综上所述,“当X时”中的名词性成分经历了“帝王名号—著名人物—时间名词”这样的扩展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人们的类推机制。

3.X为谓词性成分

战国时期,“当X时”中开始出现单音节谓词性成分,例如:

(14)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战国《韩非子》)

例(14)“当苗时”中的“苗”用为动词,指“禾苗生长”。

西汉时期,“当X时”之间出现了典型的主谓短语,但是这一时期的主谓结构X很简单,音节有限。

(15)齐人有盗金者,当市繁之时,至掇而走。勒问其故,曰:“而盗金于市中何也?”对曰:“吾不见人,徒见金耳。”(西汉《淮南子》)

东汉以降,“当X时”中的X的音节结构增多,例如:

(16)当汉祖斩大蛇之时,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敢斩之哉!(东汉《论衡》)

(17)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密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魏晋六朝《北史》)

(18)当魏文侯礼下贤者时,有段干木为文侯师。文侯厚礼之,每过其闾,未尝不式。(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19)当金人劫请车驾及皇后之时,谅其本心必不忘赵氏。(北宋《靖康纪闻》)

以上诸例“当X时”中的“X”主谓宾齐全,但只含有一个动词核心。

明代以降,“当X时”可以容纳两个动词核心,例如:

(20)适当楚勘初停,郭江夏甫去国之时,言路憸人,借以媚首揆,遂疑江夏为之。(明《万历野获编》)

(21)诸军至平壤,正当论功请奖,志得意满之时,总兵聂士成先归,回直募勇,不任覆军之咎。(清《异辞录》)

(22)当毓闻京师失陷之变,折回晋境时,拳匪仍肆扰各属不已,劫掠之事,视为惯例。(民国《十叶野闻》)

综观“当X时”中谓词性成分从先秦到民国的历时发展,可以发现X经历了由单音节到多音节,由单核心到双核心的过程,其结构逐渐复杂,语义逐渐丰满,对参照事件的描述也更加具体,使得“当X时”在提供时间背景的同时有了一定的陈述作用。

二.现代汉语中的“当X时”

与古代汉语中的“当X时”相比,现代汉语中“当X时”的包容力越来越强,除了能容纳代词、时间名词外,其容纳的谓词性成分越来越复杂,含义越来越丰富。我们单就“当X时”中的谓词性成分做一番探讨。

1.X为动词

(23)当祷祝时,一手抓鸡颈向草料推送三次,一手将凉水向之倾洒,若鸡战,则谓灶神受马。(《中国文化史》)

2.X为形容词

(24)正当危急的时候,幸亏曹洪赶上。(《中华上下五千年》)

3.X为主谓结构

“介X时”容纳主谓结构的情况很常见,这是因为主谓结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事件,而用事件来定位时间非常方便,所以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当+主谓结构+时”的结构,例如:

(25)当火花隙装置的电火花闪过的时候,和线圈相接的检流计指针就发生偏转。(《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4.X为多核心谓词性成分

上面所列举例子中的X只含有一个谓词(动词、形容词)核心,而“当X时”强大的包容性体现在X能够容纳多核心谓词性成分上。當X中有多个谓词核心时,这些核心之间往往具有某种语义关系。

a.连贯关系:

(26)当玉生拉起绳子,谷子溜满了口袋,宝全老汉把套在底上的口袋口卸下来的时候,大家都喊“成功了,成功了”。(赵树理《三里湾》)

上例X中的“玉生拉起绳子,谷子溜满了口袋,宝全老汉把套在底上的口袋口卸下来”是连贯发生的三个事件。

b.转折关系:

(27)当竞买人叫价或者应价虽为最高价,但未达到底价时,拍卖人不得予以拍定。(《1994年报刊精选》)

上例X中的关联词“虽……但”表明X为转折关系复句。

c.递进关系:

(28)自己虽已明知道某种重大的事情必将来临,并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当事情真的到来,特别是突然来临时,总免不了产生巨大的激动。(冯德英《苦菜花》)

上例X中的“特别是”表明前后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d.因果关系:

(29)当脑电图显示某人正处于REM睡眠,因此可能在做梦时,将其唤醒,则他们将在下一晚设法补偿,即其REM睡眠量将增加。(翻译作品《人脑之迷》)

上例X中的“因此”标明了因果关系。

用语义复杂的“当X时”表达时间体现出汉语结构趋简和语义兼容的特性,因为多核心的“当X时”一专多能,既表达了复杂的事件,同时又能起到时间背景的作用,在表述时显得非常简洁。

5.X为特殊句式

“介X时”还可以容纳一些特殊句式,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a.把字句:

