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专业视障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2018-08-29刘健康马慧莹

重庆医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视障人文技能

刘健康,马慧莹

(滨州医学院:1.临床医学院;2.特殊教育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严峻,而作为其中重要群体的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难状况更加凸显。医学专业视障大学生是残疾大学生中的更特殊群体。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视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作相关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提升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向滨州医学院全部医学专业视障在校生随机发放问卷113份,收回113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并对2017级新入学16名大一新生进行了专访调查。因为医学专业视障大学生人数不多,本研究的调查员在专访中采用了面对面的询问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影响就业的外在因素、就业能力培育渠道、创业兴趣度等方面。

2 结 果

2.1医学专业视障生就业能力现状 视障生能否成功步入社会受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并且在脱离学校踏入社会后,很大比例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见表1、2。

2.2医学专业视障生就业能力教育渠道 针对视障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优化无障碍环境服务,建立个性化成长管理制度是最为中重要的渠道,见表3。

2.3医学专业视障生创业兴趣目标 35.4%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比较倾向于创业,见表4。

表1 能否成功步入社会的影响因素(n)

表2 初入社会适应期时长(n)

表3 视障生医学专业就业能力教育渠道(n)

表4 对创业的兴趣目标(n)

3 讨 论

3.1医学专业视障生整体就业能力较弱 就业能力指的是个体识别和确认组织内外部就业机会的能力,它体现了个体为满足就业环境需求而调动和整合自身要素和能力的程度[1]。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2]。相关研究表明,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就业与否、就业质量、就业绩效等密切相关。高水平的就业能力能够帮助残疾大学生改善就业现状[3]。就业能力强,就业质量就高。

视障生由于自身更为特殊的身体原因,在就业方面受到的限制更多一些。此外,视障学生多数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照中成长起来的,参与社会趋于被动;在脱离学校踏入社会后,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不能很快适应外部环境;在承担角色的转变时,表现出较弱的社会能力。鉴于视障生本身的缺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受限,加之视障生普遍存在的“善思懒动”特点,导致就业能力比较弱。

3.2医学专业视障生就业能力教育渠道 根据就业能力教育渠道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视障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优化无障碍环境服务,建立个性化成长管理制度是最为中重要的渠道。

3.2.1加强就业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相关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始终重视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和生涯规划工作,与时俱进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1)要正确解读和宣讲国家的就业政策,让毕业生都知晓和用好政策[4]。政府和残联部门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同时各地区也实施了各种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服务支持助力计划和按比例就业计划[5]。因此,要及时宣讲好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和能力提升教育工作。(2)要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过程、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前沿知识和技能信息,借助新媒体等手段,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渠道,提高信息服务质量。(3)创业教育强化和指导。细化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等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6]。

3.2.2提高专业学科的市场需求契合度。专业设置是对就业能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结构及市场人才需求体系的错位[7]。视障专业学生培养,其核心的就业竞争力就来自于专业的比较优势。因此,要围绕质量这个核心,持续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内在竞争力,实现专业发展与市场需要的高度契合。

3.2.3建立专业化个性化成长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职业认同和能力提升。个体的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并影响着他所要面对的机遇,往往知识和技能不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障碍,反而目标不清楚是他们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职业认同水平低可能是其中主要的原因[8]。要在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整个生活过程中,建立和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服务、辅导”为一体的专业化个性化成长管理模式,实现并深化职业认同,提升专业能力和素质。通过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思想、就业等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和个体化咨询与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目标,不断提升个人内在就业竞争力。

3.2.4优化就业能力培养的无障碍环境服务保障。无障碍环境是对视障生适应校园和社会有直接影响。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将能促进视障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提升自身的社会融合能力,进而就业能力得以发展。校内针对视障生开展定向行走训练、“黑暗对话”生存训练、“金盲杖”独立出行训练等就业能力专项训练,组织学生独立赴港澳、国外等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访问交流,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将专业教学与综合能力提升有效统一。

3.3医学专业视障生创新创业引导策略 第2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显示,残障大学生就业率不到非残障人就业率的一半,创业率为社会平均水平的20%~25%。视障大学生有很大比例有明确创业目标,比较倾向于创业。因此要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创业教育,即以参与者的技能、知识和个人特质为基础,在模拟的场景中应用创造性的想法并实施创新性的行为[9]。创业教育与课堂理论教育的差异在于,课堂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告诉学生那些已经存在或经过验证的知识,创业教育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活动,探究不可预知的结果[10]。创业教育的核心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层面,具体外化为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创业实习和实战的训练,其实质是借助多种途径对提升就业力起到明显的驱动效果[11]。(1)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学校除了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外,可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可行性分析,对于确实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应从政策、经济、技术、人员方面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13]。(2)组织视障学生创立创业协会,鼓励其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敢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与建议。(3)利用第二课堂,为视障生创造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机会,带领视障生到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与交流,邀请行业专业人士与大学生见面谈心,拓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等[14]。(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在服务活动中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沟通意识,克服社会恐惧,增强视障生的自我身份认同。

3.4医学专业视障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在对医学专业视障生访谈中发现,除少数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人文技能有所欠缺。众所周知,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人文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育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理论层面要增长学生的医学人文知识,实践层面要培养人文技能,包括医患沟通、肢体语言表达、团结协作、医疗管理等方面。最终实现理念层面上的尊重人、关心人,真正体现对患者生命与健康、人格与尊严的情感关爱和价值认同。医学专业视障生,他们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存在心理落差,因此要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改革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评价保障机制等措施,构建符合专业实际的特色人文素质教育模式,通过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在特殊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医学专业视障生不同于普通医学生和非医学专业视障生,他们在就业中存在先天劣势,但是他们也有着潜在的特长优势。高校要围绕提升学生就业力这个核心,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学生、关注学生,贴近他们学习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有效指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人文精神,最终促进他们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视障人文技能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人文绍兴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画唇技能轻松