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初探

2018-08-31游畅

中华建设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游畅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此后,“乡村振兴”成为业界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对比十六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一步升级,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的论述,就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之高。

同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乡村振兴2020-2035-2050年“三步走”的时间表:到 2020 年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了实现乡村振兴的七大重点。限于专业领域,笔者仅从重塑城乡关系、农村产业结构性改革、农业人口保量提质等三个方面的具体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建立城乡新关系,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战略,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方面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依旧把农村置于城市的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农村地区的发展驱动力,仍然来源于城市。而乡村振兴战略,则将乡村放到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立足于农村的产业、空间、人口,自下而上地激发乡村的积极性,实现内生性的增长。

笔者认为,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的农村土地改革,将会极大地释放农村的发展潜力,大量的农村存量土地被激活和入市流转,除了大幅提升农业人口的流动性和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空间载体。土地改革并非本文重点,在此不再赘述。

1.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

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城市是畅通无阻的,反之从城市流向农村则阻碍重重。经过多年的发展,集体产权制度已成为最后、最大的政策障碍,需要通过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农村集体的封闭性,从而基本消除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制度障碍。

2.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

乡村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除通信设施以外,在燃气、上下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乡村在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基础设施作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由农村社会个体自然形成并不现实,只能由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当然,在具体项目运作上,可以引进社会资本来加入。

乡村基础设施的覆盖,将明显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补齐了一块关键的发展短板。只有人在乡村的生活便捷、舒适,才能够带来高质量的产业、文化等主导性发展要素。

三、打造镇村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枢纽和载体

集镇是农业经济的中心,也是城乡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据统计,截止2016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20883个,乡10872个,自然村261.7万个,村镇户籍总人口9.58亿。其中,建制镇建成区1.62亿,占村镇总人口的16.96%;乡建成区0.28亿,占村镇总人口的2.92%;镇乡级特殊区域建成区0.04亿,占村镇总人口的0.45%;村庄7.63亿,占村镇总人口的79.67%。

以上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乡村人口的数量依旧十分庞大,而小城镇的建设较为滞后,无法吸引、容纳大量的人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以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或特色的乡镇为支点,将乡村的自然资源、特色出产、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等在空间上进行链接和聚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区域辐射的总体格局。打造独具特色、镇村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入和城市消费的外溢,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

四、农业现代化与培育新业态并举,增强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力

乡村与城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产业,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产业,而乡村的核心产业还是农业,可以说没有结构科学、成本合理、高效率的农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1.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众所周知,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和施化肥、打农药的生产方式,已经不是获取农业收入增长的最佳方式。应当引导农民转变发展观念:通过调整种植、养殖、生产结构,多生产能够满足市场消费主流需求的产品,如绿色有机食品,建立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技术方面,农业现代化也必不可少。在政府管理层面,要强化装备和技术支撑,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体系、经营销售推广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只有充分进行现代化改造,才能让农业成为朝阳产业、体面职业,让乡村振兴有坚实的内在基础。

2.培育电商、农业旅游等农村新业态

振兴乡村离不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中短期内最有望大规模推广的就是:电商、智慧农业、农业旅游。

总体而言,电商和智慧农业是改变农业的组织方式,其中电商扩展了农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渠道,智慧农业则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农民可以用电脑或手机,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控制大面积农田的施肥灌溉,或者在网络上推广、销售,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销售的效率。

农业旅游则是通过发展旅游,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特色产品、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此外,还可以利用有些乡村地区地广人稀、不适宜种植等特点,发展占地大的光伏农业等产业。不仅仅是光伏发电,还可以将太阳能发电应用到大棚采暖、灌溉等农业技术上。虽然目前相关行业标准不健全,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破坏、与农争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行业标准的完善、产业模式的成熟,光伏农业等新型产业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五、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1.以精准扶贫为发端,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的本质是“授人以渔”,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通过乡村基建工程、产业项目、技术支持等措施,让农村人口更加深入地介入到生产中来。精准扶贫从数据指标上来看是贫困人口脱贫,直接受益者是农村人口,但从根本上来看,将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乡村地区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与市政基础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不同,公共服务设施如商业、文化、教育、体育、金融等,主要以市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为主。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以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以后,既可以增强乡村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容纳更多就业,又可以提升乡村地区的宜居程度,对吸引人才和产业向乡村地区转移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对增强乡村地区的发展内生动力、人口素质、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大致上属于经济发展的范畴。

与城市发展为人所诟病的“千城一面”不同,我国的乡村在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与现代发展理念的冲击下,呈现出“千村千面”的局面。乡村的发展应当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选择发展策略,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只有经济振兴了,才具备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