(30)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时,我直埋怨他瞎闹。(《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b.被字句:

(31)当猎物被击昏或击毙时,游隼快速轻盈地跟着猎物下降,在半空中把猎物抓走。(《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c.存现句:

(32)当电视上出现了这一奇妙的图案时,还响起了亲切动人的歌曲。(《1994年报刊精选》)

d.连动句:

(33)当幼童拿着杯子歪歪倒倒地走过来的时候,我生怕他会把杯里的东西洒泼出来。(《读者(合订本)》)

e.兼语句:

(34)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罢!(《读者(合订本)》)

从以上的举例可以看出,“介X时”包容力非常强大,几乎所有的特殊句式都可以出现在X中。

三.一点思考

以固定的语言形式容纳无限多的语义内容,正是人类语言生成性和经济性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语块”是人类语言理解的重要单位,“当X时”便是一个表达时间概念的语块,无论X多么复杂,人们在理解时都可立即将“当X时”视为一个时间背景,从而把关注重心放在“当X时”后面的句子上,降低语言识别和理解的难度。

“当X时”结构是随着人们表达时间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在交流时常常需要给某事件进行时间定位,但有时又不需要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因此就临时借用身边同时发生的另外事件作为时间参照。而且,为了说明某个事件只是时间参照,还发明了特定的“口袋”来凸显它的时间语义,这个口袋的容纳能力由古至今越来越强大,容纳的货物越来越丰富。事实上,本文只是管中窥豹,对“当X时”的分类也比较粗浅,如果要了解其全貌,还需要旷日持久的研究。可能有人会问,“当X时”是幼儿园小孩都会使用的句子,为什么要对这一寻常结构进行大费周章的研究呢?我们认为,对“当X时”的研究至少可以应用到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对人类语言的理解建立在语言形式基础上,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标记,比如通过“着、了、过”来理解句子的时体(aspect)特征;通过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来理解句子的空间含义;通过“因为、所以、即使、但是”等关联词来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当X时”就是一个有形式标记的语义模块,弄清“当X时”的形式语义特征,可以有助于计算机对中文文本时间信息的提取和理解。“当X时”中的“当”和“时”这两个标记在语篇中间隔一定的词距共现且二者之间没有标点符号隔开,计算机就可以初步认定语串“当X时”表达的是时间义,为后续句子提供时间背景。

二是对外汉语教学。外国人没有汉语语感,学习汉语最开始只能通过语法规则,不能像中国儿童那样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因此汉语学者对语法规则的提炼十分重要,就“当X时”来说,其结构特点如何,什么成分可以进入其中,什么成分不能进入,为什么有时候会省略“当”,有时候会省略“时”,都是外国人会感到疑惑的问题,这需要汉语学者对该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给出一定的规则。另外,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可以将“当X时”与英语when/while引导的时间从句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更好的指导外国人学习汉语。

三是语言类型学研究。语言类型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其方法是比较某些语言,找出其相同和相异之处。学者们希望通过语言类型研究,能发现语言演变的趋势,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进而探索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揭示语言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的关系。“时间”是存在于全人类头脑中的共同观念,而“当X时”是汉语里表达时间的重要格式,对其进行细致研究可以为接下来的语言类型比较打下基础,从而揭示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时间观念的共性及差异。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时间义和条件义之间有隐喻关系。就“当X时”来说,该结构除了表示时间外,有时也能表时条件,比如某科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当外频提高时,PCI总线的频率相应提高。”该句中的“当外频提高时”就是一个典型的条件,其中的“时”可以替换为表条件的助词“的话”。这种现象并不是汉语所特有,Heine & Kuteva(2002:293)在考察了欧洲、非洲多种语言后指出“时间>条件(TEMPORAL>CONDITIONAL)”是人类语言语法化的普遍路径。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当X时”虽然丰富多彩,但只存活于汉语书面语中。除非特定场合,我们日常口语交际中基本上不使用“当X时”,而直接使用“X时”,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说“我们吃飯时你过来”“你睡觉时盖好被子”,但如果我们说“当我们吃饭时你过来”“当你睡觉时盖好被子”,则显得怪怪的,让人觉得不舒服。北京语言大学建有一个汉语口语语料库,里面收集了很多“X时”语例,但无一例“当X时”,这说明语体因素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换句通俗的话说,我们说话、写文章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参考文献

[1]王耿. 论核心连贯型“当X时”的形式、功能及语值[J]. 江汉学术,2013,(5).

[2]Bernd Heine & Tania Kuteva.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作者介绍:王耿,青年学者,文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谓词容纳代词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代词(一)
代词(二)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