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研究

2018-08-30杨少岩

医学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抑郁中风中医药

杨少岩

摘 要:中风后抑郁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恢复,从而延缓患者的恢复过程。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抑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入手,分析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综述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中风;抑郁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1.018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11-0057-03

Study on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 Shao-yan

(Tanggu Anding Hospital,Binhai New District,Tianjin 300454,China)

Abstract:Depression after stroke is a common post-stroke complication with a high clinical incidence and severely affects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a stroke,thus delaying the recovery proces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chiev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analyzes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reviews the progres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nd provides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roke;Depression

中风后抑郁属于继发性抑郁,临床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烦躁、食欲不佳等。中风后抑郁的发生,使患者失去信心,影响中风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增加死亡的风险[1]。所以,临床对该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高中风后抑郁的认识,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促进患者的康复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中医药对中风后抑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且副作用少,备受临床重视。现就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发病机制

传统中医学中无中风后抑郁病名,从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郁证”范畴。最早在《内经》中就有忧愁者,气闭塞而不通。所以,情志内伤是中风后抑郁的主要病因,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与此同时,脑功能障碍引起患者情志改变,进而加重“郁”的病症。张楠等[2]研究中总结出肾虚导致中风病的发生,进而导致脑功能失常,累及气血,脏腑功能的失调导致郁证。周庆莹等[3]研究中提出“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肾虚痰瘀阻,情志不遂、气机郁滞为诱因,既有中风之瘀血阻滞脉络,又有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肾虚瘀阻与气机郁滞互为因果,病程中可兼夹痰浊、郁火,日久而气血暗耗,出现的气血不足之证。宋兰等[4]认为情志内伤主要病因,脏腑虚衰是其病理基础,病理变化以气郁为先,进而导致血瘀、痰蕴、气虚、血虚等病态链的病理变化,并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发病机制为气血逆乱、元神之府受损,神明失养,病位在脑。综上所述,中风后抑郁可归纳为内伤,由七情致气血郁结,脏腑功能失调,其致病特点表现为多样、本虚标实,虚实兼见,病因复杂。

2临床研究

2.1中医辨证分型 中风后抑郁采用中国中西医学会精神病专委会制定的《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肾脾虚、肝血淤滞、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四型。但是多数学者结合临床经验,依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辩证分型。在何小刚[5]的研究中,辩证分为风痰阻络,肝郁气滞;肝阳上亢,郁火内蕴;气虚血瘀,心脾两损;肝肾不足,忧郁伤神。谢静红[6]提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肝寒症;肝郁兼心脾两虚证;肝郁兼心肾阴虚证;肝寒肾阳虚证。骆磊等[7]研究中将其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心脾两虚,忧郁伤神型。

2.2相关因素 中风越严重,中风后抑郁的发生率越高,而且中风后抑郁也会显著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王洪然等[8]对15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年龄越大、反复中风并伴有冠心病、糖尿病或其他多种疾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抑郁症状也越明显。随着神经功能缺损功能的恢复,抑郁症也会随之好转。由此表明,抑郁症评分的改善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呈正相关。刘娟等[9]人将200例脑梗死后患者辩证分为肝阳上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五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研究中风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中风合并抑郁可能与虚、痰、瘀相关,其中“虚”以气虚为主,但各型合并郁證的轻、中、重度的发病率之间无明显差异。

3中医药治疗

3.1中药治疗

3.1.1疏肝解郁 姜鑫[10]选用逍遥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肝郁气滞者加青皮、延胡索、郁金、香附;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郁金、川楝子、琥珀;痰湿郁结者加半夏、厚朴、石菖蒲;心脾两虚者加人参、龙眼肉、黄芪、柏子仁;肝肾不足者加杜仲、地黄、枸杞子、山萸肉、郁金、石菖蒲、首乌、丹参、百合、酸枣仁。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且有有效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情况。朱红等[11]研究中采用中药汤剂疏肝解郁汤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且无显著不良反应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孙秀业等[12]选用柴胡加龙骨牡砺汤治疗,治疗疗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该方作用机制是提高抗抑郁物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及其代谢物的分泌水平。李森等[13]人治疗18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同样采用柴胡加龙骨牡砺汤,西药组口服阿米替林,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2活血解郁 田小文等[14]对14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给予活血解郁汤治疗1个月,结果显示抑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董华丽[15]的研究中指出采用通窍活血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可取的理想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改善患者临床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所以,中风后抑郁治疗应以调气活血、解郁,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而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临床患者生活质量。

3.1.3安神解郁 赵磊等[16]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纳入4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采用舒郁宁神活血汤(柴胡、郁金、香附、茯神、炒酸枣仁、甘草、水蛭、地龙、石菖蒲)加减治疗。气虚者加山药、黄芪;热盛者加栀子、黄芩;肾精不足者加何首乌、枸杞。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整体康复效果理想。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同样具有显著的治疗疗效,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泄肝胆;郁金、石菖蒲、远志化痰醒神开窍;龙骨、牡蛎镇心安神;桂枝温经通阳化气;茯苓健脾利湿宁神;大黄通腑泻热,活血化瘀;加之大枣、生姜。实现攻补兼施,镇静安神之目的。贾奎等[17]人研究中提出以养心除烦、安神宁志、疏肝理气、行气解郁之甘麦大枣汤治疗中风后抑郁,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供了保证。同时治疗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的重要意义。

3.1.4涤痰解郁 朱乐英[18]采用滌痰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观察疗效显著。同时临床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了临床患者预后效果。王玲等[19]研究中采用醒脑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治疗疗效确切,说明醒脑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重要治疗临床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为临床的有效治疗奠定了基础。

3.1.5益肾疏肝 崔中正[20]等人认为中风后抑郁属本虚标实证,肾精亏虚为本,气机雍滞为标,所以应从肾论治,以益肾补虚、调气安神为原则治疗。即采用颐脑解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可有效改善临床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且随着治疗疗程的延长,远期疗效更理想。

总之,以上中药对中风后抑郁的治疗,应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辨证论治的理论治疗,以充分发挥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作用。

3.2其他治疗方法

3.2.1针灸治疗 针灸能活血通络,能加强人体整体调节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中医史书记载,约130各穴位与治疗抑郁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后溪、三阴交、神门等。随着我国近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学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中风后抑郁针灸疗方,分为两组穴位,第一组穴位为五脏俞加膈俞,即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和膈俞。改组穴位可以静心安神,补肾健脾,平肝舒琪。第二组穴位为神庭、安眠、百会、三阴交、神门,若情绪不稳定,可合谷、太冲穴;若腹中有气,存在腹胀,可加中脘、气海、内关以发挥行气、止胀的作用。在临床实际治疗中,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具有良好的平心清脑、安神定志的作用。注意如果患者伴有其他症状,可相应加选相应的穴位。

3.2.2传统健身 传统健身术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各种气功及武术运动等,在调和百脉,运行气血,调整“意、气、形”,悦情怡性等方面,功效独具。其中,气功疗法是颇具特色又较为普及的中医养生养心疗法。

3.2.3中医护理 应用心理护理中风后抑郁症,通过评估患者心理健康,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针对性的建立心理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抑郁的程度和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寻求患者家属和病友的支持。通过中医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了中风患者的抑郁症,患者肢体和语言能力得到改善,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4结论

中风后抑郁的危害是多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毒副作用小,疗效理想,具有防治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所以,研究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风后抑郁的诊断仍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中医学科内没有规范的病名和诊断标准,大多以症状包括脉象为基础,难以克服中医证候所固有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易确定证候诊断的把握度,因而使临床诊断出现较大偏差。同时对于中风及抑郁症两方面的病因病机结合起来的分析认识还不足。大多数医家采用的是单味中药的加减,比较繁琐,临床不易掌。所以,中药剂型具有局限性,辩证论治缺乏统一标准,药物具体作用环节、部位不明确,治疗手段单一的特点。研究中医药治疗进展,希望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目的,即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多停留于临床观察阶段,今后我们应加大深入研究,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观察,积极寻找辩证论治规律,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并采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将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推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安志刚,房景奎.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4):51-53.

[2]张楠,郁晓群.中风后抑郁患者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表达变化[J].黑龙江医药,2012,25(6):839-840.

[3]周庆莹,刘宏岩.中医治疗抑郁症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88-89.

[4]宋兰,张海龙.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治疗经验[J].中国医疗前沿,2013(4):64-65.

[5]何小刚.中风后抑郁症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6]谢静红.补肾解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00-801.

[7]骆磊,陈卡玲.化瘀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3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3):172-173.

[8]王洪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7):175-176.

[9]刘娟,仲诚.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中风后抑郁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788.

[10]姜鑫.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11]朱红,王挺挺,金冬莲,等.从气郁痰阻论治中风后抑郁症[J].江苏中医药,2013,45(2):10-11.

[12]孙秀业,王春林,赵金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经验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0(6):150-152.

[13]李森.中风后郁证的辨治策略[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66-67.

[14]田小文,张全明.智三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63-665.

[15董华丽.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251-252.

[16]赵磊,王润润.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63.

[17]贾奎,张子祥.解郁丸联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0 例[J].医药导报,2013(4):491-493.

[18]朱乐英.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2012,10(33):632-633.

[19]王玲.中风抑郁症家庭照顾者照顾感受的质性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7):14-15.

[20]崔中正,俞征宙.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09 (3):62-64.

收稿日期:2018-4-23;修回日期:2018-4-30

编辑/雷华

猜你喜欢

抑郁中风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